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手机使用与课堂师生交互之间的关系

2017-10-21梁永霖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7年18期
关键词:手机成瘾大学生

梁永霖

摘要:该文主要探究手机使用对大学生课堂师生交互的影响及关系。采用自编手机使用情况与课堂师生交互状况调查问卷,以广东省某高校大一到大四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大学生手机使用与课堂师生交互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手机打破传统的课堂师生交互模式,给大学生带来课堂师生交互的机遇,但也使他们遭遇课堂师生交互的问题,如师生关系冷漠化、信任缺失等。大学生还存在手机成瘾依赖现象。因此,手机使用对大学生的师生交互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两面,应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手机。

关键词:大学生;课堂师生交互;手机使用;手机成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18-0126-03

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的“必需品”,使用手机的人无处不在,关于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显示,将近99%的大学生拥有至少一部手机,而大学生也是在手机使用上花费最多时间的一个群体。手机的便捷性,易携带,和人性化设计加上功能齐全等等特点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沉迷于此。对于追求个性化和自由空间的大学生来说,手机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他们日常生活中获取知识、信息、资源等的重要媒介,同时在大学生的课堂师生交互中显示出了不可取代的特殊位置。

大学生是个特殊的人群,他们正处于培养自身课堂师生交互能力与相关技巧的关键时期。当手机使用与课堂师生交互交织在一起的时候,使用手机带来的好处和坏处问题也随之出现,而且弊大于利。当下网络名词“低头族”、“拇指控”、“点赞达人”、“刷屏”等等词语无一不透露出现代人把玩手机的频率。使用手机频率过高无疑会带来许多问题。目前,我国有很多关于大学生使用手机频率过高从而导致出现手机成瘾现象、产生孤独感、情绪障碍和生理疾病的研究。同时,其他的关于大学生手机使用过度导致出现课堂师生交互问题的研究,包括亲子关系、同学关系、异性关系、师生关系等。现今,我国对大学生手机使用与课堂师生交互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文献众多但研究尚且不够全面,对于本文关注的内容还需深入进行研究讨论。

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试图拓展和完善国内外有关手机使用,包括手机使用与课堂师生交互的关系。在阅读和了解现存的有关文献的前提下,本研究假设手机使用与课堂师生交互之间有积极和消极关系。根据调查结果研究讨论如何使大学生合理使用手机进行健康的课堂师生交互。

1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通过对广东省某高校大一到大四各年级本科生以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调查。共发放电子调查问卷320份,回收300份。其中有290份是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是90%。被试覆盖广东省某高校生物学、物理学、计算机、机械、中文、音乐、教育学等专业的学生,具体样本分布见表1。

1.2研究工具

本次调查使用自制问卷。问卷共分为4部分。第一部分为手机使用调查问卷,主要调查大学学手机使用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对大学生目前手机使用状态的调查统计;第三部分是调查大学生手机依赖程度和个体访谈;第四部分是大学生师生交互情况调查问卷。

1.3数据处理

本调查采用SPSS 22.0进行数据统计。

2结果与分析

2.1大学生使用手机对课堂师生交互的积极作用

2.1.1大学生使用手机的基本情况

从表2中数据可以看出,参与调查的绝大多数的学生选择使用智能手机,仅有4.83%的同学没有使用智能手机。究其原因是智能手机功能齐全,为人们生活学习带来很多便利。

表3的数据显示,使用手机功能是打电话和发短信的占100%,84.83的同学使用手机上网聊天功能。可见大学生普遍使用手机作为课堂师生交互的重要工具。

表4中数据显示,课堂师生交互需求是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使用手机的最主要动机,占45.83%,可见大学生课堂师生交互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打发时间和娱乐消遣占的比例也偏多,分别是16.67%和25%。大学时代时间比较宽松,校园自由开放,课余时间充足,较多同学使用手机度过闲余时光。

通过对上述几个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较为直观地看出手机使用在大学生课堂师生交互中不可或缺。手机以其便捷性、跨地域性、即时性、虚拟性等特点满足了大学生课堂师生交互的需求,对大学生课堂师生交互起到重要的作用。

2.1.2手机使用扩大了大学生课堂师生交互的空间

人是社会性动物,寻求与他人交往是人類的天性。大学生离开家园进入大学后,来到陌生的环境,课堂师生交互成为最迫切的需求。但是当今较多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课堂师生交互方面缺乏主动性,而且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较多,这样课堂师生交互容易出现问题。但使用手机进行课堂师生交互可以很好解决这些问题。大学生通过虚拟网络进行课堂师生交互,可以随心所欲发表观点,可以认识世界各地的网友,还可以根据自身爱好加入不同的群体。社交和聊天工具如微博、INS、微信、QQ等给大学生的课堂师生交互极大地扩大了空间。他(她)互相交流情感、分享快乐、共享视频和图片,打破了传统社交的局限。

