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曲的创新表达
2017-10-21王晓杨
王晓杨
近年,国家大力倡导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电视荧屏相继推出了《叮咯咙咚呛》《喝彩中华》《中国戏曲大会》《中国戏歌》等一批传统戏曲文化与现代电视手段相结合的创新戏曲节目。
10月下旬,东方卫视联合灿星制作将推出以中华传统艺术和非遗传承为主要展现内容的综艺真人秀《拜见小师父》(含戏曲内容);《叮咯咙咚呛》第三季也已经进入招商阶段,预计明年年初与观众见面。
大量戏曲节目涌现荧屏,戏曲节目能否迎来黄金拐点?如何让传统的戏曲文化打破时代隔阂,吸引更多年轻受众?《综艺报》约访了多位戏曲节目制作人、导演,分享他们的制作心得。
以新时代审美包装传统戏曲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喜欢戏曲的年轻人特别多,五六十年代,大众对戏曲的追求也异常狂热。但今天我们有了更多的艺术表现形式,戏曲渐渐与时代脱离、脱节,失去了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能否通过新颖的包装、形式、手段来丰富戏曲,把不喜欢戏曲的年轻人带入这扇门,这是一个课题,虽然未必会成功,但可能是一条途径。”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卫视中心、东方娱乐独立制作人, 《喝彩中华》总导演王昕轶表示,“或许通过戏曲节目的创新包装传播,可以让传统文化成为年轻人也能听懂的流行语言。”
如何让传统戏曲符合新时代的审美,这是戏曲节目制作人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叮咯咙咚呛》采用明星真人秀的模式,借助明星影响力传播戏曲文化。尽管确定了明星真人秀的表现形式,但是节目前两季却进行了完全不同的尝试。第一季节目采用明星户外真人秀的方式,明星通过系列考验拜师学艺,最后集体参加竞演;第二季则是明星演播室真人秀,将戏曲、民乐等中国传统文化和流行音乐相融合,对它们进行创新表达。《叮咯咙咚呛》两季节目均获得了观众的认可,收视和口碑表现不俗。
《喝彩中华》以类达人秀的模式对传统戏曲进行综艺化包装。一方面,节目对戏曲音乐、戏曲舞台呈现进行了现代化包装;一方面,节目突出人物塑造,以“喝彩人”的戏曲故事引发观众共鸣;此外,节目通过观察员的解读潜移默化地科普戏曲知识。“《喝彩中华》不是展现戏曲最高水平的节目,但是它是电视化包装下呈现出的一种很吸引人的节目形式。我们希望将中国戏曲打造成全民都能听懂的流行艺术。”王昕轶说。
《中国戏曲大会》引入紧张刺激的知识竞赛,希望节目能够成为观众了解戏曲的启蒙课。进而让观众关注戏曲、了解戏曲、喜欢戏曲。“《中国戏曲大会》不只面向专业演员,而是面向全社会。”《中国戏曲大会》制片人国浩说。
《中国戏歌》将戏曲与现代流行音乐结合,打造戏中有歌、歌中有戏的“新经典”音乐,用戏歌的形式让观众潜移默化地喜欢上戏曲。《中国戏歌》执行总导演张嘉介绍,“我们将国内一流的作曲家、作词人、艺术家请到节目现场,告诉大家什么是戏歌,为什么他们要推荐这首戏歌。《中国戏歌》第四期播出后,央视戏曲频道20~34岁收视人群比播出前三个周日同时段提升了197%,节目逐步赢得年轻观众青睐。”
即将播出的《拜见小师父》以非常态身份转换的综艺手法,让身怀绝技的萌娃做师父,明星做徒弟。身份的反差为节目带来综艺看点。“我们希望展示多元的传统文化,戏曲是其中的重要一环,节目组甚至设想为传统戏曲设置晨练特别环节。我们国家有非常优秀的传统艺术,这些传统艺术观赏性很强,是值得去学习、去发扬的。希望通过节目可以坚定大家的文化自信。”《拜见小师父》总导演林一迅说。
戏曲节目的制作难点
戏曲逐渐与现代文化脱节,并形成自己的圈层,往往是圈内人很high,圈外人看不懂,而在这一圈层中,大部分年轻人或主动或被动地隔绝在外。加之现代艺术表现形式的百花齐放,戏曲节目的制作推广可谓“内忧外患”。
“在文学作品大量涌现之前,老百姓都是通过戏曲来了解历史,传承民俗家风。中国戏曲三十年都说不完,每一个剧种都对当地的民风民俗、地方志有着大篇幅的展现,这是戏曲在当时的功能。”《中国戏曲大会》总导演钱皓表示,由于当下文化推广方式的多样化,戏曲传播知识的功能性逐渐被分化,喜欢戏曲的人也逐渐减少。“尽管现在是多元化接收信息的时代,但是咱们的老祖宗是看戏过来的,这个是事实,这也是我们真正传统文化的东西。现在的年轻人不接受戏曲,我想这是暂时的,还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戏曲,了解了就势必会喜欢。”
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江逐浪认为,戏曲的低谷和人们的生活节奏、工作节奏密切相关,现代很多年轻人不太接受戏曲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戏曲的叙事节奏。戏曲中很多细腻的东西是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慢慢欣赏的。
