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先秦马车的设计

2017-10-20贺文汇

知识文库 2017年3期
关键词:部件马车车厢

贺文汇

马车在我国历史上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作战及生活交通工具,尤其在先秦时期,马车不单单是交通和战斗的必备装置,更是代表身份和地位的重要象征,根据孔子的描述,作为“从大夫之后”的贵族身份,不能徒步而行,乘车是必要的礼仪身份。与此同时,古代马车也是打仗作战的重要指标,战车的数量也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实力,因此会有千乘之国,百乘之邦。因此马车是先秦贵族极为重要的工具,既是交通与战斗的装备,也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马车发展至今日,仍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考工记》中曾有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此意为强调制件优质产品必须遵循“天时、地利、材美、工巧”的原则,这四个原则在先秦马车的设计与制造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天有时以生,有时以杀;草木有时以生,有时以死;水有时以凝,有时以泽。此天时也。”这就说明,古代人类改造自然能力较为低下,人们必须掌握自然变化规律,以避免遭受影響,并且合理利用自然变化规律,才可以为人类带軨来好的收成和效果。在先秦时期,秦国最早出现了车(lí ng)轖外包裹的车围。车围古称“”(sè),《说文解字》解作轖“车籍交错也”,的作用可能是保护或是加固车板箱。从挖掘得到的历史文物古车遗存实物进行比较,自战国初期出现此类封闭车厢后,到战国后期已经开始普遍流行。封闭车厢的马车具有更好的乘坐舒适性,能够更小程度受到外界天气影响,封闭车厢也能保证个人隐私和安全。车厢的出现和完善是通过对车辆的舒适实用性能需求的不断提高而逐步产生的。古人通过设计创新,逐渐摆脱大自然的限制。封闭车厢的出现,不仅是古车在“器”层面的杰作,更是"道"层面的一次提升,宣告了人类第一次能在移动的过程中享受到如此舒适安全的环境。那时的人类还无法征服大自然,但注重制器物的“天时”因素,使得中国早在几千年前就能够设计和制造出如此优秀的古车也并非偶然。图一为秦始皇陵铜车马坑修复后 2 号安车。

在“地利”方面,先秦古车设计与制造中,除了对“天时”因素的充分考究,对“地气”因素也颇有研究。车作为载体最基本最核心的功能是运输,而路是车实现运输功能的必要条件。由于马车性能上的局限性,如果没有比较平坦的路,马车的使用就将严重受到限制。与车密切相关的道路,也是古车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栈道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三大建筑奇迹。从秦国通往西蜀的栈道,始建于春秋时期。那时的秦国,为了固基拓疆,在泰岭的悬崖峭壁上凿石为洞,插木为梁,又在梁上铺上木板,开辟了最早的两条栈道——褒斜道和金牛道。距今已有 2500 年的历史。栈道的修建拓展了古车使用的地域,为古车的普及性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尽管道路条件在秦汉时期就已经比较完善了,但这些道路还不是很平坦。马车在颠簸的道路上行车,车辆重心必然会有所移动。重心转移可能会造成车的行驶困难、舒适性降低,更有可能造成翻车等安全问题。为了解决古车重心问题,秦朝技术工艺方面的具体做法采取了很多:譬如使舆的轴前辀部分少,轴后部分多,这样就可以抵消前段和衡的偏重;使舆的前后浅、左右广,防止人乘坐时重心出轴;两侧轸加伏免,保持舆底稳定等方法。古代人民通过精心的设计,克服地理因素劣势,这也是古代劳动人民对“天时地气”的一种巧妙理解。

再看“材美”,“材美”有“文”美与“质”美之分。从用材的角度来说,一般“质”指材质本身性质;“文”则指材质上的文式色彩、纹理、装饰形状。秦代马车的材美主要体现在古车的器件选材能够充分考虑材料本身属性是否可以满足古车的功能要求。古车某些部件对材质的韧性和强度要求是比较严格的,例如毂(gǔ)、轴、牙等关键古车部件上。制毂的木材既须最坚,又应强度均匀(不能半边强,半边弱)。毂的选材是既要求木材坚韧又要求木材强度匀齐均匀。在选?择对于毂的取材料时节也有比较严格的规定,如《周礼司徒》中记载到“仲冬,斩阳本;仲夏,斩阴本;凡服什 ,斩季材,以时入之,令万民时斩材,有期日”。

从图二可以大致了解到古人在均匀树木加工时的一道比较特殊的工序。一般自然界的树木都是面阳的木质比较稠密,而向阴面就比较疏松,而如毂、轴等部件对材料质地均匀要求非常严格。“烘烤阴面的木材”的方法十分巧妙且符合自然规律。预先选取优质树木,并在生长期间标明记号,砍伐后用火烘烤其背阴的部分,使得木材的质地能够较为均匀的分布以达到材质要求。

相比材料本身之美,还有另一种美,即人通过再加工赋予材料的“文”之美,例如木材的上漆、金属的表面处理等。这类“文”之美在古马车上有很多部件都有所表现,尤其是在一些装饰部件上更为明显。例如马车上纯粹做装饰用的青铜饰品銮。尽管銮是以装饰为目的,但其“文”之美并不局限于此,还具有礼教功能,表现形式也不仅是视觉上的,还通过声响表现出来的。銮上部呈现扁球型,中空正面开有放射形孔,内含铜丸,行车时会因风吹震动而发出声音,甚是响亮。下部为方銎(qióng),可纳入木座,以便固定在车衡或车轭上。在古代,銮是受到重视,并经常凑为八个。銮盛行于西周,但春秋战国后比较少见了因为这些装饰性器物只出现在高等级的车上,以显示其地位,维持礼教,所以以儒家的观点来看,这些“文”的功能作用主要是“礼”,“材美”是美在了其有助规范礼教制度,建立良好的道德体系。

中国古车的制造除了具备“天时”“地气”“材美”这些客观因素外,必须要有“能工巧匠”来制作加工整合这些元素使其“成器”。比如,车轮是古车中十分重要的部件。轮是古车中最具技术含量的部件,在功能性、机械合理性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除了车轮之外,古车有不少地方都充分考虑到了人机工程的因素,比如添加车厢的把手轼,合理考虑车厢的高度等等。但也有一部分器件的出现,虽然是符合人机工程的,但却是直接作用于马匹,即出现了不少关爱、关注马匹的设计,這是从功能角度来说较为有特色的一类工巧,比较有代表性有胸式驾挽法的发明。在胸式驾挽法被发明使用前,早期中国古车,采用的是颈式驾挽法,用于的系马的方法的颈靼是正好位于马颈的喉下,这样驾车法容易使马呼吸气管受到压迫,在车快行驶的时候会影响到马的发力。胸式驾挽法的发明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胸式驾挽法把马的挽力分解开来,通过对各个部件的改良将力发散在了颈、胸两个部分,使马的负重力和牵引力都能得到持久的发挥。

总之,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传统制器造物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先秦马车设计中始终贯穿以人的“舒适”、“安全”为设计目标,并从人的精神层面出发尽量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对于后世的马车的进一步改良以及其他设计理念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单位:上海戏剧学院)

猜你喜欢

部件马车车厢
连一连
园长变马车
一种陀飞轮表的双秒轮结构
地铁
现代汉字的两种分析法与国家文字规范(四)
古文字中“口”部件的作用研究
闭门造车
一朵
将Widget小部件放到
第9车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