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2017-10-21叶丽红
叶丽红
[摘 要] 近几年,电大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整体趋紧的宏观环境中,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如何做好电大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探索符合电大特点的就业工作新思路?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为出发点,针对当前电大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主要经验和做法,指出了优势和不足,并对此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及建议。
[关 键 词] 就业能力;职业生涯;经验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獻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3-0186-02
现在,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逐年升高,导致电大培养的开放教育专科生的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如何有效提高电大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电大毕业生顺利就业,关系到电大的生存与发展。几年来,在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做法,现尝试作一分析,共同探讨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及建议。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
能力通常是指一个人完成一定活動的本领,就业能力是以学习能力为基础发展的,通过求职过程获得工作机会,保持工作,拥有可以随时获得成功就业的相对机会,并在工作中获得晋升的本领。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具体而言,大学生就业能力包括三个层次:基本工作能力、专业技能、求职技能。
二、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据相关调查,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11万,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31万左右,这些数据显示,随着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全社会的问题。作为市级基层电大,自从实行开放教育模式以来,在校全日制学生多数是接受大中专学历教育,相较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全日制学生,他们的学历层次以及综合素质更低。在社会对人才需求层次逐年提高的情形下,市级基层电大培养的专科生面临着更大的就业难题。目前,学校在提高电大毕业生就业能力方面不遗余力,主要经验和做法如下。
(一)实行新生入学教育
新生入学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学校让班主任利用班会课开展入学教育的第一阶段,通过学习学校的各项管理规章、网上课程的学习方法以及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大学教育的意义,引导学生尽早设立目标。第二阶段是实施心理服务方案,建立个人心理档案,实施团体心理辅导,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第三阶段是开展军训活动,培养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二)开设讲座
根据不同年级分别开展社交礼仪、人际关系处理、成长与成才、职业生涯规划等讲座,培养学生的文明礼仪规范,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逐步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生涯的概念。
(三)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每年寒暑假带领学生干部到贫困山区开展义务支教活动,让学生真正与社会接触,了解社会。
(四)积极开展社团活动
让有特长的学生组织社团,开展日常训练活动和社团风采大赛,锻炼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培养兴趣爱好。
(五)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完善团委学生会组织架构,培养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指导学生干部积极开展校园文化节活动;成立青年志愿者协会分会、红十字会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团体组织,积极开展各项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直以来,许多基层电大都从以上几方面入手,为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不断努力,纵观这些经验和做法,有值得推广之处,如学校在大学生入学教育、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社会服务活动等方面做了许多实践和尝试,但仍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一)存在问题
从学校角度看,不能由浅入深地逐步树立大学生的正确就业观,缺乏对大学生择业心理的正确引导;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缺乏提升就业能力的能动性。
(二)原因分析
1.电大现行教育体制的局限。一直以来,基层电大的教学计划和及教材由上级电大统一安排设置,自主性灵活性较小,直接导致课程设置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缺乏应有的灵活性、科学性、时代性和实用性,间接导致学校“产品”(学生)与市场需求脱节。
2.管理机构僵化,管理制度不健全。没有专门机构、专业指导教师为学生就业工作实施系统性的指导,也没有顶岗实习措施。
3.没有能够积极与劳动保障、人事、教育、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部门和社团组织等配合协作,就如何更好地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促进学生就业方面做出一些有益的尝试。
4.教学管理存在不足。除了专业设置与实践脱节,师资缺乏实践经验,教材知识陈旧落后也导致学生就业能力底下。
5.对学生的管理仍处在以班主任为主的学生管理方式,与现实的社会生活脱节,使学生处于从属和被动的地位。
四、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一份教育部高教司对某专业毕业生的调查表明,用人单位衡量大学生就业能力最看重的三个因素分别是综合素质、实际能力和专业知识。可见社会对大学生就业所关注的焦点不仅仅是毕业证书和文凭,还有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受社会经济因素、个人因素、学校因素等的影响,在学校层面,重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责无旁贷,笔者就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一)以就业为导向,转变大学生培养模式
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因此电大也应该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迅速转变办学理念,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路,建立“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人才”的办学模式,针对不同学生的能力潜能志向兴趣等设置多层次开放式具有选择性的模块式课程与教学方案,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个大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要。
(二)加强就业指导,激发学生提升就业能力的能动性
1.全程实施就业指导。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不同思想特点,不同需求和接受程度,分别确立不同的指导重点。例如,在新生入学时教育重点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才观,可以开設立志成才方面的讲座;同时又根据专业的不同,分析不同专业的社会需求,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社会岗位情况和专业的未来发展前景,使学生认清专业就业形势,激发自我意识和潜能。在毕业前一年,学生进入择业萌动期,积极组织学生到人才市场了解求职意向,到工厂企业定岗实习,与社会面对面接触,明确了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与此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利益教育、适应教育、心态教育。在毕业前夕,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加强就业方法、技巧的指导,加快学生社会化的过程,实现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转换。
2.围绕“职业生涯规划”这一中心,设置就业指导课程。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授课教师要结合不同专业采取多种教学形式,让学生逐步学会掌握和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学生工作相应开展职业能力拓展训练活动,“精品职业指导”讲座,“职业测评和职业咨询”特色讲座等,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全方位服务,强化大学生培养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学会合理地规划未来的职业。
3.加强心理指导工作,树立积极健康的择业心态。因为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大学生即使在校期间接受了系统的就业指导,但面临瞬息万变的社会形势,仍然会惘然不知所措,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是必然的。因此,学校针对毕业生择业中表现出来的期望值过高、标准不现实、追潮流等心理不成熟现象,设立就业指导心理咨询室,及時疏导各种心理现象。除此之外,做好对就业心理的案例研究,教育学生正确择业,树立积极健康的择业心态。
(三)强化校企合作,面向基层就业
从全社会来看,基层是吸纳社会劳动力最多的地方,学校要鼓励学生到基层去,为自己寻找一个广阔的锻炼空间和展示平台。具体操作可以借用社会实践这一载体,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从而投入基层社会;另一方面,学校到企业洽谈,让企业积极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例如,邀请企业管理人员到学校开设讲座,在企业中建立实习基地,与企业合作制订课程计划等,通过校企合作,使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更具针对性。
(四)加强校园文化阵地建设,提高就业综合素质。
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大学生在活动中提高综合素质。高校每年举行的体艺节、社团风采大赛、寝室文化节等活动都对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很有帮助。同时学校的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红会这些社团组织活动的开展,树立了大学生服务社会的理念,许多企业也非常看重大学毕业生的服务意识。与此同时各项校园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干部,学生干部的工作是一项社会工作,通过参加工作,学生干部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得到一定提高。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学校要充分认识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意义,通过科学的课程设置、系统的就业指导,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心理辅导建设以及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赵鹏飞,肖俊涛,李正桥.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理论思考[J].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2008,22(4):66-68.
[2]邱文方.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与培养对策[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1):172-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