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功的语文课堂需要三个“好”

2017-10-20江晖

学周刊·上旬刊 2017年29期
关键词:成功支点语文课堂

江晖

摘 要:新课改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一系列变化,对语文课堂的评价标准也随之变化。教师结合“新课标”,从支点的寻找、问题的设计和学生学的情况三个方面对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成功的语文课堂进行了深入思考。

关键词:语文课堂;成功;支点;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29-011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9.068

新课程改革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从教师的教学方式到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师生的主客体关系到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处理,从教学个性风格到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语文课堂成功与否的评价标准不一而足。尽管成功的、有魅力的语文课堂异彩纷呈、风格各异,但教师认为,这些好课具有一个共性,简而言之就是三个“好”。

一、支点找得好

所谓“支点找得好”,并不仅仅是课堂引入好,而是关乎对文本的解读和把握。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文本特点和具体学情来确定一个教学支点,巧妙切入。这个支点往往具有统领性,即从这一点出发,便于整体把握文章的内涵,走进作家的世界,建构起对文章丰富意义的认识。化用阿基米德的一句名言,那便是“如果能给教学内容找一个支点,便能撬起整个文本教学”,而这个支点就是确定课堂教学内容的切入点。“纲举”方能“目张”,“牵一发”可以“动全身”,所以这个“点”至关重要,它往往是文本的核心所在,是教师匠心的体现。切入“支点”的选择,关乎整个文本的教学,既要“精准”,也要“巧妙”,就像庖丁解牛那样切中“肯綮”。

如何寻找这样的支点呢?

(一)要善于寻找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结合点

这个结合点找得准,就能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钱理群给中学教师讲怎么教鲁迅作品时,就提出一个重要观点,即“要寻找鲁迅与学生之间的生命契合点、连接点,构建精神通道”。

(二)要善于抓住文章具有统领性的内容

比如《荷塘月色》开头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故都的秋》开头第一句“故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余秋雨《道士塔》中的“我好恨”,这些都是贯串全文感情的非常关键的短语或句子。

(三)要善于独辟蹊径发现解读文章的密码

比如邓颇执教《项脊轩志》时,从看似颇为随意无序的散记中,提炼出“一、二、三”(“一间书屋”“两种感情”“三位亲人”)三个数字,纲举目张地串起全篇。盛庆丰在执教《我与地坛》时,抓住了课文最后一句话“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中的“车辙”和“脚印”来贯串全文——第一部分概括为“‘我的车辙”,第二部分概括为“母亲的脚印”,给了学生解读文章的密码。找到密码,由此切入,文章内容、行文思路自然一目了然。

二、问题问得好

课堂教学的实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问题的设计。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算好问题呢?

(一) 提出的问题或布置的任务要明晰具体,层次分明

教师切忌问题问得太大。有人说教师不是演员,却是导演。这个观点有一定道理,因为它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角色定位。导演说戏一定要说到位,一定要让演员明白他应该怎么演;同样,教师提问也必须保证问题的清晰性,措辞要精练、具体、明了,教师提出的应该是能够使学生积极组织答案并因此而参与学习过程的问题。

(二)提出的问题要利于“对话场”的形成,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探究能力

“對话”绝不是“一问一答”那么简单。课堂上真正需要的是有含金量的问题。有含金量的问题应具有启发性,是能引出问题的问题,应利于多重“对话场”的形成,即利于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之间展开多重对话。这样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到思考、探究之中,各抒己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探究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要善于于无疑处设疑,于浅显处求深,于平淡处求妙

质疑和批判是创新的前提,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发现不了的问题,通过设疑让学生明了不甚了了的地方,让他们发现细小处的大景观。

三、学生学得好

叶圣陶先生早就提出“教是为了不教”的观点。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从对知识的被动接受走向对知识的理解与建构。因此,新课程应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的着眼点,改变原有的“你教我学”的学习方式,从关注“教”的活动转向关注“学”的活动。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关注学生“学”的活动设计,即设计学生做什么和怎么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里也提出“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可见,变“教”为“学”,“教”怎样“学”,在“学”中完成“教”,这才是成功的语文课堂。

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舞台留给学生,这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要让学生学得好,教师平时必须注重积累,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不断提升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寻找巧妙支点,精心设计问题,关注学生的“学”,如果每一位教师都在这三点上着力,那么,语文课堂必定会有活力,有深度,有魅力。

参考文献:

[1] 许玉兰.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寻找“支点”[J].作文成功之路(中),2015(1):52.

[2] 刘辉.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J].大舞台:教学与艺术,2009(7):27.

[ 责任编辑 李爱莉 ]endprint

猜你喜欢

成功支点语文课堂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假如给你一个支点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材料作文模拟题集锦(三)
告诉孩子并非“成功”才是幸福
难在寻找那个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