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走在数学与核心素养之间

2017-10-21董荟朱林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7年32期

董荟 朱林

摘 要:教育部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中小学教师面向学生的核心素养来转变教育理念、创新课堂形式、开发优質资源、激发学生潜能,推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地生根。

关键词:数学与核心素养 徐长青老师 “重叠”

初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徐长青老师源于昆明他的课《烙饼问题》,只觉得他上课精彩,头衔很多,人也幽默风趣。无论是课堂上,还是报告中,徐老师都是以风趣幽默的语言、绘声绘色的讲解、夸张的肢体动作、好像永远也不会枯竭的激情,来感染每一个学生和听课老师。第二次近距离的认识徐长青老师源于2017年10月23日在师大附小,又有幸聆听了徐长青老师的《重叠》一课。听后一个最突出的感觉就是清新自然,唯有享受,原来的身影又历历在目。

让我们一齐来回顾和走进徐老师的《重叠》一课,细细揣摩他的设计意图,真正意义上让孩子们行走在行走在数学与核心素养之间,细细感受他的简约但不简单。品读徐长青老师的课堂艺术:

回顾本节课:徐老师不断设计悬念、理解感受、鼓励猜想、引发多元思维,利用生活中熟悉的物品,引导学生创造性思考纠正经验偏差,感受集合思想,在形象与现实中完成数学化的过程,形成抽象的数学认识……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中不经意地又是刻意地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品质,渗透核心素养。

徐老师语:他在努力给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混沌的,没有暗示的”学习环境,让孩子自然生成。是啊,请看:

场景一:理发师的困惑!

用小故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我们老师经常用的一个技巧,但总感觉缺味道,感染不了学生。看,徐老师在课堂上讲述“理发师的困惑”这个小故事时却妙趣横生,他运用三种不同的声音叙述三个人物之间的对话,运用象声词“吱扭”等词语绘声绘色描述场景,到故事最后:“理发师抬起头一看他很纳闷?”声音戛然而止。此时徐老师俨然一位配音演员在给孩子们表演广播剧,一下子把学生带进故事情境之中,学生不由得猜想理发师的困惑到底是什么呢?在猜想中,在认知冲突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此时,徐老师一句:“掌声响起,给出答案。”抛出:“为什么会只有三个人?”“哪个是爸爸?哪个是儿子?”并用四个手指表示出三个人物的关系,使学生初步感知到生活中的“重复”。真是润物无声啊!

场景二:抢椅子

徐老师抓住学生好玩的天性,让孩子们玩“抢椅子”的游戏。他首先搬出两把椅子,请上来两个学生,然后说出游戏规则。此时,学生马上提出:两个人抢两把椅子,不会有人被淘汰。徐老师故意“恍然大悟”地说:“哦,是我疏忽了,原来一个人有一把椅子,在我们的数学里,就是一一对应。”看似一个疏忽,其实他正是利用这个环节,让学生领悟到了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一一对应”。真是绝妙之举。为了遵守游戏规则,本来再请一个学生就可以了。没想到徐老师一下子就请上来4个学生。徐老师又在这里刻意地埋下伏笔:在决定留下谁来玩抢椅子游戏的同时,又多玩了“石头、剪子、布”的游戏,在两次游戏中体验,为后面深入学习“重复”做好了铺垫。他还妙趣横生的说我看看有没有二年级的学生混入我们三年级的学习中,让学生一下就感觉高大了起来。

场景三:呼啦圈的解释

参加游戏的同学到底是7人还是6人?徐老师故意设计冲突,师生对抗,引导学生深度体验。他故作悬念的请参加石头剪刀布的4位学生站起来,又请参加抢凳子游戏的3位同学站起来,结果只有6人,他就在那儿不依不饶的小孩子了一次。说三年级2班的学生会耍赖,明明是7人,结果怎么只有6人。看似孩子气息的处理,实则抓住了重点。对呀?怎么会只有6人呢?他还列式子证明:3+4=7,怎么会只有6人呢?这样的处理让学生们自己解释。适时把呼啦圈引进课堂,让学生在“钻圈”的过程中想办法,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又由生活实物“呼啦圈”抽象出数学符号“集合圈”取名“数学两环”的教学设计堪称是“绝技”。

教学时,当全班学生在全力解决参加两次游戏的学生怎么站时,徐老师却退出了场地,把问题留给学生独立解决。看似不经意的退出,实则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的做了一次主。我们不能假明主的让学生自己做主,结果什么事情都要来请示你。参与两次游戏的同学在反复地钻进钻出苦于没办法的时候,全班学生都积极思维最终找到了解决办法,两个圈里的学生主动靠拢,同时套住了这个同学。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此时,我深深地体会到:把课堂留给学生时就要学会“等一等”。当教师退出学生的视线之外,学生的潜能也就被挖掘出来。这样使原本复杂、抽象很难理解的知识具体化、生活化、直观化!真是活灵活现!利用呼啦圈来讲重复的知识,我想这要算徐老师的专利了!

场景四:贴名字

徐老师让学生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一张卡片上,本以为是为了便于与学生交流,原来写名字也是为理解重复的本质意义,将重复的现象抽象成集合时做的铺垫。真可谓一举两得!4+3-1这个地方的减1,我们成人也大都理解为减去参加了两次的那个同学,谁知他在这个地方的处理做得更深入,他把我们认为的那个同学拉走,学生们就感觉还是不对。这时一个小姑娘说:不是减去他,是减去分身的那个他。说的多好“分身啦”。他又要求把名字贴了两次的同学上去,不可以去掉名字,你怎么样处理这个问题。学生自然上去,在这些同学的帮助下,把一个名字重叠在另一个名字之下。这样的创设多好。还有老师堂而皇之的讲什么韦恩图,像徐老师这样讲对学生以后的发展不知道有多好。

场景五:给爸爸找位置。

渗透全集概念,实现学科整合。徐老师的这节课预设与生成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如行云流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徐老师善于把握学生思维进程的节奏,在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每到谜底就要揭示的时候,他总是嘎然而止,在等待中使学生一步一步靠近事物的本质,从而领悟数学的真谛。通过这样一个小环节的介入,让学生对全集有了感性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比较了爸爸们的一些坏习惯,督促从学生的角度来改变爸爸的一些习惯。就用这样一个小的环节渗透了不知道有多少教育在里面。环保,亲情,集合……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