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多元化居民融合的和谐社区规划研究探析

2017-10-21许入丹袁犁

科学导报·学术 2017年5期
关键词:多元化发展融合

许入丹 袁犁

摘 要:“和谐社区”既是社区小单元体内部的各要素之间的和谐,也指在城市发展步伐加快的今天,地域化差异的各小区之间的和谐,从而形成在针对主导影响因子—类型多样的居民角色扮演导控下的整体空间和谐。本文主要以城市社区为研究对象,针对快速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居民结构的多元化发展趋势,简要分析其形成原因和背景,提出针对居民结构的不同表现形式:年龄结构、职业特征、身份特征等,采用提高和改善社区公共服务、最大化公共空间资源、居住环境美化、住房多样化供给、多层次性的社区规划、社区文化以及凝聚力建设等不同的营造多元化共生社区的规划措施,以促进居民的空间流动和社会交往,形成多元化居民融合发展的和谐社区,减少社会分异。另一方面,社区内部以及不同性质社区之间的协调融合在社区规划中的分析也是文章探讨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 居民结构;多元化发展;融合;社区规划;和谐空间

【中图分类号】 R1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236-1879(2017)05-0294-02

社会是一个复杂性的综合巨系统,人们在里面扮演着各自的社会角色,拥有不同的社会地位,从而形成不同的社会阶层。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网络在社会运行中不断发生变化,其组成的结构体系既能反映一个时期社会的价值体系,也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化演绎,这就是社会的魅力。这种结构体系的稳定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反之,社会整体体系的变化会影响内部构成单元的各要素发生不同程度的转变,通过宏观规划层面的引导,可以对不同社会阶层、社会层面的社会角色进行引导,到达社会和谐,也就说明规划措施的制定与实施对于社会层面的各要素的统筹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实现快速城镇化发展现状下促进多元化的居民结构的融合进行引导调整的可能性,这就是我们进行基于多元化居民融合的和谐社区规划研究的出发点。

1 序言

社区是城市内相对独立的片区,社区规划通过对一定时期内社区发展目标、实现手段以及人力资源的总体部署而到达有效地利用社区资源,合理配置生产力和城乡居民点,提高社会经济效益,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社区开发建设。就城市空间而言,社区具有地域性特征,有明显的地域差异,而由于城市的专业化分工不断细化,社区内部的居民结构多元化特征不断明显,因此社区发展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打破等级制,实现网络化,才能构建和谐的社区,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氛围,形成社区良性运行机制,进一步创造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从大的方面讲,这是实现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分支点,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

2 社区居民结构多元化发展背景

2.1 多元化发展成因背景分析

随着城市住房制度的改革、服务业的迅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不同阶层由于在收入、资源、文化、社会认同等方面的差异形成隔离的趋势,造成贫富差距,同时社会分层、居住的地域化分异、生活习俗、缺乏交流认知和人际关系冷漠等都是使现代社会居民结构呈现多元化表现的重要因素:

(1)贫富差距。城乡分割二元结构的存在以及边缘极化效应加剧了贫富差距,容易形成社会隔离。贫困阶层由于支付能力较弱,常常集中于一定地域,造成了不同性质社区的差异。城市贫困群体作为社会转型期社会分层结构中的特殊群体,它与城市富裕群体等其他阶层的形成使城市社会分层结构出现了新的特点, 打破了过去比较单一和同质的城市社会分层结构, 增强了城市分层多元化和异质化的特征。

(2)社会分层。相对于农村社区的同质性,由于城市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在收入、社會地位、教育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别,以及在经济市场中的生活机遇不同,社会水平分层和垂直分层更加多样化,居民结构多元化特征尤为突出。

(3)居住地域化差异。社区类型多样,伴随城市化进程,老旧小区问题成为了当下热点,要形成和谐的社区氛围,最主要的是解决不同角色之间的利益诉求,构建平等化的生活环境,同时改善城市景观,顺应现代化发展趋势,成为新型现代化社区。为促进不同社会阶层的融合,唯有改变弱势人群的劣势,为其构筑融入主流文化和全球化网络的渠道,简言之,即提高其获取权力、经济、教育和文化资源的能力,改善其生存环境和文化水平,形成向上的社会流动,消除社会冲突和不满[1]。

