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建设的思考
2017-10-21王立超
王立超
[摘 要] 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培养学生的汽车制造相关理论和实际操作能力,专业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现场管理意识、能力重点进行培养。
[关 键 词] 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3-0086-02
截止到2016年,全国开设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高职高专院校共有173所,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始办于2003年,为全国首批国家示范专业。
在现代汽车制造工作的过程中,对人的要求不再是单一的熟练进行某一汽车零部件的装配能力,而是系统性掌握汽车制造工作的能力。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的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围绕“道德、核心、创新、发展”四个维度进行培养,培养“道德能以身作则,工作有核心竞争力,具备创新、创造的能力,有职业发展潜力”的学生。
一、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发展的前景
据预测,到2020年车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将达到776万人。汽车行业的高速发展迫切需要大批能直接参加生产一线的高技能、高素质的汽车技术应用型人才,从事生产、现场管理、现场工艺问题处理、生产设备维修保障等工作。
汽车制造企业对员工提出更高的要求,原有能够熟练使用工具、完成单一操作工作的员工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汽车制造业的发展。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除了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汽车制造相关理论的培养外,还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特别是现场管理意识、能力的培养,毕业生除了能够独立解决问题外,还具备团队精神及合作意识,为现代汽车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建设的探索实践
(一)校企合作,车间教学,培养企业的准员工
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的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自成立以来就一直在积极寻找校企合作达到校企双赢的机会,建立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专业成立之初,就立足于满足区域内的一汽集團等大型汽车制造企业的人才需求,开展了广泛的企业调研,在探寻的过程中寻找到了企业需求与专业培养的结合点。
专业成立由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组成的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专业培养过程中的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计划安排、教学方法选用、技能训练内容等方面进行指导,同时还聘请企业人员为兼职教师,参与日常专业教学。所聘请的兼职教师均是来自于汽车制造企业生产、管理的一线人员,在教学中能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新经验融入教学中,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企业的要求,企业兼职教师的加入弥补了专职教师的在教学过程中对理论的偏重,提升了专业实践性教学的质量,为学生了解汽车企业、适应未来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确定了以汽车制造企业对员工的职业技能与素养要求为重点的教学方向。在学校建立模拟汽车生产线,开展汽车制造企业车间式教学。车间式教学是将实际汽车制造生产线的工作内容总结为典型工作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学生为“员工”,教师为“工段长”,将企业的真实生产引入专业教学中,以校企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从而实现学生的“感”“同”“身”“授”“悟”五位一体,即通过学生与企业员工要求一体化实现学生工作的真实感,通过车间与教室一体化实现教学与工作的同一化,通过技能培养与现场管理能力培养一体化实现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通过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一体化实现教师的授业,通过行为习惯与职业素养养成一体化帮助学生领悟工作方法,开阔学生未来发展空间。
车间教学的场地完全按企业工厂的实际操作环境进行布置,学生在企业车间真实环境下进行职业技能的培养,学生为课堂的主体,教学全过程以“做中学”的理念为引导,即首先“在做事中发现问题”,其次“在做事中分析问题”,再次“在做事中解决问题”,最后“在做事中总结问题”。教师在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下制定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解决“学什么”“怎么学”“会遇到什么困难”等问题,充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车间教学使学生感受实际生产的氛围,贴近生产实际,做事中培养学生的“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改善”,增强学生的再发展能力,為企业培养准员工。
(二)工学交替,双线培养,打造校企培养平台
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在“2+1”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实施工学交替双线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校企深度合作的成果。汽车制造企业对员工的发展通道通常有两种,一种为技术发展通道,另一种为管理发展通道。根据企业的这一特点,专业将学生的培养进一步细化为“双线培养”,即管理能力培养主线和技术技能培养主线。管理能力培养主线将精益生产方式融入教学课程,在课程中由学生担当班组长、安全员、质检员、设备员等,通过班组管理、目视化管理、标准作业、质量管理等内容,促进学生对企业管理的理解和培养学生的现场管理能力。技术技能培养主线以汽车制造岗位中的装配调整任务为载体,以基本技能、要素作业、标准化作业三个职业能力层级逐级递进培养,学生所学技能不仅能够完成单一操作还具有可迁移性。专业的双线培养完全贴合企业员工的发展情况,所培养的学生完全满足企业的要求,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的支持。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为德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持,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在德国“双元制”借鉴过程中,按照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结合我国的国情,根据汽车制造企业的实际需要,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实施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合作建立专业的校企培养平台。
