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积极外交”受瞩目
2017-10-21云天明青木倪浩陈一张静柳直路锋
●本报驻印度、德国特约记者 云天明 青木 ●本报记者 倪浩●陈一 张静 柳直 路锋
在外媒对十九大报告的议论中,有关中国外交的部分占据相当比例。这种强烈的兴趣源于他们心中的判断——“一个自信的中国对亚洲和世界都将产生变革性的影响”。不同的外国媒体对于十九大之后的中国外交姿态有不同的预测:积极、自信、和平、负责任……都是他们报道中的关键词,当然也少不了有关中国外交将“充满肌肉”的调门。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20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国原来外交风格是反应式外交,美国提出国际外交倡议,中国予以反应。现在我们提出积极进取的外交,反而造成西方的不适应,并称之为咄咄逼人。这种“强国必霸”的观点是以己之心度人之腹,金灿荣说。
中国外交将更加积极主动有所作为
“中国将提升在世界事务中的话语权”,德国《焦点》周刊20日认为,几十年来,中国外交一直以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为指针。不过,十九大报告显示,中国有了新的外交政策。北京将不再远离世界舞台中央,中国外交部长王毅19日表示:中国已成为全球治理中最积极的力量。这显示东方大国自信而坚定的新外交。
“更加积极主动地有所作为”,是英国广播公司19日一篇文章对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外交的预测。文章说,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方面的这种转变,建立在习近平和他所领导的中共中央对自身行为方式所抱有的高度自信心和自豪感之上。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共所践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成功地帮助中国“站起来”和“富起来”,更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条走向现代化的新途径。这种新途径显然与传统西方发达国家通过产业革命和殖民扩张迈向现代化的历史无关,也根本不同于“华盛顿共识”所倡导的以市场机制而非国家力量驱动经济发展的新自由主义模式。
“中国试图走出自己的道路”,法国《世界报》19日的文章说,最近几十年,中国深深地改变了自己的定位。在国际关系领域,中国积极地实施多边主义。
美国《纽约时报》19日分析十九大报告的关键议题时说,报告没有提及特朗普,也没提到朝鲜或其他具体的政策问题。这种报告是一个政策大纲,而不是一个具体的蓝图。即便如此,习近平的重点仍显现无遗。在他的整个报告中,习近平多次使用“大国”或“强国”来描述中国,这与过去的时代截然不同——北京的领导人以前把中国描绘为一个贫穷的、在海外无足轻重的国家。习近平说:“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习近平说,中国致力于支持国际合作、支持全球经济一体化,支持发展中国家。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俄罗斯《报纸报》对十九大报告中最感兴趣的内容。该报19日援引专家的分析称,这可以视为中国向与关系紧张国家发出的一个信号,包括印度和部分东南亚国家。目前中国与这些国家存在边界纠纷。中国以此表明,在任何情况下,中国都将实施和平外交政策,努力维护爱好和平的国家形象,希望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分歧。报道称,中国不追求世界霸权地位,不希望成为他国攻击的靶子。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阮宗泽20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中国的外交政策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连续性和发展性,并不会发生大的转向和突变。实际上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外交政策就一直在发展中,而且呈现出发展的连续性。十九大后,中国进入新时代,国内外环境也在发生变化,新时代的中国外交肯定会表现得更积极有为,外交的全球视野也一定会表现出来,展现其新的特点。