(4)缺乏交流认知。社会转型的加快使得原有社区行为规则越来越难以适应社区多元化的趋势,人们对他人的行为普遍缺乏明确的预期,社区居民的相互交往风险陡然上升,交往成本也随之增加,信任危机逐步加[2],加上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过于功利化和边缘化,普遍关心自身经济利益,而对于社区公共事务则表现得漠然,或者由于日常生活缺少联系的纽带和渠道,人们不能或者不愿意进行相互交流认知,从而使人际关系变得冷漠。

(5)生活习俗。随着经济社会建设步伐加快,社会流动加剧,同一社区居民构成主体或为本地居民或为外来人口,除了在人群年龄结构、职业特征等方面具有较大差异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迥异也是重要的方面。且在二者具有相似性的人群,极易形成独立的阶层意识。

2.2 现状概况

城市社区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人口集中,人口密度较大;经济活动复杂,商品经济发达,进入经济活动过程的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经济活动中产生的矛盾与问题,都显得十分的集中与复杂,且变化多端;社会结构复杂,社会流动性大,城市社区结构复杂,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更具业缘性,社会的階层与职业分化较为充分,社会关系复杂,所以成员之间的流动性也较大[3]。

城市社区居民结构的多元化特征主要表现在年龄结构、职业特征、身份特征三个方面。由于城市外部特征和内部功能的复杂性,城市社区人口聚居的规模较大,密度高,人口的异质性较强,另一方面,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使得居民无暇顾及与周围人群的交流,特别是年轻人群,相反,对于老年人群而言,他们会更愿意花费时间在社区交往中,但现实一个因素则是家中年轻人考虑安全性问题不愿意老人外出,这就造成了不同年龄阶段甚至同年龄阶段的人群缺乏交流,无法形成共识,容易造成矛盾。

2.3 发展趋势

国际层面来看,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全球化发展使当今的国际社会已逐步呈现多元化的格局,多元化趋势不可避免,进而提倡文化上多元共生。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亦正在经历一个多元化发展过程。政治、经济上的体制改革引起我国的社会结构和体制的全面转型。由于各方面利益整合的结构趋向,我国社会阶层出现了较大的分化,也形成了多元格局,并将具有不断发展的趋势。

3 规划应对措施

3.1 设施设备齐全,安全质量保障。基于社区规划协调性原则,规划要重视各种关系的有效处理和各种矛盾的有效化解,使生活在其中的居民具有较高的安全感和心理满足感,容易获得社会支持和社会认同。针对不同居民的承担能力,社区提供的公共服务产品齐全,有利于建立平等交往的基础。目前社区普遍存在设施面积小,不能满足居民需要,或者存在使用不便、流失等问题,对于外来人口和低收入人群的对应性设施较少。

3.2 注重居住环境美化。基于生态环境的景观空间设计在美观性和人性化方面的导引可以为社区提供优美的户外休闲场所,达到汇集人流的作用,为进一步交流融合提供平台。当前,很多外来人口以及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在经济水平有能力的基础上再城市买房定居,来自各地的人们拥有不同的生活习俗和行为习惯,加上快节奏的生活,使同一社区居民之间缺少交流,会助长社区网络的缺失,人际交往呈现出功利化、肤浅化、理性化、专业化、离散化和個人主义的倾向,进而形成人情关系的冷漠,矛盾冲突发生率的提高。

3.3 保证公共空间。要保证足够的公共空间,将其落实到规划实施层面,在地块强制性内容中落实位置、数量、规模和设置要求等,从而避免开发商为过分追求利益使居民的交流场所缺失,从开放景观空间上弱化居住分异的情况。提高居民共享公共资源也是一个重要环节,如果资源的配置不合理,共享性差,势必会造成不公平。公共空间为居民日常沟通搭建良好的平台,通过这种日常性沟通,有助于促进社区信任和融合。

