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服务公益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017-10-20胡清媛
胡清媛
大学生志愿服务公益精神培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是加强新形势下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本文针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公益精神培育的影响因素,剖析在培育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而提出解决的对策。该研究的落实与不断完善,会进一步普及志愿服务的理念,壮大志愿者队伍,弘扬公益精神理念,提高志愿服务的水平和公益精神培育效果。
大学生作为志愿者队伍中的中坚力量,对于弘扬公益精神意识有重要作用。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公益精神的培育已经初显成效,多数大学生也自愿投身公益事业洪流当中。但是,面对社会发展的趋势,大部分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没能很好地把握当前志愿服务公益精神发展的趋势。对于大学生而言,志愿服务公益精神的培育也要随之体现新内容、新方法,这是实现我国志愿服务事业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公益精神培育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近几年各地高校在青年志愿者行动实施以来,大学生志愿服务公益精神的培育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但在此过程中,由于大学生认知的偏差、机制的不健全、保障体系的支持等原因,志愿服务公益精神培育还存在不少问题,现为其做出简要分析:
1、队伍建设上,志愿者队伍结构仍需进一步優化
志愿者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更重要的是,志愿者队伍的人员结构需要不断优化。在整个队伍中,具有专业知识的志愿者比较欠缺。从各高校的社团发展来看,多数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并没有接受专业的操作培训或指导。如遇紧急突发状况还没有运用特定服务技能或临场思维处理突发状况的能力。临场经验能力和现场管理能力的缺乏会直接导致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2、服务意识上,志愿服务理念仍需经一步转变
从社会层面看,还存在着将志愿服务作为廉价劳动力的认识和现象,沒有真正作为广泛的公益精神道德实践去落实,社会认同度不高。从个体层面看,多数志愿服务还停留在要我当志愿者的被动服务上,没有将志愿服务转化为公益精神的自我内在需求,形成我要服务的主观意愿。有的学校将志愿服务作为评奖评优的条件,甚至是规定学分。这会让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持续性受到影响。
3、体系构建上,志愿服务制度仍需进一步健全
各高校都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指导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但青年志愿者人数众多,负责管理这一庞大队伍的领导或学生干部却在少数,仅靠薄弱的力量来推动和落实志愿服务各种制度的实施。这种志愿服务公益精神的培育还只是被动的状态,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如果延续这种上传下达的做法,会对培育造成一定的误导,对于学生来说,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不能很好的体现。
4、保障支持上,志愿服务物资仍需进一步落实
要保障志愿服务公益精神培育落到实处,就需要整合社会资源,提供强有力地资金支持和物资保障,才能使期许和现实回馈都能得以实现。随着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公益精神的关注程度不断提升,服务对象多样化的趋势发展,这就需要国家、社会、高校甚至家庭等在政策或资金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和鼓励,才能把这种精神落到实处。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公益精神培育的对策建议
坚持把志愿服务与公益精神结合起来,与有效途径结合起来,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公益精神。积极探索并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公益精神培育的有效建议与相关对策。
1、重视志愿服务公益精神的培育意识
增强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识度,不断宣传、普及大学生志愿服务公益精神理念,尤其用新媒体的形式和典型人物事迹宣传志愿服务精神,传播志愿服务理念,使参与志愿服务精神具备广泛的基础。同时,注重在校园内培育志愿服务文化氛围,通过在全校征集志愿服务歌曲、宣传口号,创作诗歌、小说等文艺作品,举办文化节、宣誓仪式等活动,唱响志愿服务主旋律,吸引广大学生参与。
2、拓展志愿服务公益精神的培育内容
积极拓展志愿服务培育新途径,有利于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呈规模化、科学化的趋势发展。引导和带动大学生志愿者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内容,拓展志愿服务公益精神的培育领域。在新形势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公益精神的培育不仅仅是一种号召和精神向导,更应该与学生的专业和实际工作相结合,为学生在以后就业、创业的道路上提供更好的平台和环境服务。
3、抓好志愿服务技能培训工作
重视志愿服务的培训工作,就是把好“两个关口”。一是入口关,在志愿者进入之初,抓好基本常识培训。定期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和学校组织的,有针对性的志愿服务专业技能培训,引导志愿者规范服务;另一个是出口关,即志愿者参加活动前,抓好专业知识培训,引导志愿者高标准服务。同时,探索建立学生在校志愿服务知识培训课程的设置,在提高志愿服务能力的同时丰富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养,提升参与志愿服务公益事业的兴趣。
4、健全完善的保障体系机制
(1)建立法律保障机制
从法律上确定志愿者的地位,保障志愿者的合法利益和志愿服务的有序进行,也是倡导和激励公众加入志愿者的队伍中的必要条件。为了我国公益精神的延续和传播、公益事业的顺利发展,必须加快全国性志愿服务相关立法的进度,改革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和公益事业的准入制度,保护志愿者和志愿服务。
(2)健全嘉许奖励机制
良好的激励机制能带给学生极大的动力,可以提高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目标的达成。首先,在每一次志愿服务活动要做好登记制度、志愿者服务量制度。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大学生志愿者应当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高校也可以把志愿服务纳入学分管理体系,达到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成长的目的。最后,也呼吁在全社会范围内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参与进行肯定,在同等条件下,对大学生志愿者在读研、就业、创业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和肯定。
(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