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2017-10-20张恒丽
张恒丽
摘要: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性,通常学习起来较为困难。而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即是将数学知识传授给小学生,并培养其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为小学生将来更要好的学习以及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所以,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将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应用在小学数学课堂上,不仅响应了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同时也能够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使小学生能够在贴近生活实际的学习情境中进一步理解所学的知识,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本文就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展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性策略,希望能够为小学数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一定价值的借鉴。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前言:对现阶段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分析可知,许多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以后,并不能将其有效的应用在实际生活中,且缺乏对实际生活中数学知识的了解与认识,加之教师的教学方式缺乏灵活性,极大的限制了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其明确提出小学数学教学应该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以此加强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使其数学思维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为了能够使新课标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要求得到更好的实现,笔者将结合自身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对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开展进一步分析。
1将生活化教学理念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与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相比较,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方式,生活化教学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性。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想要有效开展生活化教学,教师就应该对这种教学理念的先进性给予正确的认识,充分尊重小学生的特点以及主观思想,并形成良好的生活化教学意识。纵观小学数学教材,其中存在着许多与生活相关的教学案例,这也为生活化教学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素材。但很多时候,由于教师对生活化教学理念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没有注重运用生活化的语言和思维开展教学,使教学用语太过专业化,缺乏对小学生接受能力的考虑,从而拉大了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所以,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注重融入生活化教学思想。将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的相结合,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使小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更好的接受数学知识,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2构建良好的生活化教学情境。带动小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购进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开展生活化教学的有效途径,其中教学情境的营造,则需要学生的有效配合与参与。为了确保教学情境能够极大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情境的内容就应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因此,就需要教师能够充分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以及生活情况等内容,对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情感给予足够的尊重,创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通过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提前准备生活化的教学素材,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呈现教学视频,以此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开展生活化的情境教学,能够使学生体会到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能够主观的分析知识的内涵。
例如,当课堂教学进行到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中关于“四则运算”相关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家长带孩子到菜市场买菜,同时将孩子算账的情境拍成视频发给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机选出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视频展现给大家观看。当学生看见自己或者同学出现在大屏幕上时,就会表现出积极的学习热情。这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你们是否想要成为家长的小帮手呢?”学生们当然都表示肯定,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出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一边想象购物的场景,一边进行运算,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自主性,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
3運用合理的语言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的联系起来
传统理念下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通常处在高高在上的位置上,其过于认真、严肃,使课堂教学非常枯燥且乏味。在这种教学气氛下,小学生自然感受不到学习数学知识的趣味性。究其根本,极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并没有考虑小学生的思维以及理解能力。针对一些数学概念或者定义类的知识,小学生通常会很难理解,死记硬背的结果也常常是过段时间就忘了,更别说将其应用在生活中。因此,需要教师教师能够有效运用生活化教学,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成生活元素,亦或是根据学生的思维方式,将知识改变成小学生容易理解的内容,以此方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进而极大的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结论:综上所述,有效开展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不仅有助于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对其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通过将生活化教学理念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构建良好的生活化教学情境,带动小学生的学习热情,运用合理的语言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的联系起来等,促进生活化教学的有效开展,以此为小学生营造更好的课堂学习气氛,带动教学效率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