APP下载

浅析《中庸》之“诚”的思想及特色

2017-10-21郭庚琦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7年32期
关键词:中庸

郭庚琦

摘 要:对于“诚”这一概念,先秦儒家各个时期都对其有所提及,如孔子云:“民无信不立”,孟子云:“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但只有《中庸》将“诚”上升至哲学意义上的一种高度概括的本体。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中庸》和“诚”的关系,第二部分以“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为切入点分析“诚”的具体内涵,第三部分探讨《中庸》之“诚”的思想特色。

关键词:《中庸》 诚 诚者 诚之者

一、《中庸》和“诚”的关系

首先,《中庸》一书中提出“至诚无息”,从不间断。从渺小到庞大,从低微到高深,丰富的宇宙就是这样产生的,而“诚”则是宇宙万物生生不息的前提,又见二十五章云:“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假若诚体消失,则物便不能成始成终;诚之于物,犹如水之于波涛,水为本质,波涛为水之化生形态,这便赋予了“诚”为万物之基的属性。

其次,中庸为至德,需要“择善而固守之”,“不能期月守”之人因缺乏恒心,便不会存有中庸之道。《中庸》第十章云:“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像“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这样始终如一、恒心坚守的品质便是实现中庸之道的途径,也就是“诚”的体现。

又见 “德至于中庸则全之尽之,不可以有加矣,故曰其至矣乎。舜之为大知,则用此道而至也;颜渊之为贤,则择此道而求其至也”,舜和颜渊之所以能达到中庸之道正是因为“至诚无息"和“自强不息。”因此,中庸亦可理解为不容许任何伪诚妄念存在的“实事求是”,易言之,没有“诚”,中庸之道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

《中庸》云:“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郑玄注云:“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言诚者天性也;诚之者学而诚之者也。”照此理解即是说“诚者”是一种“天之所以为天”的东西,就好像天地运行、四季更迭,其中蕴含了一种具有规律性的“天性至诚”的意味;反观“人道之诚”,即是人类效仿“至诚之性”,勉励自己做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而后只是不断靠近“天道之诚”。

其次,《中庸》二十一章云:“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这里涉及到了一个何谓“自诚明”、何谓“自明诚”的问题。郑玄注云:“由至诚而有明德,是圣人之性者也;由明德而有至诚,是贤人学以成之也。有至诚则必有明德,有明德则必有至诚。”这里暗含了一个 “至诚——明德——至诚”的螺旋式上升的因果链条,这个因果链条将“诚者”和“诚之者”涵盖其中,圣人因“至诚”自然“明德”,天性使然;贤者由“明德”而至“至诚”,渐入佳境。所以“自诚明”即是圣人之性,“自明诚”即是贤者之教。

质言之,“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这句话将“诚”分为天道、人道进行探讨。天道作为一种潜在的、主宰性的客观状态,它所具有的规律性在时刻不停地创生万物,但它需要借助动态的、主体性的人道将规律性的东西具体化。从这个角度看,天道提供了一种稳衡,而人道则实现了一种复归。

三、《中庸》之“诚”的思想特色

1.“天道”与“人道”两河交汇

《中庸》通过并举天道人道来讲“诚”。“诚”作为本体意义上的天道,含有一种既定的规律性,就如同日月昼夜交替、原上草生生不息,至善的“诚”便是代表“天”的實有,但从伦理角度审视“诚”,它亦是人人具有的一种品质,不论峨冠大带,还是布衣草履均存有“诚”。

于是,体悟“天道之诚”的同时也使“诚”化归到人道之中,这是一个向最高命题进军,并同时溯源本心之诚的过程。自然而然地,天道和人道在“诚”这里交汇了,它使得天与人有了沟通,人人为提升自我,效仿天道,此后将以一种超越性的力量向至善的方向奋斗。《中庸》之“诚”无异于在天道人道两条河流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这也为“天人合一”思想埋下了伏笔。

2.“人道”支流汇入“天道”主流

与《大学》提倡的以“至善”境界为社会道德尺度不同的是,《中庸》认为“天道”是“人道”的蓝本,因为天道生生不息、参赞化育,人的一切行为和活动均可以比照“天道”来进行。天道与人道之间所横亘的时间长河,便是人道需要历经的修养。所以,绵延不绝的天地宇宙便成为人类社会仿效的对象。

这很自然地让人联想到冯友兰先生讲的“人生四境界”,人从原始的 “自然境界”过渡到“功利境界”,“人道之诚”生根发芽,与此同时,人道又葆有一种向“道德境界”过渡的渴求,修养人道之诚的贤者开始觉解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天地境界”则对应“天道之诚”,它无染全善,凌驾于整个社会群体之上,面向一个更浩瀚的对象——宇宙,秉持“天道之诚”的圣人明白为什么做事,并且自觉地在做他所做的事,见山如山,见水如水。

3.字里行间暗含功利色彩

《中庸》云:“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这说明了《中庸》倡导“诚”,不仅仅是为了“成己”,还有“成物”之效用,这与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显不同,《大学》将“修身”(也就是这里的“诚己”)作为贯穿终始的主线,“诚人”则像是在践行“诚己”道路上的无心插柳之物。

此外,《中庸》第二十章云:“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一系列具体建构理想社会的框架将其政治目的和盘托出,由此《中庸》之“诚”暗含着的功利色彩跃然纸上。

参考文献

[1]张岱年著.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2.

[2]张景龙.论《中庸》“诚”的思想及其特色[D].中央民族大学,2010.

[3张亚宁.《中庸》“诚”的思想[J].孔子研究,2009(06):80-83.

猜你喜欢

中庸
人的伟大
中庸自明
这道题很难吗
《中庸》名句节选
半途而废
“中庸”是做出抉择
中庸
读《中庸》致中和
ntheImportanceofCulturalFactorsinOralEnglishStudying
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