“现在很多中国人都不知道中国戏曲,觉得戏曲和自己没关系。喜欢戏曲的人和不喜欢戏曲的人完全身处两个世界,怎么打通这两个世界是个难题。”王昕轶强调,电视戏曲节目在传播戏曲中的作用首先是让大家知道戏曲。
在林一迅看来,戏曲可能是较难做现代化包装的传统艺术之一。因为戏曲有着非常完整的门类体系。
张嘉认为,让戏曲具有时代感本身就是一件矛盾的事情。“对于戏曲,我们不可能去改变很多‘核的东西,老祖宗留下来的唱腔、韵味不可能改变,很多戏曲的程式化表演、手法也不能改,改了就不叫戏曲了。”
戏曲的电视综艺化传播也会损失掉它一部分艺术性。“戏曲是一种场的艺术,它一定是交流互动的。电视传播是有节奏的,加快节奏就会丧失戏曲中一些细腻丰富的内涵。片段化的处理会使戏曲抽离整体情境,使剧情、人物塑造相游离。”江逐浪说。
戏曲文化的电视表达需要结合专业戏曲知识和现代传播智慧,如此,才能实现戏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为了达到传播和推广戏曲艺术的目的,《喝彩中华》采取了电视综艺化的呈现方式,是‘牺牲了一些艺术的。但是我们不会伤害艺术。”王昕轶解释,戏曲是需要铺垫,需要起承转合的表演艺术,但是电视节目开场就得下猛料,且全程高能。所以,从观众收视节奏考虑,电视呈现的节目时长比录制现场的都要短。“《喝彩中华》希望成为一个‘钩子,吸引普通觀众观看节目,自发搜索原版戏曲,从而喜欢、热爱上戏曲。”endprint
戏曲综艺节目与普通综艺节目差别很大,“戏曲不像百米赛跑,谁跑第一个谁就是第一。它的杠是个虚线,不同派别无法放在一个平面上去品评,设计比赛的标准很难。”钱皓说。
戏曲节目也无法设计普通综艺选秀类节目的残酷PK赛制,因为参赛者没有那么多拿手的段子可以唱。张嘉解释,“一位专业的戏曲演员,可能三年时间才能创作出一个段子,参加表演的段子有可能只有三四个。”
戏曲节目对制作团队工作流程的统筹要求也非常高。普通综艺节目可以让演员化好妆,提前1小时候场,但是戏曲综艺不行,因为戏曲演员很多行当要勒头。如果前一个节目的表演时间超出预计,下一位的表演就会受影响。“我自己试过勒头,十五分钟我就吐了。”张嘉说,这也是对制作团队统筹协调能力的考验。
除了戏曲自身电视化表达的高难度,戏曲电视节目人才的匮乏也成为制约戏曲节目发展的一大要素。
能操作戏曲类综艺节目的团队,既要有懂戏曲的专业人才,又要有会做节目的人才,而既懂戏曲又懂节目制作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可遇不可求。目前国内操作戏曲类节目的团队,几乎都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王昕轶透露,《喝彩中华》节目策划阶段,就经历了戏曲节目编导和综艺节目编导在节目制作理念上的激烈冲突和痛苦磨合。
目前,电视综艺和网综层出不穷,一个好作品做出来也要喊出去。戏曲节目的宣传需要传统媒体和网络平台双管齐下。然而,大部分戏曲节目的推广效果不甚理想。既能把住网友的脉,又能get到戏曲精髓的点,这样的高端人才如果宣发公司没有,就只能靠电视制作团队自己培养。
此外,资金也是戏曲节目发展的重要一环。据互联网公开数据,《中国有嘻哈》公布的制作费用是《中国戏歌》的20倍以上。目前戏曲类节目的市场认可度普遍不高,戏曲节目的研发制作大多仍依靠政策和资金扶持。
“其实电视从业者一直都在探索戏曲节目的创新和突破,只是近年来,电视娱乐和综艺化势头太猛,做戏曲节目又很难赚钱,考虑到市场效果,很少有人愿意拿出版面和时间来做这件事。”王昕轶感慨,“2007年,我在东方卫视做过明星学唱戏节目《非常有戏》,节目当时的社会反响很不错。但是2007年的电视环境和现在完全不同,现在明星唱戏节目做不起了。学唱戏花的时间是很长的,一天时间你是学不会戏曲的,一个星期学的也是皮毛。”
转化年轻受众 市场前景可期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相继出台的指导方针和扶持政策为戏曲节目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各电视台和节目制作公司开始关注以传统文化传承为内容的节目制作。平台支持,优秀团队和人才的涌入,为戏曲节目的创新发展创造了条件。
林一迅介绍,《拜见小师父》节目的创意就是灿星制作响应中央发扬传统文化的号召,依据今年整体的电视环境设计研发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是非常有希望的,有很多非常有天赋的小孩,在做,在学,在继承。我们在做节目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非常有传播价值、可看性很强的传统艺术,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个节目探索出一条传统艺术的现代传播之路。”
此外,年轻群体逐渐开始关注传统戏曲文化也为戏曲节目的市场化运作带来了无限可能。“几年戏曲节目做下来,发现身边的观众群体正在发生变化。2013年刚开始做戏曲节目的时候,一说戏迷,来参加节目的都是50岁以上的观众。这几年,因政策支持,电视台做了许多宣传工作,年轻人也开始主动到剧院听戏,买票看昆曲和京剧。现在节目组再邀请戏迷社团、戏迷观众来参加节目,明显感覺二三十岁的人增多了。”张嘉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