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当代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2017-10-21刘海峰
刘海峰
摘 要: 文章考察了工匠精神的历史渊源与基本内核,分析了对当代大学生开展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提出了在校园文化建设、专业教育和德育工作中工匠精神培育的实施路径,以期促进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符合当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工匠精神 德育 校园文化 科学与人文
李克强总理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因其紧密吻合和对应着当前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成为我国发展语境中的重要概念[1]。工匠在古代一般指从事手工业的匠人,如铁匠、木匠、砖匠等,他们都掌握了一门手工技艺并赖此谋生;在现代则泛指生产一线手工操作、具体制作的工人、技师和工程师等[2]。工匠精神就是工匠们在手工产品设计、技艺、制作、质量要求中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
中国拥有悠久的工匠文化,历代工匠为国家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书写了一部蔚为壮观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随着机器化大生产取代传统手工业,人们不再重视手工业劳动,开始轻视工匠精神,甚至有观点认为工匠精神已经过时。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当前中国正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需要千千万万的科学家、工程师和能工巧匠,培育他们的工匠精神,就是培养他们优良的品质,从而从思想上保证国家建设,契合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培育当代大学生——未来的科学家、工程师、能工巧匠及工程科技事业的管理者、服务者的工匠精神势在必行。
一、中国工匠精神的历史渊源与内涵
《周礼·考工记》记载:“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烁金以为忍,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业。”说明人们很早就意识到发明这些创造的工匠的伟大,不仅在行业内部,普通群众亦崇拜、敬仰他们,视他们为“济世圣人”,部分“圣人”甚至成为民间信仰的对象。除了辉煌的发明成就外,古人们还铭记着“圣人”们的精神,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形成了以“学艺先做人”、“德艺兼修、以德为先”、“精益求精、止于至善”为代表的传统工匠精神[3],形成了丰富的内涵。过往的内涵研究揭示了当代工匠精神应包括设计、制作、传承等各个环节,学术界提出了“尚巧的创造精神、求精的工作态度、道技合一的人生境界”[4],以及“尊师重教的师道精神、一丝不苟的创造精神、求富立德的创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创造精神、知行合一的實践精神”[2]等不同说法。概而言之,当代工匠精神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匠心独运的创新精神。
一般认为工匠注重的应当是生产过程中的技能,而不过多要求他们在产品开发和设计领域内的造诣,这就造成很多时候产品形式单一而缺乏“灵魂”。以德国为例,设计一直是工匠培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设计的训练培养了工匠们良好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并不要求学生撰写论文以毕业,而要求学生设计图纸、制作模型作为毕业设计,极大地培育了他们的创新和实践精神[5]。工匠是中国古代辉煌的物质文化的创造者,大量精美的青铜器、瓷器、服饰等文物及文物上精美的纹饰都是工匠设计、创造和制作的。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熔铸在工匠的产品里面,表现在作品的细节和作品的创意上。因此,创新精神应当是工匠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工匠心手相一的本质要求。
现代科技发展的灵魂是创新,要求在设计、技术方面有所创造是对现代工匠的基本要求。创新应是新时期工匠的人生追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是一种对现状永不满足、不断追求改变、不断进取的精神。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国家或者社会都需要创新,如果安于现状,人民和国家都将会被其他竞争者所超越,都有可能陷入“落后”的被动局面。所以,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分析,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工匠精神的创新性更加重要。
2.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
一般认为精益求精就是注重细节,真正的工匠应当认同工作的内在价值,孜孜以质量和技术的提升,享受工作本身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而把外在功利的价值放在次要的位置[6],要做到对产品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和极致,从而使产品的质量得以保证。以往的这种认识将精益求精集中于制造环节,忽视在产品源头和去向上也应当保证品质,因此品质的保证应贯穿于产品的设计、制造和服务的全过程。特别是当代社会,工程技术发展的基石是品质,应当走出产品机械化的重复和模仿,推出良品、精品,这就要求工匠在设计上要有灵性、在生产中要有品性、在服务中要有韧性,最终达到品质至上的目的。
3.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精神。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思想,是传统天人观及天人关系理论,也称究天人之际。天在中国传统哲学范畴中包括万物在内的整个自然界。人包括所有人的个体,也包括整个人类;既包括人的精神意识,又包括人的实践活动。在中国哲学史上,所谓天人合一指的是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类和统一。工匠精神就是传统工匠实践活动(人道)与天道合一的体现。
中国古代有句古话,叫“技近乎艺,艺近乎道”,很好地诠释了技术、人艺与天道三者之间的关系[7]。一方面,工匠的工作实际上是一种手工劳作,劳动的三原则是“人们应该做值得做的工作,愉快的工作,以及在轻松条件下完成的工作”,因而有人提出劳动应当“Back to Nature(回归自然)”[8],劳动应当道法自然,使艺术创作、技术生产与人和自然相统一,在古代产生了一个个和谐的手工业文明,在当代或许就是中国后工业时代的发展道路。另一方面,工匠个人应当通过手中的技艺领悟到“道”的真谛,实现人生意义的跨越,因而,工匠精神的最高境界应当是通过技艺理解世界,从“游于艺”的状态到达“心和于道”[4]。
二、当代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
以往的研究将工匠精神的培育对象主要限定为职校学生,实际上社会各行各业均需要发扬工匠精神,特别是科学家、工程师等群体。普通高校学生作为未来这个群体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对他们进行工匠精神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