快速城市化带来人际关系的冷漠,生人社会是快速城市化的副作用产物,容易造成冲突和矛盾,不利于社区的稳定发展,而具有良好社区氛围的公共交流空间的建设对加强邻里联系、促进社区交流、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占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考虑当前城市用地的紧张,建议在社区中适当开辟微型公共空间,适应城市发展,比如利用街角、商务楼前的开敞空地等的边角用地进行美化和功能填充,将其开辟成为为社区居民服务的各种小型绿地户外活动空间,在此空间内提供尽可能丰富的户外活动场地,为不同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具有相同爱好的居民提供了交往的空间,引导交流行为的发生,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健康的发展。

3.4 增加地方参与。各种政府组织、公共部门、商业和自愿部门、社区及居民群体共同行动,建立平台实现多方参与,通过这种多部门、多利益主体的充分参与不断协商和协调以认识和解决社区实际问题,针对性的逐个击破,从而保证社区规划能真正解决社区的各方面问题,且能保证规划的实施,改变传统“重面子、轻里子”的社区规划成果,由于在内容、形式上较为片面往往缺乏可操作性。

3.5 道路网密度提高。当前,居民出行使用私家车也是造成社会隔离的一个因素。传统的大街坊搭配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无疑为人际关系的冷漠化奠定条件。目前推行的密路网的小街区发展模式对适应和谐社区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作用,道路密度小,居民出行选择公共交通的机率增大,不容易造成社会冷漠。在此基础之上,社区规划应注重人车混合的生活街道建设,联系各个居住小区和地区的公共空间,优化步行环境,构建居民的流动交往和文化融合路径,从而形成开放的社区空间。

3.6 树立社区文化,加强和谐社区建设的宣传教育。要加强和谐社区观念和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强化人力资源开发和公众参与意识,让公众了解和关心社区发展,使城市社区发展建立在坚实的群众基础上,使居民自身主动投入其中,从心理意识方面形成协同,形成互帮互助的社区氛围。可以定期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倡导由居民自发组织,建立社区事务处理中的和谐共处机制,各阶层的居民通过各种文化交流活动,,促进社区成员的横向和纵向交往,扩大熟人圈子,维系稳定的社区网络,社区内部也可以提供一部分就业岗位吸纳本区人员参与其中,提高发展潜力和期望值。

3.7 住房多样化供给。居民可以根据收入及住房水平不同,获取不同形式的居住条件,满足多样化需求。同时在社会住房的规划建设中最好不要求具体套型面积标准,而是鼓励通过分析不同房间的使用需求和布置方式,提出不同功能房间的面积。同时针对老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活动方式及需求特征,制定相應标准,细化相应社区住房类型,建筑风貌及形态上更加丰富多元,呈现多样化的特征。

3.8 社区规划的多层次性。社区规划因规模的大小不同应该具有多层次性,以社区的真实需求为核心,解决空间上的多元社区分异问题。目前的社区规划一般具有相同的结构模式、用地构成、统一的用地指标、依据标准的技术经济指标布置的居住建筑容量和按照居住人口数量分级配备的公共设施等,缺少对个体需求差异的体现,造成居民的不满足感,社区归属感降低,不利于社区居民的和谐共融。

4 结语

本文从社区规划的层面,就当前突出的居民多元化结构特征进行了简要的成因背景和发展情况影响等方面的分析,提出了基于该种现象下的有机融合的和谐社区空间规划的应对措施。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快速发展,居民多元化发展趋势尤显,传统的社区规划已不具有普适性,在实际规划工作中的实施效力减弱。在此背景下,探讨如何在社区规划中结合不同居民群体的差异进行规划应对,建立和谐社区空间,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作者简介:许入丹,单位:西南科技大学,研究方向:城乡规划。

参考文献

[1] 顾朝林.城市社会学[M].东南大学出版社:江建中,2011.

[2] 邱国良.多元与权威:农村社区转型与居民信任[J].国家行政学院报,2014,(06):45-49.

[3] 金一维,黄勇,吴强,王正鹏,王宗记.重构社会网络、促进社会融合的社区规划应对思考——以常州市高新区东部地区为例[J].江苏城市规划,2008,(06):14-19.

猜你喜欢

多元化发展融合
美劳与共融合绽放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多彩融合
破次元
融椅
西安市物流企业多元化发展路径选择
中通赴美上市探究
试论当今中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
试析网络时代成人教育的多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