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放式小区防卫性景观设计研究

2017-10-21杨广瀚肖雪雯姜群群宿永昌

工业设计 2017年5期
关键词:公共安全

杨广瀚 肖雪雯 姜群群 宿永昌

摘 要:在城镇化发展日益完善的背景下,开放式小区已成为城市建设的下一个主导方向。传统封闭式小区的安保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开放式小区公共安全的需要,防卫性景观的研究迫在眉睫。纵观世界各国经验通过对国际先进经验的研究,认为住区景观设计在保证小区公共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小区景观设计中应考虑防卫性景观的运用。

关键词:开放式小区;公共安全;防卫性景观

引言

改革開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伴随着城镇快速发展,也带来了诸如交通拥堵、公共安全、城市空间浪费等一系列问题。为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弊病,2016年2月21日,中央发布文件要求建设开放式小区。新型小区的建设将打破原有封闭式小区的空间形态,小区围墙消失、住区多元化和外来人员流动性增加都給居民的公共安全带来隐患。传统安保措施已不能适应新型小区的公共安全需要,小区防卫性景观的研究和应用日益迫切。

1防卫性景观研究进展

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西方国家逐渐认识到城市环境和犯罪行为之间的关系,在美国和英国产生了城市犯罪空间理论。1969年,美国犯罪学家和行为建筑学家奥斯卡·纽曼(OscarNewman)提出”防卫性景观”理论,该理论认为划分为领域的环境是可防卫空间,按照不同的功能要求划分领域层次,形成空间序列能起到安全防卫的作用。犯罪预防性环境设计对建筑设、城市规划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相关领域的防卫性研究实践。

防卫性空间理论传入中国后,在城市规划、犯罪学与公共安全领域产生影响,在住区和建筑的防卫性方面有建设性研究,但对住区的研究停留在封闭式小区层面,主张通过设立围墙和门禁,封闭小区达到加强公共安全的目的,不适用于目前提倡的开放式小区。此外,在相关的居住区景观的标注和规范中,也没有关于景观安全性、防卫性的条款。

2目前开放式小区的公共安全现状

目前,开放式小区面临诸多安全问题,例如小区围墙消失、住区多元化和外来人员流动性增加等,而传统安保手段存在一定弊端。

2.1安保问题

开放式小区取消门禁,使得外来人员可以随意进出,增加了小区发生的犯罪风险。很多开放式小区采用增加安保人员和监控摄像头等手段来维持治安,虽有一定效果,然而存在不足。

加强门卫和巡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小区安保压力,但是一方面门卫只能起到初期的筛选作用,不能做到百分百阻止危险人员的进入,巡逻人员按照固定时间固定线路巡逻,不能做到全天候全方位预防;另一方面安保人员的增加也会提高物业公司的运营成本和管理难度。

视频监控技术的发展大大改善了城市治安环境,检索媒体报道,在完善地铁摄像头系统后,纽约地铁的犯罪率较上年下降了37%。但小区内建筑和绿植等使室外空间构成复杂多变,摄像头监控区域有限,会造成监控死角,同时过多的摄像头也会对小区居民的隐私构成威胁。

此外,一些位于低层的住户会选择安装防盗窗来保障自身安全,但这种方式既影响小区整体美观,在发生地震、火灾等危及情况时,也会阻碍室内人员逃生。

2.2人流与车流问题

传统理论认为,在外人相对不易进入到小区中犯罪率较低,而渗透性较高,更易进入到街道空间则有较高的犯罪率。开放式小区将公共设施和小区绿地对外开放,势必会造成大量外来人员涌入,增加小区安全隐患。部分传统理论也已不适应目前的新型小区,例如之前的理论认为,在小区内设置尽端路可以有效的减少外来人员的流动性,但目前的小区多以高层住宅为主,必须设置围绕建筑的环形消防路,所以在开放式小区中应通过防卫景观来起到对外来人员的控制、监视作用。

推行开放式小区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打开城市交通的“毛细血管”,促进道路微循环。而大量机动车进入小区干道会对居民出行造成安全隐患,在目前不能限制车辆进入的情况下,如何减少车流对小区居民的影响,降低车辆对行人的威胁,成为景观设计者应考虑的问题。

3开放式小区中的防卫性景观

3.1熟识感与领域感

纽曼的防卫性景观理论认为,一个彼此熟悉的社区发生犯罪的可能性会下降,陌生人在社区中出现会引起居民注意,从而提高犯罪难度。现代小区大都以高层和中高层为主,邻里之间交流减少、感情淡漠也成为备受各界关注的课题之一。小区通常以组团为单位进行划分,组团的规模对居民之间的交流有重要影响。理论研究表明,小规模组团更有利与居民之间的交流。以组团绿地为例,过大的组团绿地要容纳更多的使用人群,会使居民感到拥挤,从而降低了使用效率,阻碍了居民的交流。而规模更小、服务人群更少的组团绿地更容易使居民之间建立起熟识感。