2.1.3手机使用减少了大学生课堂师生交互的障碍

大学生追求个性自由、自我意识强烈、喜好新鲜事物,而使用手机进行课堂师生交互可以打破权威的限制,自由平等,交互性强且形式多样。这使得大学生在课堂师生交互进入新的模式,打破传统课堂师生交互模式给人们带来的心理上、社会上和文化上的障碍。使用手机进行课堂师生交互时,人们可以使用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减少面对面交往是可能产生的尴尬。并且手机社交软件多数是匿名交流,使交谈双方具备一定安全感和隐私受到保护,这让不少有社交障碍的大学生也可以顺利进行课堂师生交互。获得良好的师生关系。

2.2大学生使用手机对课堂师生交互的消极作用endprint

2.2.1手机使用使大学生课堂师生交互冷漠化

当今社会出现了一种现象,无论走路、吃饭还是朋友聚会、人们都成了“低头一族”。朋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以手机开始,也往往以手机结束。无论走到哪里,人们第一时间就是寻找WIFI,以便用手机上网。真实的社交行为越来越稀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人们的身体很近,心却不在同一空间。每逢节假日短信、微信总会收到群发而且是复制粘贴的节日祝福,这让不少人感到反感,一点诚意都没有的祝福还不如没有收到。人们连动手打字送上祝福都省了,更不用说会登门拜访。如此一来,朋友之间的真诚磨灭了,彼此间的关系也逐渐冷漠。

如表5所显示,在聚会场合从不使用手机的人数仅占8.97%,曾在该场合使用手机的学生高达91%。

如表6所示,在与家人场合从不使用手机的人数比在聚会场合从不使用手机的人数要少,仅占5.52%,比以上四种情况要低很多。使用手机的人数占94.48%,比上一提纲要高。

如表7显示,有54.31%的学生曾经因为使用手机受到过家人或朋友的抱怨,12.41%的同学表示很不符合,33.45%的同学表示不符合,但比例一符合相比要低。

从分析以上4个问题得出的结论,大部分大学生在于他人交往的场合仍然使用手机,且这种情况给他们带来课堂师生交互上的问题。这也降低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的主动性。不少人宁愿多玩一会手机也不愿和别人多交流一下,对周围环境漠不关心。国外有人尝试在地铁模拟持枪杀人,可是地铁上的乘客竟然低头玩手机没人发现。类似具有讽刺的举动和图片在网上频频发出,人们一方面深受其害,另一方面又深陷其中。

从表8中数据可知,不能控制自己使用手机的冲动人数超过半数,占比例58.62%,可以控制自己使用手机的人占41.38%。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使用手机产生依赖。

表9中数据显示,将近一半的学生没有手机会感到不知所措,占49.79%,加上上表分析结果,也可得知大学生手机存在一定的依赖,出现手机成瘾的现象,这也是导致他们课堂师生交互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

3手机使用导致大学生课堂师生交互信任缺失

当今社各交网站或社交工具绝大多数都采用匿名注册的方式,学生可以以不同的身份在网上进行交友交流。网上的自己和现实的自己迥然不同的情况并不少见。虚拟性的交流让人们可以享受言语自由的同时也让人们感到交流的不真实。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阅历不深,面对网络上虚拟的情感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所以新闻频频报道大学生网上被骗的消息。这让大学生对课堂师生交互有所恐惧,对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产生怀疑,影响了正常的课堂师生交互。

从表10中得知,大部分参与调查的大学生认为手机使用减少了现实生活中的课堂师生交互,只有13.1%的同学完全不同意这一看法,可见手机使用对大学生现实生活课堂师生交互的阻碍。

4结论

本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娱乐的重要工具,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有不少学生出现手机依赖和手机成瘾的现象,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困扰。

第二:手机使用给大学生的课堂师生交互带来相当的积极作用。手机使用扩大了大学生课堂师生交互的空间,解除了传统社交的限制;同时减少了大学生课堂师生交互的障碍,让更多大学生通过使用手机获得良好的师生关系。

第三,手机使用也给大學生课堂师生交互带来一定的消极作用。手机使用让大学生课堂师生交互冷漠化,互相之间缺乏真诚,而且导致大学生课堂师生交互信任缺失。在虚拟网络下有很好的课堂师生交互关系,但在现实生活中却经常遇到课堂师生交互问题。endprint

猜你喜欢

手机成瘾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手机成瘾与人格特质分析
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和自我和谐的关系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