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简单的东西应用场景越广阔
2017-10-20吴洪声
吴洪声
在新技术方案下砍掉不必要部分
在DNSPod公司成立之后,DNS Server的处理能力面临着技术瓶颈。最早的时候,DNS Server的处理能力为每秒五六万的QPS(每秒查询率)。当时,我们的服务器每天都在经受大量黑客攻击,这种级别的QPS处理能力是根本无法应付黑客攻击的。
一开始我们采用优化软硬件的方案。当时我们找到其他厂商的服务器用于测试,同时把市面上的网卡、主板、内存都测了个遍。通过软硬件的测试和优化,我们可以处理的QPS每秒长到了十几万,然后达到五六十万的级别。
但每秒几十万的QPS级别依然是不够的,我们找了很多专家去聊可能的解决方案和存在的问题。
我们发现,完全可以把整个DNS Server做成一个网卡驱动的形式,让服务器直接接管网卡。同时,我们根据这个架构自己开发了一套内存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在单核CPU下每秒的处理能力是一千万级别。最终的结果是,新架构的QPS峰值达到了1200多万,这个数字级别基本上把万兆网卡每秒限速的最大物理吞吐能力(1440万QPS)榨干了。
相信即便是外行也能体会到5万和1200万之间的差异是质的飞跃。在这个过程里,我们所做的减法有两块:一块是针对传统技术架构做的;一块是针对DNS协议做的。
在新的服务器架构下,服务器直接接管了网卡。这就是说,数据包到达网卡后直接进入了DNS服务器的处理流程。传统架构下的内核和操作系统都被跳过去了。
DNS协议本身支持的东西很多,但我们在新技术方案下有意识把协议里对提速无关的、不必要部分都去掉了,这是很大的思路改变。
做减法是形,思维方式转变是势
洋葱(二次创业公司)一开始,大家想把所有想要的东西都往里加。这么做的结果是,开发周期特别长。对于初创公司而言,这显然是有问题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将产品开发、技术研发全部喊停,把大家召集在一起,共同深度梳理了一遍产品和整体思路上的问题。我们发现,之前的做法完全是工程师视角,把功能的实现作为了最重要的目标。当你跳出来之后再去看才会发现,能否从用户需求出发来确定真正要实现的核心功能和产品主线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对于产品线所做的减法在形态上是很明显的,其实它的本质是思维方式从工程师思维转化成用户需求思维。大家在思路上达成共识之后,砍掉了很多功能,很多看上去很美但没有必要的部分也都被砍掉了。
经过整体思路的转变,我对公司、产品的生命周期都构建起了比较完善、比较完整的理解。
现在开发产品时,我们的基本思路是这样的:首先,基于想要满足的需求对整个产品未来要做成的样子有一个相对明晰的预期;然后,把要达到那个状态之前需要做的事情分解开,把整体规划分解为一个个时间点;最后,在执行过程中,我们按照既定的时间点在每个阶段完成相应阶段该做的事情。
想清楚了产品的开发周期和策略之后,你的融资节奏、招聘节奏、业务里程碑达成等事情都会跟着明晰起来。
以融资为例:这时候,你就能想明白什么时候要拿天使轮,要怎么和投资人讲你的故事;产品出来之后,你会清楚什么时候可以去找A轮投资人;拿了A轮之后,你要做的就是通过高效执行来验证你整个产品的可行性。
在验证产品可行性阶段,用户量并不是最重要的,如何找到真实的应用场景才是最应该考虑和实践的问题。以洋葱为例,我们目前需要找到一批B端的合作伙伴,让我上线的产品取得应用场景并验证场景的有效性。在这个过程里,不应该过分追求用户数,因为如果场景不对用户是一定会把你卸载的。
对于招人来说也是类似的。你的产品阶段相对清晰了,你对于未来什么岗位需要人、需要什么样的人、让这个人做什么事、这个人的重要性等问题都会做到心中有数。
让用户从极简产品结构中
找到更多应用场景
在产品观上,很重要的一点是,好产品的应用场景未必是你对产品加入新功能而硬性塞进来的。好的产品本身应该是尽量简化的,应用场景的产生应该是B端、C端用户根据他们的实际需求自行发掘出来的。你的产品应该做到的是为他们在应用场景上留出充分的自主发掘空间。
这里的思路是:越简单的东西,它的应用场景就越广阔,它本身就越灵活,就越难以通过应用场景被定义。
在现阶段,洋葱会找一批网站合作,用户通过洋葱APP无需用户名和密码就可以在这些网站上通过扫描二维码实现注册和登录。在这个领域里,我们希望最终做到让账号和密码不再是网站标配,从而让黑客失去攻击目标。
除此之外,未来可供探索的应用场景可以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比如公司的门禁系统扫码、公司审批流程确认、P2P转账确认等。物理特质、生物特征、周边环境等因素都可以被纳入身份验证的数据维度。人的想象力是无限的,因此身份验证的应用场景也是有巨大想象空间的。
在雷军和创新工场之间取舍:
要认清自己的目标和所处阶段
我最早见的是雷军,他对用户数据安全问题有过切身之痛,所以见面时我都不太需要向他过多解释我们的东西。谈了几分钟后他就说一定要投资我们。
见创新工场的汪华时,因为他本身就对技术和海外动态比较理解,所以我们也没有过多的解释。
我们团队当时看到小米能给的资源,大多数人还是希望拿雷军的投资,因为那个资源实在太诱惑了。
我负责给两个合伙人浇冷水。我会告诉他们,我们到底处于什么阶段,需要拿什么东西。
取舍阶段:这个过程基本是我向其他两位合伙人做分析,之后做出的决定,决策速度还是很快的。我向他们分析我们当前要做的是什么?投资人能给的是什么?拿了钱以后意味着什么?
雷军给的条件是非常诱惑的,包括我们的产品可以直接内置于小米设备里。对于任何人而言,这种巨量的资源都非常有吸引力。
为什么我在深思熟虑后决定暂时不采纳雷军的offer呢?因为一旦你拿了这么大的资源,你的壓力就会陡然变大,你的一切决策都会盯着这个东西。小米的装机量这么大,你是不是就不得不时刻考虑小米用户的使用习惯?
这样一来,我的产品就必须做出改变和妥协。洋葱的产品开发步伐必然会变形,产品会从一款通用型的工具变成对小米用户妥协的产物。一旦选择了那条路,整个方向就会偏离我原本想要的,产品会变成小米的一个工具而不是一个很市场化的产品。
再说创新工场。作为风投,他们不会太干涉我的业务和想法。对于初创团队而言,它需要的是更大、更灵活的空间。创业公司在开展业务的过程中很可能需要不断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去尝试,在此过程中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方法和业务形态。一旦拿到战略资源,你的这种灵活性就没有了,你的发展独立性也会受到显著的制约。
比如,洋葱目前做的事情是自主拓展B端客户,未来需要大量在C端铺开的阶段,小米的资源就会非常宝贵。到那时,如果有机会,雷军再进来可能就是一个非常完美的事情了。
以上这些也是产业战略投资和风险投资之间的差异。创业公司该拿谁的钱,在前期不能拿的钱到了后期也许就可以拿。在商言商,这都是很正常的。这一决策过程其实也是在做减法,你的发展阶段不适合拿那么多的资源,你就必须有勇气把近在眼前的资源砍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