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记之“拼命三郎”王征
2017-10-20武爽
武爽
题记:
最后一件关键单机设备γ高度表实现国产化,实现神舟飞船“中国造”的最后一米。
王征,现任中国航天科工三院三十五研究所神舟、嫦娥系列γ高度控制装置项目技术负责人。研制的产品“零故障”应用于神舟八号、九号、十号和十一号飞船的交会对接任务,填补了我国飞船回收软着陆高度控制技术的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由于γ高度表的特殊性,大量外场试验的环境都极其恶劣。严冬里,王征膝盖以下经常被冻得失了知觉。盛夏40多度的天气,荒无人烟的大片空地,是王征经常“光顾”的地方。在他的时间表里已经没有了“8小时工作制”和双休的概念,用他自己的话说:“现在赶时间,就是为以后争取时间。”几年以后,当王征站在人民大会堂,和英雄航天员们一起接受国家领导人颁奖时,才三十出头的他,黝黑的皮肤,稀疏的头发,鬓角处深深的褶皱,让他看起来比同龄人“显老”不少。
中央企业青年先鋒、国企敬业好员工、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曾宪梓载人航天基金突出贡献奖、政府特殊津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奖章等荣誉的获得,见证着王征从一个平凡的技术人员到幕后航天英雄的伟大历程。
牛刀初试,迎难而上
当神舟飞船返回舱高速降落时,一米的距离只是转瞬之间,如果此间火箭发动机没能点火产生反推力,减缓返回舱下降速度,航天员和飞船将遭受致命的威胁。返回舱末端看似不起眼的小部件—γ高度控制装置,将对这一瞬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飞船安全着陆的关键设备,也是系列神舟飞船实现“中国造”的最后一个单机设备。然而,长期以来,它在技术上却一直受制于国外,一直引进使用国外产品,成为飞船上唯一没有实现国产化的单机设备。
2011年11月3日,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举世瞩目中实现太空牵手。11月17日,伴随着神舟八号飞船返回舱安全降落至预定地点,我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无数国人为之欢呼雀跃。这一刻,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γ高度表的主任设计师,王征在电视机前心潮澎湃,为一这刻的到来,他和他的项目团队已经持续努力了十余年……
2004年9月,王征第一次参加大型试验,紧张得满脑子都是不能失败的念头。但意外偏偏出现了,如果不紧急处置,准备了多年之久的γ高度控制装置,很可能因为这个小小的事故告别这次“上船”机会。
现场气氛凝重。王征心里很清楚,尽管有一整套安全防护措施,但如此近距离操作要承担辐射伤害的风险。年轻气盛的王征带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儿,挽起袖子,抓起锉刀:“这是战场,作为战士再危险也要上!”
同事朝他大声地嚷:“王征你疯了!不要命了!”那一刻,一切声音都不复存在,王征出奇的冷静,紧紧盯着那只出现意外的零件,肌肉已经紧绷到快抽筋,但手中的工作丝毫未差。
事后,他承认,那半个小时,可能是他人生中最漫长的时间。意外情况处置完毕后,第一个架次的空投开始了。
“空投”,是指一个模拟“返回舱落地”的试验,王征他们所研制的γ高度控制装置能否保证其平稳降落就看此一举。
投下!返回舱在降落伞的拖曳下在空中下落,γ高度控制装置加电工作,近地面1米,向反推发动机发送点火指令,在反推力作用下,返回舱平稳、呈直立状着地。
“完美!”王征在心里给了自己一个喝彩。然而,试验飞船成功落地后,王征却连自己的手掌都管不住了,“无论怎么用力,手心就像握着个鸡蛋一样,怎么也合不拢”。身边的同事看到他,惊呼:“王征,你怎么满眼血红!”王征自己一照镜子,也被吓了一跳。医生告诉他要是再多被辐射几分钟,这辈子恐怕都看不见飞船上天了!
很快,第2个架次,第3个架次……均取得了成功,4投4成!接下来,两型神舟飞船返回舱进行的多架次综合空投试验,同样取得了全部成功。
这一年,王征成了控制装置的主任设计师,也是这个项目的第三代主任设计师。
日夜坚守,信心十足
而立之年的王征,立下一个理想:“一定要让我们的产品到太空走一圈!”
