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2017-10-21梁宏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7年18期
关键词:对分课堂教学改革

梁宏

摘要:对分课堂是最近提出的一种新的高校课堂的教学模式,其特点是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讲授,另一半时间给学生讨论,讲授和讨论时间错开,旨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针对大学生对大学物理学习兴趣低下的现状,该文分析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结果认为对分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有利于提高学生内在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值得在大学物理教学中进行实践和尝试。

关键词:对分课堂:大学物理课堂: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18-0124-02

1大学物理课堂的现状

大学物理课程是以经典物理学为基础,面向理工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其讲授内容主要包括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量子力学等。该课程的开设目的一方面是为学生打下较为系统的物理学基础,另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和素养。然而,在工科院校,目前大学物理课堂的现状是学生对大学物理的学习热情不高,课堂上抬头率较低。究其原因可以分为如下的几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对大学物理不够重视,主动学习的意愿较低。一般地,大学物理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大一和大二时必修的基础课,由于刚进校不久,学生对物理的认知只是高考的一门学科,认为它与其专业相关程度不高,在生活中更无用武之地,很难联系到大学物理不仅是日后专业课的基础,也有利于培养个人的科学思维和素养。另一方面大学物理课程本身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所需较深的高等数学知识,一部分学生因感到学习困难而放弃大学物理课程的学习。除此之外,大部分教师在大学物理课堂上的教学模式较为单一,课堂的互动性不多,从而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就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由于教学计划的改变,大学物理的课时缩减到96学时,而教学内容基本没变,受课时的限制,大学物理的教学主要以讲授法为主。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内容和要求,对大学物理的基本知识进行陈述性的讲解,而对知识的背景、本质、意义以及其在实际中相关应用的讨论则因学时限制讲解得较少。因此学生不能对物理学的知识和原理有深入地了解,也难以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此时,教师又不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反馈,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造成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脱节,从而影响教学效果。近几年,虽然学校在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改革,比如说微课、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方法等,但这一类的教学方法实施所需的经济成本较高,教师所花费的精力也较多,再加上教师的教学任务重和压力大,目前这类方法并没有被所有教师所采用,90%以上的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进行大学物理教学。因此,课堂上师生互动相对较少,部分学生又难以保持两节课的专注度,造成了教学效果欠佳。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有时也会在课堂上组织一些当堂讨论,但由于学生对新知识接受程度不同,加上临时讨论准备不足,当堂讨论有时并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综上所述,大学物理课堂的枯燥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的现状依然存在。

2对分课堂的简介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社会发展和公共决策学院张学新教授提出的一种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其提出的背景是针对当前中国高校课堂存在着一些主要问题,如以教师为中心传统教学模式、师生互动缺失、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差等,旨在增强高校课堂上师生互动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将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讲授,另一半时间分配给学生讨论的交互性学习,并且讲授时间和讨论时间错开,一般错开时间是一周,具体相隔时间可由教师根据教学材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自我调节。将课堂讲授时间和讨论时间错开被认为是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最大创新之处,给学生课后一周的自主性学习时间,可以对新知识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发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可以看到,对分课堂并不是对传统的讲授法和讨论式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的颠覆和否定,而恰好是结合了两者各自的优点。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讲授法将最主要和最基本的知识要点传授于学生。学生课后可以按自己的节奏完成对知识的内化和吸收,这符合心理学规律,也为下堂课的有效讨论积累了丰富的素材,避免了当堂讨论因准备不足而出现冷场的情形。明显地,对分课堂把教学活动在时间轴上分离为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三个环节,并且环节之间是相关联的,是逐渐递进式的。张学新教授最初将对分课堂模式用于心理学研究方法与实验设计课中,并受到了学生的广泛好评,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自此之后,对分课堂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并将该方法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微生物学等高校课堂中,不少学者认为该方法可能给高校教学带来深刻变革。

3对分课堂应用于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

对分课堂自提出之后有很多教学实践,但大多数是应用于文科课程,理科课程的实践案例还非常地少。最初,对分课堂的提出是针对国内高校课堂的共性问题,对学科和课程并无细分。但考虑到学科属性不同、课程内容和目标不同,因此有必要分析一下对分课堂应用于大学物理这一理科课程的可行性。

1)对分课堂在大学物理课程中应用的合理性

首先,对分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大学物理教师一般具有较高的学历,具备实施新教学方法的能力。就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大学物理的教师队伍均具有博士学位,平均年龄不超过35岁,高学历和年轻化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对新事物新理念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另外,相比于微课、翻转课堂的新型教学模式,对分课堂可操作性强,花费较少,教师只要花费一定的时间设计教案,布置课后思考题,引导课堂讨论即可。其次,大学物理的开课时间一般在大一下和大二上,学生已经学习过高等数学的知识,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加上教师已在课堂上讲解过大学物理基本知识和要点,这也为下堂课上进行有效讨论提供了有利条件。最后,对分课堂有效开展的关键之处是要求教师精心设计课后讨论题。大学物理课程内容除了包含了物理学原理和知识外,还包括这些基本原理在实际中的相关应用,这为设计课后讨论题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比如,质点系的动量守恒定律的实际应用有多级运载火箭的发射,角动量守恒的实际例子有双旋翼直升机的控制,共振的实际例子有卡门涡街现象等等。

2)对分课堂在大学物理课程中应用的初步探索

2017年春季学期,作者承担着2个班的《大学物理1》课程,课时从第4周到15周,总共48学时。《大学物理1》是大班教学,每班人数达到100人左右,课程采用徐江荣、赵金涛老师编著的大学物理教程的校内教材,一周上2次课,每次連上2节。受课时限制,作者以第2章的“质点系的守恒定律”这一节内容为例,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大学物理课程中作了初步地探索。具体的课程设计如下:第6周的第1次课,教师讲授了质点系守恒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内容,并辅助了课本上例题讲解,要求学生认真听讲。课后布置了一道生活中篮球网球碰撞的趣味讨论题,首先将篮球和网球分别单独从一定高度下落,将会发生什么现象?如果将网球放在篮球上面组成系统,从相同的高度下落,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如何用这一节的物理学原理解释这一现象。课后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这一节的内容,并演示和思考所布置的讨论题。由于学生对该节内容在中学阶段有一定的基础,作者将相隔讨论时间缩减为2天。本周第2次课的第1节,学生6人一组开展讨论,温习课本内容,并尝试回答上次课堂布置的趣味讨论题。教师和学生互动,解答学生疑难点,并随机抽取部分小组讲解讨论题,给出相应的点评。最后,教师对讨论题进行总结。在第2节课,教师讲解第3章的刚体力学基础的新内容。课后,作者对本节课进行了教学反思,从课堂效果上看,相比传统课堂,采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课堂上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动性明显增强,学生因为有了课后的知识吸收内化过程,讨论时往往也能做到了有感而发。

4结论

对分课堂是针对国内高校课堂的主要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自提出之后,该方法受到广泛关注,并有很多的教学实践,但绝大多数是应用于文科课程。本文分析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大学物理教学中可能性,并在实践中做了初步地探索。分析结果表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增进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且可操作性强,是适用于大学物理教学的。当然,对分课堂应用于大学物理课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如何设计课后作业、如何有效组织大班教学的课堂讨论,如何在对分课堂模式下评价课程成绩等,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来寻找答案。总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为大学物理教学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值得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行更深入的探索。endprint

猜你喜欢

对分课堂教学改革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英语课外作业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