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学校要有责任担当
2017-10-20杨志成
杨志成
品牌学校是百姓心目中的优质学校、政府放心学校、专业引领学校。品牌学校是地区教育的脊梁、国家教育的脊梁。因此品牌学校必须要有教育担当精神,传播先进教育理念,尊重教育规律办学,不断创新教育实践,为国担当育才,为民担当服务。
北京海淀区清河地区有一所北京市示范高中校——北京市第二十中学。这所学校建校60多年来,秉承服务当地百姓办学宗旨,逐步提出了“脊梁教育”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成为当地百姓认可的品牌学校。“脊梁教育”所体现的担当精神成为这所品牌学校鲜明的文化标识,成为学校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的重要特质和品格。这种担当精神正是所有教育者,尤其是优质品牌学校所应具有的必备品格。
学校要为国担当,为国育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八一学校考察时指出,“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他说,教育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做出更大的贡献,就要把党的教育方针落实落细。要超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重视教育,实现教育优先发展,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实现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历史跨越。
建国以来,无论我国经济状况如何困难,抓好教育都始终是政府重要的任务之一。在那些相对困难的日子里,国家、学校、社会共同办教育,形成了新中国教育发展独特的风景线,体现了办教育为国担当、为国育才、为民服务的宗旨。北京市第二十中学的发展历程就是这段历史的缩影。
1951年,刚刚成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为了让北郊清河地区的工农子弟接受教育,党和政府在清河创办了第一所中学——“清河中学班”。现实的困难考验着当时二十中人的信念和精神。学校没有校舍,上课的教室是租用的一间酿酒作坊。教室内,课桌是大长木头板两头钉上支架,座位是大长木板下面垫上几块砖。多数学生家离学校比较远,每日往返十几里地,部分学生吃住都在学校。所以教室利用率非常高,白天上课是教室,中午吃饭是食堂,晚上睡觉是宿舍,有时开大会也要挤在这个大屋子里,教室又成了礼堂。当时学校经费少,条件差,像修操场、安篮球架、挖跳坑、修跑道等劳动都是学生们在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时间,在体育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修建的。当时晚上常停电,不少人坚持在月光下看书,仨一群俩一伙地复习功课。为了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学校还组织了篮球队、国乐队、美术组、合唱队、话剧组等,让每一个学生尽可能地提高本领和素质。教职工多数家在城内,由于每次进出城还要到清河火车站乘坐火车,所以平时也多住在学校,周末才能回家。但为了一个个渴望学习文化知识的孩子,教师们安心工作,勤勤恳恳,以勇担当、讲奉献的精神实践着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忠诚和教育情怀。1960年在清河镇北边的小营增建了新校舍,雄伟的三层大楼,使用的是当年建造人民大会堂的剩余材料,质量相当好。当时国家正在经历三年自然灾害,人民生活十分艰苦,用如此物力建设一所普通学校,是国家对农村教育的高度重视,所谓的“再穷不能穷教育”,这也成为最好的例证。此时的二十中学作为当地的“最高学府”、地标式建筑,承担着社会主义建设和民主社会改造的重要历史使命。上世纪70年代,为了给学校修葺围墙,周边的砖瓦厂免费送给学校砖头瓦块,驻区部队首长带领指战员来学校义务劳动,来时自带水和干粮,不愿给学校增加一点负担。正是在这样一种精神和干劲的鼓舞下,二十中学快速崛起,办学条件、校风、教育质量大幅提升。
也许正是这样一种办学经历,让二十中人懂得感恩,懂得担当。学校选择了“扬五彩青春,做中国脊梁”作为校训和办学目标。“脊梁教育”成为二十中的品牌,它是二十中人对教育规律的深刻理解与认识,是对教育使命的一种担当,是办好一所优质学校的强烈愿望。“做中国脊梁”不仅是二十中育人的追求,更是二十中人所坚守的“至诚至善、惟勤惟正”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今天学校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学校要把责任担当作为育人目标。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公布,提出了健康生活、学会学习、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实践创新和责任担当六大素养。责任担当成为核心素养的突出特色。从六大素养的内涵和结构看,健康生活、学会学习主要侧重于人的个体性发展;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则侧重于人的工具性发展;实践创新和责任担当则主要侧重人的社会性发展。从教育目的看,实现人的社会性发展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因此,把责任担当作为核心素养体现了我国教育的重要社会性价值特征。二十中提出的“脊梁教育”办学品牌体现了把责任担当作为主要育人目标的办学理念,体现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校本化育人目标的联系和契合。
把责任担当作为育人目标是人的社会性本质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人具有二元性本质,即自然属性的人和社会属性的人。人的自然属性主要体现在人的个体性和自然属性方面,而人的社会性则体现在人的劳动与合作能力发展上。人的社会性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突出标志,也是人发展的最高追求。人的社会性决定人的一生不是为自己活着,而是通过为社会发展服务实现最高的个体价值。因此,责任担当是人与生俱来的社会性所带来的,也是人一生学习、工作、生活最为重要的人类属性。教育承担着发展人的重要任务,教育不仅要促进人的个体全面发展,更要促进人的社会性全面发展,因此培养具有责任担当意识和能力的人是教育的重要育人目标。
把责任担当作为育人目标是社会主义办学方针所决定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始终注重加强人的社会性发展。党的教育方针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党的教育方针体现了对学生社会性价值的发展,因此学校教育要始终把责任担当作为重要的育人目标。
责任担当要渗透教育全过程。责任担当的教育思想要渗透在学校育人全过程,融入学校课程体系、活动体系和养成教育体系。二十中提出的“脊梁教育”理念始终把责任担当作为学校课程与教学的重要内容。学校课程目标提出“建青春校园、扬五彩青春、做中国脊梁”,在育人目标的解读中,学校提出了“培养综合素质全面,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敢于担当社会和国家责任的人”。在这样的课程和育人目标指引下,学校在开设丰富高效的文化课程基础上,增加了大量的实践课程。通过实践体验参与,逐步培养学生责任担当的精神和能力。这其中有一项活动让我深受触动。我多次走进二十中的校园,那种清洁、宁静和秩序,让我感受到学校严谨治学的教风和静心求学的学风。有一次,陈恒华校长偶然告诉我,这个校园所有的清洁任务都是学生完成的。全校所有班级,每星期都有一个班停课参加劳动,为全校师生清洁校园。劳动教育是这所学校建校以来的重要校本课程,一直坚持至今。因此,为他人服务,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早已成为这所学校师生的生活习惯。责任担当也在这样的教育中融入师生的血脉。从那次以后,每次再进入二十中校园,我都会情不自禁地多看几眼那些正在清扫操场的学生们。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北京二十中,用脊梁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行为,诠释着当代中国品牌学校的责任担当,诠释着为培养国家和民族脊梁的教育实践。今天的中国,需要这样的学校!
編辑 王雪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