当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决定同意将γ高度控制装置作为神七备份产品时,王征愣住了,“理想如此之近,几乎触摸得到。”在向理想奋斗过程中,他更感到自己和这个国家、民族的荣誉感离得如此之近。
很快,γ高度控制装置成了神舟八号的正样产品。接着,神舟十号、嫦娥三号的任务接踵而至。
我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嫦娥之父”欧阳自远指出,“探月的最大难题之一就是软着陆。”如今,嫦娥三号已顺利软着陆在月球上,这个难题已被化解。
从2012年10月到2013年2月,连续几个月高密度、高强度赶制产品。王征带着几位年轻人,跟任务“拼了”,连回家的时间都“省”了下来。困了,喝几杯咖啡,实在不行,就在实验室眯一会。
“对月、举杯、喝咖啡”是他们的浪漫。战友们把γ高度控制装置比作“兄弟”,“吃在一起、睡在一起、哭在一起、笑在一起”,有人一个月不着家,在电脑前工作到吐,被强制架着“遣返”回家,有人结婚只用了半天便赶回岗位……
每当被问起:“每次飞船返回,你紧张吗?”王征总会大声回答:“不紧张!我们有信心!”自信源于坚持。他曾连续30多个小时不合眼,守着电脑和密密麻麻的试验数据“战斗”。“男子汉绝不半途而废。”王征拍着自己心脏的位置,“我们做的事就是想让他们能笑着‘回家。”正如他的一首小诗:“十年磨一剑,立志在心间,一切为载人,青春献航天!”
“他每天披星戴月,见一面真的挺难。”王征的妻子说,“王征把工作这根弦拉得太紧,归零时他和团队累积工作一百小时,休息不到十小时,那段时间他极度疲劳导致身体不好。一天我下班回家,发现门是反锁的,敲门没人应,打电话没人接,我着急了,赶紧找来一位开锁的师傅来准备撬门。这时门打开了,他呆呆地站在门口望着我,眼睛困得睁不开,整个人因为疲倦好像老了十岁。我的一颗心总算落了地,冲他嘟囔两句,你怎么不接电话啊?我还以为你……他说没事,就是太困了。我强忍住泪水,回头跟开锁师傅说,‘不好意思,麻烦您了,不用开了。师傅刚下楼,我就扑在他怀里痛哭起来,好像要把这么多年的委屈都哭出来。很多人都说他工作的时候特别能拼。”endprint
一马当先,言传身教
在项目研制期间,王征作为主任设计师,统筹全局,在产品研制、生产、组织管理、试验验证、外协配套及条件建设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对比验证产品的技术参数,王征多次接近放射源,身体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放射性损伤,导致轻度脱发、身体虚弱,转氨酶指数高出正常值4倍,医院要求住院治疗,他却收起病假條更加忘我地投入到攻关任务中。经过不懈努力,他带领项目组成员一同攻克了光子测距机理、测距精度、可靠性设计等关键技术。
该装置的行政指挥刘波认为精神力量是项目成功的首要因素:“成功是因为坚定的信念和对梦想的执著追求。我们始终相信,通过努力,我们的产品一定能用到飞船上,我们决不放弃。”
王征平时不仅抓技术,还重视研制队伍的建设。他每次给新职工讲的第一课就是航天传统精神教育,他讲述该项目组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与艰苦奋斗,讲述航天新人应以什么样的责任来承担任务,给新职工以无限的鼓舞。通过阶梯式培养,两年来共培养了3名新职工。他严细慎实的工作作风和质量为先的管理理念,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他在工作中知无不言,授人以渔,手把手教新职工如何开展工作、遇到技术瓶颈如何找到突破口、采取哪些有力措施去解决问题等。外场试验条件艰苦他先上,需要加班时他一直都在大家身边。他的点滴言行是项目组其他成员最好的榜样。在科研生产任务再忙的情况下,他也做好自己党支部支委的工作。十几年来,王征曾因工作推迟了婚期,由于忘我工作,留下了颈椎病的病根,每次都是坚持工作直到眩晕难耐才被同志送去医院就医。他把神舟产品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认真负责地对待,倾注了大量心血。但在女儿出生后,他却没时间照顾妻子和孩子。谈到女儿,他的眼中满是慈爱。对于家人,他总是心怀愧疚,但工作依然永远排在第一位。
“有一种精神叫奋斗,有一种信念叫坚持,有一种成功叫超越。γ高度控制装置研制历程是我们团队发展壮大的一个缩影,这个过程充满了艰难、也充满喜悦。所有成员秉承‘我是航天员的责任感做每项工作,这成为了我们的装置连战连捷的根基。”单位负责人周明拍拍王征的肩:“更重要的是,年轻人通过磨练成长起来,为航天事业注入更大能量!我们有信心实现航天梦、中国梦!”
同事们形容王征是“拼命三郎”。王征说,“我就要跟人生拼,跟自己拼,跟任务拼,跟进度拼。现在不是都讲‘蛮拼的,拼了,至少我问心无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