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名”本体研究成果及其对外汉语教学策略探 讨
2017-10-20覃梦瑶
覃梦瑶
一、前言
在现代汉语系统中,副词以其适用范围广、使用频率高而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副词一般不修饰名词也似乎是一条铁律。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很淑女”之类的“副词+名词”现象却在口头语体、书面文艺语体中频频出现。因此,也必将成为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教学中不可回避的话题。
“副+名”是指副词和名词或名词性成分的线性排列,它所涵盖的范围大于“副词修饰名词”的范围,二者之间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本文在粗略梳理前人“副词+名词”现象研究的基础上,谈谈对“副词+名词”教学的一点建议。
二、“副+名”现象研究成果
近二十年来, “副+名”组合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由此产生了许多研究成果。现主要从副词能不能修饰名词、“副+名”存在的理据两个方面做简要梳理。
(三)副词能不能修饰名词
1、否定观
一些学者认为副词是绝对不能修饰名词的,并根据不同的理论对“副+名”做出解释,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词类活用说。胡明扬认为,类似“很激情”“很青春”这样的说法,只能算是临时的“活用”,是名词临时活用作形容词i。刑福义认为:典型名词进入“很X” 结构槽, 是名词活用为形容词, 属于“ 词性活用” 现象ii。例如,在说“很西藏”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说与西藏有关的某种气质、相貌、装饰等,带上了跟形容词意义相通的意义。(2)动词省略说。于根元认为:副+名的情况是复杂的,其中一部分是由于动词的“不露面”而造成的,如“很有气派”→“很气派”,“不是现代派”→“不现代派”iii。张国安也认为:“副+名”作谓语时是省略了动词,副词修饰的是省略的动词iv。(3)修辞说。于根元认为除了动词省略说,还有一部分“副+名”是“临时的修辞用法”,如“最感情”、“太瘪三”,“临时的修辞用法用多了,就容易固定,人们会以为是普通的用法”iii。邵桂珍还区分了语法的“副+名”和修辞的“副+名”,认为在修辞的“副+名”中,名词(或名词短语)的性质已经发生临时的转化意义具有某种不确定性和丰富性更多地受具体语境的影响。有的时候要受到特定社会背景的影响和制约v。张彬则从修辞的角度来看待,认为是一种转喻(或转指)现象。
这些否定观都比较注重对事实的考察和理论的分析,引发我们对正确地认识“副+名”现象的深入思考。
2、肯定观
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副+名”并未因违反“副词不能修饰名词”这一“铁律”而被“枪毙”,越来越多学者对副词修饰名词的现象持肯定态度,对这一结构的句法特征、语义限制、语用价值展开多角度的分析。
(1)从三个平面理论角度。原新梅运用三个平面语法理论对该结构的语义特点、语法功能、修辞功效及选用条件进行了分析、归纳vi。(2)从语义角度。李敏认为名词与程度副词组合的语义上的限制条件是进入这个结构的名词必须是以下这几类:方位义名词、包含形素的名词、蕴涵“量度”义的名词、“标准”义名词、“类别”义名词、“特质”义专有名词、专业术语类名词vii。(3)还有用别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的。如肖奚强挖掘名词的内涵义,认为“当程度副词直接与名词组合时, 该名词仍然是名词, 但它表示的是所属概念的内涵义。”
(四)“副+名”存在的理据
对“副+名”为什么能组合进行解释的角度有很多,主要有:
1.用“语言的策略性行为”进行解释。如桂诗春从语用角度出发,把副词修饰名词的现象归结为人们使用语言的策略性行为viii。
2.用名词功能游移进行解释。如张谊生认为副词之所以能够修饰名词,其深层原因和制约因素并不仅仅在于副词,而主要在于被修饰的名词,这些名词或者具有特定的语义基础,或者是功能发生了转化,进入“副+名”结构的名词必须具有这些语义特征:顺序义、类别义、量度义、动核化、性状义。张伯江认为“副+名”的出现是由于该结构中的名词发生了功能游移,名词丢掉了一些名词的语法特征而临时具备了形容词的一些语法功能。
3.从修辞学角度进行解释。如邱凌认为“程度副词+名词”的产生是由于该结构中的名词的潜在的意义、潜性功能及潜性效果的显性化等等。
4.从语言文化背景角度进行解释。如邢福义既强调“很X”结构是“很淑女”之类说法产生的语言背景,又强调该类说法产生的文化背景,即具有特定的文化修养的人对于物体属性的“异质感受”促成了该类说法的发展。
三、“副+名”对外汉语教学策略探讨
学习汉语离不开学习虚词。现代汉语副词应用广泛,使用频率高,而且呈现出不断变化、发展的趋势。上文中的“副词+名词”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对于留学生来说,哪些名词可以进入“副+名”结构,什么时候用此结构,用此结构会产生什么样的语用效果,这都是需要教学者进行合理指导的。
从李康澄、翟玲芝等人对“副+名”产生并流行的原因及其语用价值的研究來看,该结构具有言约义丰、补偿语义,表达具体、生动、形象,诙谐幽默、活泼新奇等特殊语用价值,这正符合人们的求新、求雅、求简、趋同等大众语用心理。因此,我们认为,为了帮助留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该结构,应注意以下几点:
1、句法-语义-功能-语用-文化相结合。
例如:甲看到乙多愁善感, 往往对花落泪, 于是责备地说:“ 你呀, 怎么这么林黛玉啊?” 或者对丙、丁议论说:“ 乙这个人, 太林黛玉了!”能这么对话的人,肯定被认为对《红楼梦》有一定的了解,此外乙大概是一個年轻的姑娘。这就需要教师对对话背后的文化知识进行适当讲解,并对这种表达所产生的语用效果简要分析。
2、由句子扩大到篇章。
例如:?这两年,他演的都是很农村的角色。?毕业时,他已经变得非常城市了。单独拿这两个例句给留学生看,留学生不一定能领会其意义。稍加改编,变成“这两年,他演的都是农民、瓦工、拾荒者、小商贩等很农村的角色。但由于常常参加各种发布会、颁奖典礼,见过不少大场面,毕业时,他已经是个时尚潮流的大明星,变得非常城市了。”这样,通过上下文的语境,留学生能更准确的理解“很农村”“非常城市”的含义。
3、启发式教学。
例如:?作为一个男子汉,他绝不软弱。?作为一个男子汉,他绝不豆腐。通过两句对比,引导学生分析其差别。从理性意义上来看,“不软弱”与“不豆腐”的意思基本一致,但“不豆腐”具有强烈的形象色彩,把“不软弱”具体化,使表达更形象、更生动,意蕴也更丰富。这么一来,学生也就容易理解了。
4、坚持适度原则
不少学者认为,副名结构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人们词汇的匮乏,尤其是形容词,中间隐藏着人们思维惰性。我们不能让留学生光会说“很淑女”“很女人”,而不再追求“优雅端庄、温婉大方”等形容词的学习和使用。教学者应把握适度原则,既不避而不谈,也不鼓励盲目求简、趋同,同时警惕学生思维的惰性。
四、结语
社会不断发展,语言现象也不断产生,语言的研究也随之不断延伸,不断科学化。前人们的钻研为副词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认为, 将“副+名”和一定的上下文、言语情境联系起来教学, 既可帮助留学生自然、牢固地掌握汉语副词的语义、语用特点, 逐步体会、运用汉语组词造句、连句成篇的灵活手段,也是对教学过程交际化理论的实践。但因个人能力有限,一些见解还是很肤浅的,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
(作者单位:玉林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