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数学教学中课堂气氛的激活
2017-10-21蒋晨鸣
蒋晨鸣
[摘 要] 为我国培养高等专业技术人才是高职教育的最终目的,而在进行高职教学的过程中,数学这一学科是必修课,因此,其地位是极为重要的。作为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师,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需要有效激活课堂气氛,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进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 键 词] 高职数学;课堂气氛;激活措施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3-0144-01
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受课堂气氛的影响,可以促进其更好地发挥自身的学习能力,进而对教学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在进行高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的活动中,从而构建具有活跃气氛的课堂。对此,笔者在本文中简要分析了如何激活高职数学教学中的课堂气氛,具体如下。
一、组建良好的师资队伍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着领路人的角色,教师的优秀与否对学生的学习热情有直接影响。良好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能够更好更快地接受新的知识,避免浪费很多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具体做法如下:
(一)对教师进行再教育工作的力度要加强
在高职教师中,不免有一些教师在数学课堂上使用的教学方法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潮流。所以,对这些教师进行再教育工作是极为必要的。我们需要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灌输给他们,不能够使他们放任自流。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在一些传统教学方法之中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在改进工作的时候,分析和总结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要借鉴可取之处,舍弃守旧思想,促进优势互补,进而实现共同进步。
(二)培训教师的方法要进一步优化
目前培训教师的方法过于单一,仅靠课堂教育无法实现现有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需要组织教师多到基层和企业中去学习,在实践中积累教学经验,改变教学思路,使教学变得更有应用性,這样学生接受起来也会更容易。
(三)合理科学地选聘教师
选聘教师的时候需要进行综合的考虑,尤其是考查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高职数学教师必须具有幽默感、敏捷的思路和灵活的思维,要善于激发课堂的活跃性,能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进而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激发出来。
二、重视养成教育,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良好的培养
在进行高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养成教育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将数学学习的方法和思路教给学生,并对学生的行为习惯进行良好的培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从总体来看,高职学生的数学基础比较差,而高职数学的抽象性比较强。因此,学习方法的正确以及学习习惯的良好对学习高职数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中小学教育中,不仅目标比较明确,而且还有来自教师、家长的一些压力。
可是高职教育不同。有些学生会潜意识里思考自己是否能够将数学学好,这一思想对其日后的数学学习也有很大的影响。还有一些学生因为自己没有其他学生的数学天赋,将数学成绩差的原因归结为了自己脑子不聪明,就会自我放弃学习数学。不可否认的是,人确实有不同的天赋,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影响着数学的成绩,不过,这并不是决定能否学好数学的关键因素。所以,高职学生必须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在学习的过程中只要刻苦努力,在大多数的时候都会有良好的回报。除此之外,还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善于总结的能力。学习并不仅仅是对知识有足够的理解和记忆,还要对各个章节之间的联系有所掌握,并能够应用到实践中去。因此,学生必须具备贯穿各章节知识的能力,将其中的精髓提炼出来,进而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
三、对课堂内容进行精选,传授知识的时候要具有趣味性
高职数学具有比较强的抽象性。教师在进行备课的时候,对于所选的内容要给予重视,选择的知识点尽可能的具有趣味性,将一些与所学知识相关的趣味性内容添加到课堂的教学中,比如莱布尼茨的成长、哥德巴赫的猜想等小故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此同时,所选择的授课内容最好符合我们的实际生活,对这些知识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例如,在预测彩票时所应用的概率计算。学生会充满兴趣地进行学习,并推算下次哪几个数有比较大的中奖几率等。
四、对多媒体技术加以应用,可以将理论知识直观地展现给学生
现阶段,在各行各业中随处可见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影子。高职数学的教学中也不例外。在传统教学中,主要的授课工具是粉笔、黑板等。而现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课堂和课下相结合,理论结合实际,通过对多媒体的应用,制作一些富有视觉冲击的课件,进而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比如,通过对PPT的应用,将一些数学知识通过动画展现出来,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进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总之,在高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要勤思考,多学习,课堂气氛的構建要具有活跃性,进而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最终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董发兵.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数学的创新思维[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