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育人”之反思
2017-10-21郑有仁
郑有仁
摘 要:教育实践证明,作为教师应使自己成为学习型的有德有才的人,把教书和育人二者高度的结合和紧密的联系起来,既要注重加强自身的文化知识和业务建设,更要注重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品格、行为修养,学为人先,行为世范,才能成 为立德树人,德才兼备的好老师。
关键词:育人 品德 质量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这一引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号角,曾吹响了中国神州大地,也是在这强劲的教育东风驱使下,使得教师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尊师重教蔚然成风,成为国人尊师重教的美德。为此,作为教师,应对“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这一跨世纪继续引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国策的实质性内涵有极为完整和透彻的理解,并进行深刻反思。
反思一:教师要学为人先,行为世范
古人把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这一教师职责的高度概括之所以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延续至今仍能引领现代教育发展的方向,后人为之可谓惊叹不已!然而惊叹之余不禁又令人产生一种莫大的遗憾和失落感。因为我们在传承古训的过程中,一度时期可谓抓了芝麻却失了冬瓜,即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只重视“授业”,而忽视了“传道、解惑”,或称之为重智轻德,并且在举其全力“授业”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也严重偏离了“授业”的重心。即我们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学生是授之以鱼,而不是授之以渔。很多学生面对书山束手无策,不知所云,大有书斋咫尺却苦海无边之感受,面对广袤无垠的题海,疲于奔命,却又不知其所以然,答非所问。即便脱颖出来的那部分学生,不少也是有名无实,很难适应社会需求。究其原因,是我们自身的教育体制出了问题,误导了教育工作者只重“授业”,而轻视了“传道、解惑”,说白了也就是一度时期我们实行的是“应试教育”。就是在这一根指挥棒的指挥下,或称之为高压线的威慑下,直接表现为衡量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如何,更多就是看它的升学率高不高,升学率高教学质量就好,反之就差。当然,提升教学质量是我们办教育永恒的主题,是学校的立校之本,生命之源,这是毋庸置疑的,问题在于我们教育工作者对古人概括的教师职责理解不够深刻,再加之受如是教育体制的影响,使得“传道、解惑”与“授业”发生了严重偏离。孰不知古人概括的:传道、授业、解惑。其实只指出了老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中教书的一面,而“为人师表“则是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要求老师要学在人先,行为世范。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教师,其知识结构的状况和道德水准的高下,愈来愈成为受关注的焦点,从这个意义上说育人比教书更为重要。
反思二:教师要勤学善思,以德立教
教师最基本的义务是教书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讲话中对广大教师也提出了明确指示和要求,要求广大教师要做“四有好老师”、 “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即: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做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我们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一定要牢记总书记的教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以对历史、对社会、对家长、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努力做好教书育人中每个环节的工作。实践证明,热爱学生的老师最受学生欢迎,学生渴望的不仅是从老师那里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得到老师的关爱。在学生心中,一个富有爱心的老师远比一个知识渊博的老师更具老师魅力,对有爱心的老师,学生会自觉尊重教师的劳动,十分愿意接近老师,希望与老师合作,把老师看成是父母般的亲人。他们愿意向老师袒露内心世界,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可见教师的工作责任感其实就是一种师爱,没有师爱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在德智体美劳各项教育中,师爱是人梯,是育人的基础。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这一切都基于教师的楷模形象,因而教师要优化自身形象,从树立以德立教,率先垂范,严于律己,无私奉献入手,把外树形象与内强素质结合起来,以良好的行为世范感召和熏陶学生,提高育人的可信性。这样才能令学生信服和敬佩,从而实现育人的目标。
反思三:教书的根本在于育人
我国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对此教育名言我的理解是:教学过程说千道万就是要把学生教育成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明理,学会做人,学会处丗。而要把学生教育成为学会求真知的人,做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首先教师就要具备育人的资本,即教师要有德有才,德才兼备。德才比较,应以德为先,以德为先与以人为本二者同出一辙,意义等同。由此证明,有德少才可以当老师,有才少德不能当老师或当不了好老师。为此,作为教师就应在行为、气质、素养甚至仪表上都应提高文明程度,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服务意识,真正建立起彼此尊重、信任、宽容、友善的新型的师生关系,热爱学生,热爱本职工作,把教书育人定位为人生的最高奋斗目标,视为一种立业的根基,精神的寄托,从而倍加尊重、敬畏、珍爱、完善这份特殊职业。世上做任何事情都应先定出明确的目标,育人也不例外,有了明确的目标,学生才有向目标冲刺的动力,才会主动学习。大凡有丰富教育经验的人都懂得,学生的教育,是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单靠学校和老师的教育,是很难教出优秀的学生的,就算加上家长的配合,如果社会的各方面力量不配合,其教育的效果也不会很好。由此可见,育好人除了教师本身必须具备高尚的师德品质和渊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外,还必须有社会、家庭的支持和配合,只有协调好社会、家庭、学校三者之间的关系,构建和谐的教育氛围和教育环境,教書的根本在于育人的目的才能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
[2]《课堂内外(教师版)》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