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冈牛 走四方
2017-10-21
文丨全媒体记者 李 燕
凤冈牛 走四方
文丨全媒体记者 李 燕
凤冈县绥阳镇黔北大牲畜交易市场(程甘艳/摄)
到凤冈去买牛
汽车驶出凤冈县城继续北行,穿行在夷州古镇绥阳镇的大地上,凉风习习。车窗外,绿草铺满山坡,成群的牛儿悠闲自在,享受极了这里的山山水水。
8月9日上午11时许,记者跟随2017年全国第十二届牛产业发展大会的与会代表们一起,来到凤冈县绥阳镇黔北大牲畜交易市场时,这里早已是人声鼎沸。操着各种普通话的外地购牛商和卖牛农民讨价还价的声音你高我低,不绝于耳,交织着黄牛水牛或低沉或粗犷的叫声,此起彼伏。
在市场的左侧,五辆大货车整齐地停放着。几名大个男子站在地与货车之间的搭板上,来回着把一头头牛拉上货车。货车师傅老刘告诉记者,这些装好车的牛儿,待会将分别运往全国各地。
“这头黄牛卖好多?”“7300”“少点嘛,6500卖不卖”“你再添点”“差不多了,就这个价格,可以的话我就买了”,卖牛的徐贵超迟疑了几秒钟,“要得要得,当交个朋友,以后你要多来照顾我生意哦。”转眼几分钟的时间,交易就成了,徐贵超又卖出一头牛。
徐贵超住在离市场90多公里外的新蒲新区虾子镇,每隔5天,他就要拉一车牛来这里卖。“今天凌晨2点就来了,拉了15头牛来,你看这卖了只剩2头了”,徐贵超说,虽然有些辛苦,但每次拉来的牛都能全部卖掉。
徐贵超卖牛之前在外打工,辛辛苦苦也挣不了几个钱。过年回家看到隔壁邻居养牛发了财,于是他琢磨着跟着学喂牛,等有经验了就自己干。2012年,徐贵超东凑西借了一笔钱,在自家老屋旁修建起了牛圈。“去年卖了80多头,现在家头还有30头。卖了这批牛,我就开始买下一批幼牛来喂。虽然很累,但比出去打工强多了,又能照顾到家人”。徐贵超对现在的生活比较满意,他希望自己今年有个好收成。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像徐贵超这样自己拉着牛到市场上卖的人有一部分,他们都称牛是自家喂的,绝对放心。还有一部分卖牛的是“牛贩子”,平日骑着摩托车走村串户去买牛,与农户谈好价格,交上一定的订金,待到“牛市”开市的头晚,再开车去一家家把牛收起来,第二天拉到市场上售卖。
据资料显示,“牛市”在绥阳镇兴起至今,已有50余年的历史。最早的市场是在镇里的一棵大树下,后来迁到镇上的一个三岔路口。但是那里场地小,附近老百姓反映半夜三更交易太吵,牛粪污染大,于是三年前就搬到现在的这个场地。
每逢农历的五与十,是绥阳镇的赶场天,也是“牛市”的交易日,这是几十年不变的周期。也就是说每隔5天,这里就会热闹非凡,人来人往,牛来牛去。尽管有着现代的计量工具,但是这里的交易从来不用秤来称,依旧是“凭估计、凭眼力、凭经验”。据介绍,开业初期,每一场的牛交易量在700—800头左右,现在已经上升到1000—1200头左右。
几十年的风雨阳光,让这里成为黔北最大的大牲畜交易市场,已吸引正安、绥阳、务川、道真、余庆、桐梓、德江、思南、沿河等10多个县的农户来这里卖牛,四川、云南、陕西、山西等外地客商来这里买牛。来自四面八方的牛汇集在这里,被称为“凤冈牛”,再销往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深圳等地。
一位山西来的参会代表观摩完“牛市”后说,“贵州的牛相比其他省市的牛品质好,怪不得价格贵一些都还有那么好的生意”。
传统交易向线上交易转变
自今年6月以来,凤冈县先后投入资金130余万元,对绥阳镇大牲畜交易中心进行改扩建,规模从1000余平方米扩建到4000多平方米,建有现场交易区和网上交易平台。现场交易区就是上文提到的“牛市”,而网易交易平台则建在现场交易区旁。
走近网易交易区,大楼上的“东有马云,西有牛云”几个大字格外醒目。据了解,这是西南地区最大且唯一的大数据牛交易市场平台,开启了“互联网+牛”的科技化交易应用时代。
“传统的交易模式存在周期长、成本高、管理难等特点。也就是说我们5天交易一次,采用的是集中、当面交易的方式,很多人来回跑,差旅、运输成本高,而且交易场内牛儿分布凌乱,管理难度大。”交易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解决传统交易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凤冈县引入了“牛云大数据交易平台”,利用互联网、大数据、视频直播等技术作为支撑,将传统交易向线上交易转变,从而实现“天天买牛,天天卖牛”。
