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周边公共外交的重要平台①
2017-10-21黄甦
黄甦
[摘 要] 在我国教育逐渐开放化、国际化的形势下,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引领,更好地引入了优质教育资源,在与国际交流和合作的过程中,促进了地方高校的国际化,也为地方高校的周边公共外交创设了极其重要的平台,成为我国教育文化交流的实践载体,有效推动了地方高校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关 键 词] 地方高校;周边公共外交;平台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3-0010-01
公共外交旨在增进国际之间的相互信任和理解,更好地树立本国的国际形象,提升本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它在社会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不断宽泛化,得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广泛关注。地方高校是专业人才密集的重要人才培养场所,也需要履行公共外交的职能,搭建地方高校周边公共外交的平台,以其为载体,充分发挥出地方高校周边公共外交的潜能,更好地促进地方高校的国际化发展。
一、地方高校参与周边公共外交的优势分析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組成内容,与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也成为周边公共外交中的重要推动力量,使周边公共外交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和活力。尤其是处于我国边境省、区的地方高校,它们与周边国家的历史渊源、经贸、文化、国际往来等方面有地域上的关联性,其地域优势也为这些地方高校的周边公共外交提供了有利的平台和载体,具有极其重要的公共外交发展潜能。
(一)地方高校成为周边公共外交的智力支持者
根据我国的疆域分布状况,位于我国西北、西南、东北省份的地方高校具有周边公共外交的潜质,可以成为周边公共外交的重要智力支撑。如,贵州大学东盟研究中心已经与东南亚大学联盟、印度尼西亚大学社会与政治科学学院、菲律宾大学碧瑶分校等高校达成了教育文化合作意向,意在促进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教育文化交流;广西民族大学东盟研究中心与秦国西北大学研究生院、越南东盟-中国研究中心、老挝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等高校也达成了长期的文化合作关系,这些地方高校具有名牌大学所没有的优势,侧重于中微和微观方面的研究,采用“小而精”的教育路线,为周边公共外交提供有效的支持,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更有利于与地方周边的外交需要。
(二)地方高校成为周边公共外交的人才培育者
我国地方高校大多设置了国际关系专业、国际政治专业、外交学专业,加之部分高校主攻外语、师范等专业,这就使这些地方高校的人才培育更倾向于应用型人才的培育,而非纯学术型的人才培育,可以更好地为地方政府、企业、机关服务,也可以更为便利地实现周边公共外交储备人才的培育。
二、地方高校参与周边公共外交事业的平台分析
(一)留学生成为地方高校参与周边公共外交的民间大使
近年来我国出国留学的高校学生逐渐增多,包括在校生作为交换生出国学习,这些都为周边公共外交的跨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平台,使中国成为全球留学的重要生源国,同时也成为全球留学的重要目的国之一,这些留学青年成为中国形象的代表和推介,其文化程度、穿着、言行都是中国人形象的折射。为此,地方高校要对海外学习的学生严格把关和考核,不仅要求他们具有公共外交基础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国外风俗人情、文化、法律及宗教方面的认知,成为地方高校周边公共外交的“民间大使”。
(二)学者成为地方高校周边公共外交的重要人员
学者不可避免地要从事学术交往活动,在这个学术交往的活动中就要承担公共外交的使命,他们在同一个研究领域内学习和工作,有共同的语言和话题,并在学术交往的平台上,可以有极其宽阔的互动空间,成为地方高校周边公共外交的重要人员。
(三)华人华侨成为地方高校周边公共外交的重要力量
海外的华人华侨历来就是中国在海外的支持者,他们也是外国认识中国和了解中国的渠道,在复杂的外部环境之下,要鼓励和推动海外华人華侨向国外推介中国政策、基本国情和发展道路,引发海外对中国的关注,并开展与海外华人华侨的文化交流,实现教育项目的合作与互动,将中国宝贵的传统文化内容向海外传播,使国外更为深刻地认识中国文化,进而增进国家利益。
(四)孔子学院成为地方高校周边公共外交的新平台
在推进地方高校周边公共外交的过程中,孔子学院的创设成为连接中国文化与国外文化的桥梁,在全球汉语热的推动之下,孔子学院在英美诸多国家实现了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并采用与海外高校合作联盟的方式,开展文化教育交流和对话活动,开创了地方高校周边公共外交的全新平台和新的通道。
综上所述,地方高校周边公共外交要充分发挥其潜能,培育公共外交的人才,成为周边公共外交的智力支撑,整合相关的教育资源,形成与周边公共外交相关联的智囊团、思想库等,加快周边公共外交的发展通道,跟随政府外交的脚步,进一步促进中国教育的对外交流和对话。
参考文献:
[1]林逢春,谢秀英.海外华侨华人在侨务公共外交中的角色定位与实施路径[J].理论月刊,2014(7).
[2]樊钉.孔子学院对公共外交的启示[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3]洪成文.发挥高校公共外交事业潜能[J].教育,20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