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①

2017-10-21韩永涛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7年5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互联网+

韩永涛

[摘 要] 青年作为信息网络时代的 “先锋主力军”,高校必须正视这一新的时代变化,将互联网嵌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当中,借助这一新兴载体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无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 键 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教育;意识形态;理想信念;党团组织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13-0016-02

面对市场经济与西方思潮的冲擊,利用互联网等新兴载体加强中华民族精神的宣传与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教育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使青年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这不仅从战略高度上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同时也关系到青年自身的成长、成才,关系到青年能否抵御西方思潮侵袭,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问题。

一、“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必要性

(一)网络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社会化的倾向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对青年的影响显而易见。青年学生是教育的受众群体,他们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是互联网最主要的参与群体,目前,全世界的互联网用户已超过2亿,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网络市场。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上,存在着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影响与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相对狭窄的矛盾。随着现代信息传播工具的广泛应用,影响人们思想的信息渠道也越来越多,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如何及时解决来自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影响,这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向网络社会求发展,要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去。而要做到达一点,就要改变只依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和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状况,必须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事关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外来思潮的影响,青年学生价值观发生了深刻变化,在价值选择上多样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这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产生了不利影响,在指导思想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大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是高校应对国内外思想领域复杂情况的需要。高校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青年学生中的传播,引导大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善于甄别外来思潮,坚持以辩证的发展观对待中国文化,樹立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这样才能使大学生认识和了解纷繁复杂的世界,使青年学生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用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引青少年未来发展的标尺,才能在意识形态领域确定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

二、“互联网+”时代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一)发挥网络传媒等新兴传播载体的作用,全方位弘扬与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精神

借助互联网优势,构建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培育的网络阵地。高校应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加大投资力度,建立一批青年马克思主义培育的专业网站,形成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的网络体系。高校应利用现代新兴传播方式建设以网络数字平台为传播载体的图书馆、文史博物馆、名人大课堂、大学生网络活动室等项目,通过各种数据平台传播和弘扬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精神。平台网站上的内容应避免以往传统教育内容呆板枯燥的设计模式,可以开发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使教育内容配以图文、动画、情境模拟,做到生动活泼、声像俱全。要在网上开展一些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主体性活动,将青年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融入活动中,吸引广大青年积极参与,从而在活动中彰显青年的主体地位,在寓教于乐中达到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目的。针对网络教育碎片化的特点,收集整理适合大学生特点的中华传统故事、知识、成语、诗歌书法、绘画、社会热点问题等,以贴近现实生活的方式来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在网络方便、快捷、全覆盖下使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文化知识,使学生在传统文化以及身边的小事中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达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效果。要应用新媒体,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道理,变成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小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变成与大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小故事,切实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二)加强网络文明环境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

教育青年学生提高个人素养,杜绝网络暴力、不健康语言、失信失德等行为,倡导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的特点打破了现实世界对人的道德监督和约束意识,首先是对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的冲击。传统道德观的形成主要来自内外两个方面因素的作用,一是以价值观、意志为代表的内因决定的个体道德约束,二是以社会舆论、外在监督为外因的社会约束。尤其是个体由于处在现实社会中,处于社会舆论的监督的环境中,形成了对个体的监督与约束。网络的高度隐蔽性致使个体处于传统伦理道德的监督之外,传统的道德规范在网络的环境下形同虚设失去效力,难免使人做出道德失范的行为,导致青年出现无政府主义和极端自由化的倾向,造成不良的社会后果。同时,新的适应网络的道德规范还没有建立起来,在新旧道德规范阶段,大量网上行为处于无法监管的状态,使马克思主义教育面临严重挑战。首先,网络的方便、快速地传播信息的特点使青年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各种知识信息。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形成,网上的不良信息有可能误导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通过信息过滤软件等先进技术对网络信息进行审查和监控,控制信息源头,阻止有害信息的入侵,维护网络环境。以传统优秀文化的“诚信”“爱国”“和谐”教育学生提高个人修养。杜绝网络暴力、不健康语言、失信失德等行为,倡导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

(三)发挥高校党团组织的教育优势,尊重人的个性发展,促进网络教育与现实生活实践紧密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个性发展的重要条件,它影响和决定人的个性发展的方向。从这方面来考察,人的个性发展主要有以下一些需求:一是需要大量可供自主选择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二是需要提供自主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特别是创造性活动的广阔舞台;三是需要有足够的自由时间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思想政治教育才可能成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即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促进人个性的发展。因此,尊重人的个性发展,促进网络教育与现实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才能最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高校党团组织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机构,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教育与实践锻炼的重要任务。在新时期,我们应发挥党团组织的教育优势地位对青年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使其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创新基层党组织的活动方式,活动内容应根植于现实生活,以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为切入点,使其成为思想交流的载体,帮助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发挥团委、学生会、社团等组织的作用,调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解决学生面臨的生活困难与就业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使青年学生紧密团结在党组织周围,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加强校园文化的营造与建设,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利用学校的重大活动,如开学典礼、教师节、重阳节、五月节等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始终将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具体过程当中,使学生德、智、体、美得到全面发展。加强校园传播媒体的建设工作,严格管理新闻、出版、讲座等传播渠道,抵制西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侵蚀。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以及传统文化引领大学生的价值追求与取向,使马克思主义内化为青年的自觉行动。

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要创新活动载体,在实践活动中将马克思主义思想贯穿其中。在活动上既注重大学生的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又要突出时代主旋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在活动内容上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华民族精神元素,通过演讲比赛、社团活动一帮一活动等活动帮助大学生认识国情,感受我们党选择马克思主义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际行动践行中华民族精神。积极为青年学生创造条件参加社会实践锻炼,如组织学生党员利用寒暑假到老、少、边、穷地区进行志愿服务工作,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认识情,建立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增长服务社会的能力。通过参观红色景点、党的纪念日活动、党课学习等活动,使青年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从而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面对新形势、新问题,高校应整合资源,转变思维方式,借用互联网充分利用各种优势资源,找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切入点,全方位、多角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力争培养出更多的优秀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参考文献:

[1]陈茜,袁启,李里程.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创新途径探索[J].湖南第一師范学院学报,2015,15(6).

[2]冯霞.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挑战及路径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6(Z1).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互联网+
我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