校企培养平台包括校内实训、企业实习(工学交替)、就业实践三个实习实训平台。根据学生的技能水平按螺旋递进方式组织实施。
校内实训平台包含学生汽车装调基本技能、整车装调、汽车操作与使用、汽车综合检测等实训环节。学生第一、二学期在校学习,通过校内实训平台训练学生掌握汽车各大总成、系统的结构及操作与使用知识与汽车装调基本技能,重点是让学生清楚汽车企业和汽车行业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也为下阶段的企业认识实习做好技能、知识、情感上的准备。学生在第四学期回到学校学习,针对学生在企业感知实习时所发现的短板开设课程,通过校内实训平台,聘请企业专家任专业的兼职教师,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传授给学生,企业参与教学,共同开展有侧重点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企业实习平台包括企业文化学习、企业管理特点学习、操作技能实习等环节。依托企业实习平台,学生在第三学期开展企业认识实习,开展实践教学。学生到汽车制造企业实习,企业按照企业管理的方式将学生等同于企业员工进行管理,学生从事汽车制造工作,在真实的制造现场中学习汽车制造技能。
毕业顶岗实践平台包括企业规章制度学习、多技能实习等环节。学生在第五、六学期到企业进行就业顶岗实习,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拓展和提升专业技能,养成职业习惯。通过毕业顶岗实践平台的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更加贴近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实现毕业和就业的零距离对接,完成学生身份向企业员工身份的过渡。
工学交替双线培养提高了学生胜任职业岗位的能力,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正确认识工作、正确认识社会,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学生不仅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符合企业的要求,在诚信意识、生产意识、敬业爱岗的职业素养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等方面也得到了加强。
(三)校企融合,通力合作,服务企业发展
“校企融合”是汽車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和企业间开展高层次合作的成果。专业不再是简单地根据企业的需求来培养人才,而是根据企业的需求,发挥学校优势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服务。
对汽车制造企业来说,新入职的员工未来在企业中的表现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最初进入企业的一段时间内的经历和感受。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为合作企业提供新入职员工的培训服务,为企业传递企业文化和核心理念,并为新入职员工适应企业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除了对企业新员工进行培训外,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还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员工的技能标准,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帮助企业在专业领域能够快速高效的选人、育人,减少失误,降低企业用工风险,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和效率,为企业内部的员工技能进阶提供第三方鉴定服务,承办企业员工技能竞赛等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
(四)勇于探索,寻求突破,弹性学制(四年)试点
根据汽车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及《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精神要求,借鉴国内部分省市已经进行的弹性学制改革试点经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于2015年开展弹性学制(四年)试点。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推进高职高专院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于2016年在吉林省开展单独招生试点。
三、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建设核心
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建设的核心是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共同受益。首先,通过专业的培养来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生能够在所学的理论知识基础上开展具体工作,做到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成为企业青睐的人才;其次,学校可以在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当中发掘有意从事教学的人才,聘请这类人才为专业兼职教师,提升专业师资力量,同时,企业能够为学校教师提供新技术培训,提升专任课教师的技能水平;第三,企业能够有效的利用学校的教学优势,提升企业员工的整体水平,校企合作协同创新,降低企业研发成本。
参考文献:
[1]海争平.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J].高教学刊,2016(3).
[2]李秋艳.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改革设想[J].青年与社会,2014(8).
[3]戴士弘.職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