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山绿水”不再是期待
2017-10-21文丨张东阳
文丨张东阳
让“青山绿水”不再是期待
文丨张东阳
先后在200余家地方媒体和香港《大公报》、美国《侨报》等媒体发表时评文章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民之所愿。因为这涉及到百姓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的改善,正因此,从国家层面看,近年痛下决心并切实在环保上硬起了手腕。环境质量的改善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基础,没有优良的环境,即使群众的物质生活多么丰富,都无从体会到幸福和舒适。
目前,被称作“环境保护史上最大规模行动”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已满五个月。这期间,督查组共检查了4万余家企业(单位),揪出2万多家存在环境问题的企业,问题率超5成。9月起,环保部强化督查迎来“升级版”,针对大气污染频发的秋冬季展开综合治理攻坚行动。
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感受到环保的重要性,不少地方垃圾遍地飞,污水到处流,雾霾天气频现,在此情况下,新的《环保法》应运而生,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这一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环保法,体现了六个亮点,即立法理念创新,技术手段加强,监管模式转型,监管手段强硬,鼓励公众参与,法律责任严厉,尤其是“没通过环评要拘留,偷排污染物要拘留,伪造、造假要拘留,瞒报、谎报数据要拘留”,让《环保法》开始“长牙”,有关方面不断加大环保的整治力度,起到了明显成效。
尽管如此,这与2013年9月国务院出台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大气十条”)第一阶段目标收官之年的任务仍有很大差距。实际上,对于各类环境污染问题,群众的举报一直不断,他们是环境保护的受益者,自然是最大的监督者。据了解,今年以来,各地群众对环境污染的投诉动辄以千万件计,对环保工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然而,由于理念的原因,一些地方政府并没有将环保放在第一民生的高度上去谋划和开展工作,为了所谓的政绩和GDP的数据好看,不仅没有按照规定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而且还变着法子包庇、保护被群众举报和有关部门要求搬迁取缔的污染企业,同时还在环保监测数据上不断造假。如此对待环保工作,自然是难以见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民之所愿。因为这涉及到百姓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的改善,正因此,从国家层面看,近年痛下决心并切实在环保上硬起了手腕。过去5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高污染高耗能行业的约束限制,石化、钢铁、煤炭、水泥、有色、化工等行业投资增速逐年下滑。这个时候,经济的发展速度已经越来越让步于发展质量,即使就业等问题也同样受到影响,但此举却是百姓的热切期待。
为了督促各地加快改善环境质量,中央层面也在不断加码监察工作。2016年中央成立了环保督察组,开始实现对31个省市环境工作的全面覆盖,督察力度也逐批上升,前三批督察问责、约谈人数累计过万,拘留人数过千。当前第三批中央环保督察已进入督察反馈阶段,第四批也已完成督察入驻。截至9月4日,8个督察组共收到群众举报44134件,受理有效举报32277件,经梳理合并重复举报,累计向被督察地方交办转办29189件;各被督察地方完成查处18565件,其中立案处罚5625家,处罚金额28087.83万元;立案侦查226件,拘留285人;约谈2914人,问责4129人。通过边督边改,解决了一批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环境质量的改善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基础,没有优良的环境,即使群众的物质生活多么丰富,都无从体会到幸福和舒适。原因很简单,整天生活在雾霾中,眼前到处是飘飞的垃圾和污染的臭水沟,何来幸福?拿大气污染为例,中国PM2.5浓度是美国的7倍、全球均值的1.3倍。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打造真正意义上的“青山绿水”,不仅仅总是群众的期待,而是何日变成令人舒心的现实,才是每个地方政府应该反思和考虑的重中之重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