当一个空间具有领属感时会更安全。通常人们对于私密或半私密空间内的陌生人会提高警惕,而明确半私密空间与公共空间的界限能更好的识别陌生人,领属感不但可以通过颜色、材料、标识物来建立,也可以通过景观设计来实现。例如在组团入口设置护栏门、挡车柱,通过灌木带将组团绿地与外界隔离等措施,可以起到对组团所在空间的强调作用。

3.2重视自然监视

简·雅各布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认为,人是保障小区安全的重要因素。她将一个安全的开放街区应具备的条件归纳为以下三点:一是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应有明确的分界线;二是确保街道一直处于被监视状态(例如楼内居民对街道的监视);三是街道上必须有行人,一条经常被使用的街道肯定是一条安全的街道。明确的地块划分和较高的人口密度都起到了自然监视的作用。

欧美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CPTED理论认为,人流量越大的地方其发生犯罪的可能性越小,人本身就是一个监控元素。但在现实环境中,有些区域人流量很少,例如工作日上下班高峰期之后,因此需要通过认为的增加人流量来强化自然监视的效果。可以通过对社区街道进行商业植入,增加商店、饭店、会所等商业设施,一方面可以吸引人流量,另一方面会使街道充满生机,增加邻里之间见面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居民之间的熟识感。尽量保证公共空间处于自然监视之下,也可以有效的节省监控设备的成本。

3.3景观设施设计

开放式小区内景观设施不但要满足居民生活需要,还要发挥放卫性功能,保障小区居民安全。

有研究表明,夜间发生在道路上的犯罪有40%是在道路照明低于5LX,仅3%的夜间道路犯罪发生在照度高于20LX的情况下。但小区内照度不应过高,过于刺眼的光线会降低人的识别能力,且会影响居民夜间休息。通常在小区入口及主要活動场地照度应在10-15LX,次级干路及单元门前照度不应低于5LX。

车流一直是小区安全的一大威胁,现代小区都采用人车分流设计减少车辆穿行,开放式小区内干路对外开放,应考虑车辆对行人的影响。步行路与车行路之间应有明显的边界,在路口或斜坡处设置“驼峰”降低车速。小区主干道应避免过于笔直,相较于直线道路,曲折的道路更容易达到降低车速的目的。车行道两旁绿化带不宜种植过高灌木类绿植,避免儿童和宠物穿行时遮挡视线。

此外可以通过完善住宅放到设施来降低开放式小区犯罪风险,例如在住宅楼道入口设置单元防盗门,将预防设施由小区门禁退到建筑内部。一方面在保证居民安全的同时不影响小区门禁的撤除;另一方面在使用上更加灵活,部分老旧小区由于设计建设年代久远,小区直接对城市道路开放,增设单元防盗门可极大的降低犯罪发生的风险。

3.4形象设计

在犯罪心理学上,有一种理论被称为“破窗效应”,该理论认为,如果环境中存在不良现象而不被改善,则会使人们效仿,甚至变本加厉。例如一栋建筑物有少许破窗,如果破窗不被修理,可能会出现更多破坏者破坏窗户,甚至会闯入建筑物内。低收入人群或租房者较多的小区,往往忽视景观环境的维护,垃圾遍地,绿植凋敝,墙面广告涂鸦严重,从心理上给人一种破败的感觉,更加重了小区安全隐患。所以要从景观上认真设计,加强物业维护力度,保持小区形象。

小区绿地作为居民日常休闲的主要场所应着重进行规划和管理,干净整洁的街道、绿意盎然的花坛都会成为居民乐于前往的休闲场所;而一旦小区绿地由于疏于管理导致植物凋敝、墙面破败、污水横流,不但居民不愿前往,而且会成为犯罪的温床,不法分子的聚居地。

4结语

防御性景觀在预防小区犯罪、促进居民交流等方面能发挥自身独特的作用,可作为传统安包措施的一种辅助手段加以运用。而防御性景观在国内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未来应逐步通过制定相应标准细则加以规范,同时要加强与环境心理学、社会学、城市规划与建筑学等相关学科的交流和借鉴,促成其由微观到宏观的转变,成为一个旨在保障社区安全的系统化学科。

参考文献:

[1]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5.

[2]贾培义,李春娇.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防卫性景观设计研究[J].中国园林,2015,(01):110-113

[3]戴慎志,江毅,罗晓霞.城市住区空间安全防卫规划与设计[J].规划师,2002,(02):37-40.

猜你喜欢

公共安全
靖江市启动水上公共安全共建区
提升公众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的有效途径研究
信息化视角下公共安全管理的研究
先行先试 江阴市探路县域公共安全体系
在公共安全面前别任性
基于知识图谱的知识推理与公共安全结合的理论研究
人脸识别技术在公共安全领域中的应用
探讨上海城市公共安全的智慧化管理
大数据背景下的城市公共安全应对机制
社会组织介入公共安全管理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