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实施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深入研究
2017-10-21刘晓
刘晓
[摘 要] 随着《全国高等普通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颁布,“素质教育”和“终生体育”成为高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如何在实际体育教学中贯彻此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发挥学生的体育才能,提高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成为高校体育改革的方向。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的提出对高校体育改革有着重要意义,是对当下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发出的挑战,俱乐部体育教学如何改变传统体育教学带来的弊端,如何提高体育教学效率,如何使体育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对此展开分析。
[关 键 词] 体育教育;体育俱乐部;高校;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3-0123-01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重视体育技能的系统学习,教学大纲对授课内容与时间有着严格的要求,缺乏灵活性,不能因材施教,忽视了对学生体育兴趣的激发,学生只把体育当作一门要完成考试任务的学科,不能发自内心热爱体育。俱乐部体育教学则打破了传统体育教学的观念,既保留了传统体育教学中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的优点,又摆脱了单一、枯燥教学形式的缺点,使体育教学更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将学校体育向终生体育方向过渡。
一、俱乐部教学模式的优势
(一)充分发挥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个性发展
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最大的特征是“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给予学生更大的选择权,根据自身的需求去发展体育才能。学生的自主选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自主选择运动项目、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和自主选择教师。每个学生因为自身身体素质和兴趣爱好的不同,对运动的偏好也有所不同,与其学生按照教学大纲进行不喜欢、不适合的运动项目,不如让学生根据自己所长,选择喜爱的运动项目学习锻炼,充分享受运动的乐趣。在学习时间和授课教师的选择上也是一样,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学习步调和风格的授课教师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在完成规定学习课时、训练目标的情况下,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训练时间,在合适的时间进行高效率的学习,更有助于学习、训练效果的彰显。
(二)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
俱乐部体育教学另一大特征是对课内、课外的运动锻炼进行完美融合,解放学生在课内的训练及考核压力,在课外的体育活动中找到释压点,通过两者间的平衡积极调动学生的锻炼情绪,养成日常身体锻炼的习惯,为“终生体育”观念的形成打下基础。同时,教师在课外选项课中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巩固训练,对学生体育技能的进步也有很大帮助。
二、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
(一)硬件的不足
俱乐部体育教学作为从外国引进的先进教育理念,因国内外体育教学体系的发展差异造成我国在发展上还存在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硬件和软件两方面。体育教学所需的运动场地和器材设备是办好俱乐部教学的基础,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不应该以形式主义进行,只“纸上谈兵”而不做好硬件的基础建设。高校要做好各项运动项目的场地建设和专业运动器材的配备和保养修护工作,让学生在专业舒适的环境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同时做好运动器材使用的指导,正确使用运动器材,学会保护自己。
(二)软件的不足
高校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国际的流行趋势丰富更多的运动项目,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选择,培养出至少一项的体育爱好,帮助学生走出寝室,进行更多的体育锻炼。同时运动项目的种类、学习课时和专业性增强了,教师的专业素养也要跟上,没有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教学质量就得不到保证,训练竞赛更无法进行,对为国家培养输送体育人才也是不利的,高校要做好教师进修培训的工作,组织教师到俱乐部体育教学发展成熟的学校进行学习,吸取管理和教学经验。
三、高校俱乐部体育教学未来发展策略的思考
(一)增加学生与社会的交流
俱乐部体育教学应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改革进步,体育对学生的培养不应只局限于技能的训练和提高上,更应关注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竞争合作精神等品质的培养,并且以体育作为桥梁将学校与社会连接起来,加强体育交流,促进高校体育社会化。学校或当地教育局牵头举办高校俱乐部联赛,让学生有机会展现训练成果和个人风采,在运动竞技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打造不屈不挠的体育精神。
(二)俱乐部体育教学的模块架构
俱乐部体育教学不仅在技术模块上要丰富多种运动项目,理论模块的建设也要跟上,体育是一个庞大的科学体系,组织体育人文科学学习帮助学生对体育有更清晰、深刻的理解,有助于学生从情感上理解体育、接受体育;组织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康复等知识性的讲座,使学生用科学的眼光看待体育、在体育训练中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理论模块的增设也为部分因身体原因不能进行体育训练的学生提供了实用的理论知识学习。
(三)多元化教学手段的创新
体育运动是一个人与人之间动通过身体交流的過程,只有在更多与人实践的过程中个人技能技术才能得到更快的提高,在实际体育教学训练中,教师改变单调的“示范—模仿”枯燥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组织学生进行更多的小组合作练习、两人对抗比赛、团队比赛等;在训练、比赛前后组织学生观看赛事视频,对比赛进行分析讲解,提高学生的实战技巧与能力。
参考文献:
[1]肖东君,董建平.体育科学研究方法[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114-193.
[2]楼兰萍,杨博.“俱乐部制”体育教學模式研究[J].新世纪学校体育改革探索,2005(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