阮宗泽认为,中国具备外交自信,一是因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待,今天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与以往已经不同,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发展对全球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国际社会期望中国做得更好更多。二是中国本身利益与全球利益互相交融,相互依存空前增强,这客观上需要中国更加积极主动,更加自信地推进自己的外交理念。
西方不适应中国不再是“温和观察员”
更加积极主动的中国外交政策对世界意味着什么?外媒对此有不同议论。特别是西方媒体,看法有点复杂。
美联社的报道把中国的外交政策形容为“充满肌肉”,还援引专家的预测称“中国将继续通过慢慢地给其他国家增加压力来扩大其影响”,在地区热点问题上变得更加坚定自信,比如南海和东海问题以及中印边界争端等。但该报道不得不承认,中国把其外交精准地定调在充分利用有利的全球趋势,同时不要走得过分,否则就会破坏与邻国和美国的关系。这种务实的策略经常会取得成效,比如在菲律宾问题上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皮尤研究中心最近公布的民调显示,有2/3的菲律宾人认为与中国保持强劲的经济关系更加重要,只有28%的人说在领土争端问题上对中国强硬更重要。而2015年时,同样的问题,答案却是一半对一半。
“中国开启强国阶段”,德国“电信政治”网20日称,无论是经济上,还是军事和外交上,中国变得更强。长期以来,美国和欧洲一直主导世界秩序。现在,北京准备放弃“温和的观察员”角色,将在世界政治中发出更坚定的声音。西方国家不得不习惯于世界不再由布鲁塞尔或华盛顿说了算。
“中国正在悄悄地重塑世界”,美国“防务”网称,中国正快速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庞大的商业帝国。根据美国中情局的数据,2015年有92个国家把中国视作他们最大的出口或者进口伙伴国,远远超过美国的57个。与美国和欧洲不同,中国利用其援助、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建立起了友谊,扩大了政治影响,确保所需的自然资源。
西方媒体流露出的复杂心态并不令人奇怪。英国《泰晤士报》的文章说得很明白:北京的崛起可能对西方来说是破坏现状,但中国却认为这是恢复其过往的盛世辉煌。文章称,世界将不得不适应习近平的中国力量观,而美国必须做好准备应对挑战。文章还称,西方应警惕北京渐长的经济和政治抱负。中国最近数十年的经济奇迹已经对西方民主国家形成挑战,西方必须展示政治和经济自由是实现繁荣和稳定的真正道路。西方已经无法承受在这个挑战面前退缩的代价。
中国的抱负不是扩张,而是为世界做出贡献
“西方媒体惯以有色眼镜来看待中国,透露出的是西方中心主义”,阮宗泽告诉《环球时报》,中国外交确实拥有抱负,但这种抱负不是进行政治扩张,而是为世界做出贡献。同时中国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原则是坚定不移的。
实际上,西方之外的国家,对中国外交的看法就不一样。俄罗斯“今日政治”网19日援引政治学者克卢达科夫的话称,中国的对外政策是支持与所有国家保持和平关系。中国对欧亚联盟特别感兴趣,在这一地区中国试图实施自己的“一带一路”项目,会给每个国家都带来利益,从而创造和平发展环境。
即使在与中国发生过分歧的周边国家,也有对中国外交表示期待的声音。韩联社19日发表评论,希望十九大闭幕后,中韩两国能通过互致贺电或互派特使等方式促成中韩首脑会谈,期待十九大能为中韩关系带来转机。韩国《首尔经济》20日发表社论,称中国的举手投足正在对东北亚国际秩序产生重大影响。面对大国崛起的中国,韩国为了最大维护自身利益必须具备战略智慧,现在韩国在中美之间寻找出路的序幕才刚刚开始。韩国《朝鲜日报》的社论也说,两国描绘更大蓝图的时候到了,现在急切需要文在寅总统开展对华特使外交。
《印度时报》19日称,习近平强调用“亲诚惠容”理念来发展周边关系,这对洞朗对峙后的中印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日本《京都新闻》称,习近平力图领导中国进一步成为与美国齐头并进的大国,为此中国将寻求进一步改善周边外交环境,拓展强国战略空间。中国正与东盟商讨解决南海问题,近期曾因“萨德”问题一度严重恶化的中韩关系已经趋于缓和,而中日关系也正在改善中。日中韩三国领导人很有可能在年底前于日本举行会谈,安倍已经发出希望尽早访问中国的信号,如果中国接受日本的提议,则两国的关系有望迎来新的转机。
金灿荣认为,从十九大报告来看,中国外交的站位更高,视野更为开阔,之前中国的外交出发点是中国利益,而现在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