据介绍,“东有马云,西有牛云”大数据平台包含了三个部分,并且已落户云上贵州大数据中心。一是质量追溯平台。就是结合区块链共识可信、数据不可篡改、数据可追踪、可追溯的特点,对原料、生长过程、环境、屠宰加工、流通等环节进行管理,保障溯源信息的真实性,消除信任障碍。二是动产监管平台。银行、担保、保险、监管机构4方对贷款企业的动产(牛)进行监管,一旦动产(牛)发生越界、拆除等异常情况实时,平台自动将告警信息推送至各监管方,全方位保证动产在监控范围内。三是牛云大数据交易平台。平台支持交易和认养两种模式,每头牛佩戴电子耳标,通过视频直播、可视化等手段,消费者通过“牛天下APP”就可进行远程选购、下单,提升了交易的便捷性。对于被认养的牛儿,认养人可实时关注生长过程信息。在牛云大数据交易中心,利用大数据分析,可实时、动态查看交易现场、交易订单、交易量等实时交易数据,也可分析对市场动态、地域行情等。
“目前,平台已接入了凤冈和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龙滩口集团天泉绿地公司、凤冈县朝阳生态肉牛养殖场、贵州长博肉牛产业集团等企业,达到了生长、屠宰、加工的全覆盖。”交易中心负责人说,力争通过2—3年,平台要实现年交易量达17万头,把肉牛交易市场建设成为西南地区结合部最专业的规范化肉牛交易市场,建成富足凤冈、立足遵义、辐射西南、影响全国的肉牛交易中心。带动养殖及饲料、运输、加工、餐饮、住宿等二三产业4000人左右的劳动力就业,真正实现“企业发展、产业兴旺、农民增收”。
推行生态产业循环模式
凤冈,有着悠久的养牛历史,生态养殖经验丰富,是我省及我国南方养牛重点发展县。
近年来,凤冈县逐步确立了“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思路,积极推广“牛—沼—茶”等生态产业循环模式,成功开发了“凤冈锌硒肉牛”区域特色品牌,建立起“从牧草到餐桌”的可追溯体系,并成功申报了“凤冈锌硒肉牛”地理保护标志。
今年2月21日,中央电视台第7频道《致富经》栏目播出了《一斤鱼200元,一头牛20万,凭啥》的节目后,让“凤冈牛”再次火了一把。
央视里一头卖20万元的牛,来自凤冈县进化镇的龙滩口天泉绿地生态农牧开发有限公司的养殖基地里。据龙潭口集团总经理冯黔刚介绍,一头云岭牛可以生产40多斤的5A级雪花牛肉,光卖5A级雪花牛肉,就可以卖到10多万元。剩下的800多斤牛肉可以再卖10多万元。而卖出这样高的价格,与凤冈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和科学喂养是分不开的。
天泉绿地生态农牧公司的养殖场占地面积150亩,这就保证了牛儿有充足的活动空间。其次格外注重防病防疫措施,所有外来人员必须经过雾化消毒方可进场。每周要对牛场进行一次消毒,每月对下水道进行无死角消毒。针对牛的不同生长期喂养不同的饲料,做到标准化精细饲养。
同时,为了实现有机循环生态养殖模式,养殖基地还进行了蔬菜种植及野生鱼饲养,并引进蚯蚓进行养殖,这样一来就实现了牛粪培育蚯蚓,蚯蚓养鱼,蚯蚓粪种植果树、有机玉米等,有机玉米秸秆又用来饲养肉牛,形成一条循环的生产链,极大地保障了肉牛的品质。
同样是在凤冈县朝阳生态肉牛养殖场,“牛—沼—茶”的生态产业循环模式让这里的牛受到市场的热捧。公司总经理练朝阳不但是名茶商,还是肉牛养殖大户。他的公司共有茶园1100亩,肉牛500多头,配套建设了600余头肉牛的养殖场,修建了大型沼气池3口有1000立方米,建设沼液输送管道4万多米。
“把养殖场产生的粪便实施干湿分离后,将沼液、沼渣作为种植茶叶的有机肥,这样就能为每亩茶园节省500元左右的肥料钱。施用沼液的茶园病虫害明显减少,茶青质量好,长在茶园中的“锌硒草”成为牛的饲草,这样牛肉的品质自然就得到了保障”,练朝阳带记者参观茶园和养殖场时介绍道。
一口小小的沼气池,一头连着畜禽的养殖,一头连着茶叶的种植既美化生态环境,又能让农户用上洁净能源,还能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目前,“牛—沼—茶”的生态产业循环模式在凤冈全面铺开,这是一种资源高效综合利用,效益明显的生态农业模式,而“凤冈牛”也因此享誉市场,受到人们的追捧。
截至目前,凤冈县存栏肉牛1000头以上的规模企业10家,100头以上的标准化养殖场216个,存栏肉牛14.8万头,年出栏5.3万头,建立研产加销为一体的产业发展体系,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综合产值突破10亿元,带动3200余户1.3万贫困群众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