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悠悠爱国情:领略非遗文化中的魅力中国

2017-10-20古希

学生天地·初中 2017年7期
关键词:技艺传统文化

古希

都说中国人的爱国情,发端于“尊亲敬祖”的古老传统,更发端于对祖国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的自豪感。中国是世界上目前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大家是否对这些国粹了熟于心呢?那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领略非遗文化中的魅力中国。

昆 曲(2001年入选)

昆曲发源于江苏昆山,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众多地方剧种都受到过昆曲艺术的哺育和滋养。昆曲保留了我国戏曲传统特点,剧目又极为丰富,被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

古琴艺术(2003年入选)

古琴是最古老的弹弦乐器,也是最纯粹的华夏本土乐器,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色彩。有着3000年悠久历史的古琴音乐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宋代陈旸在《乐书》中提到“琴者,乐之统也”,一语道出了琴在我国古代音乐中的地位,它以其历史久远、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2005年入选)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流传于新疆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各种木卡姆的总称,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以十二木卡姆为代表。

蒙古长调(2005年入选)

蒙古长调民歌在蒙古族形成时期就已经存在。它与草原、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是蒙古族生产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标志性展示。我国的内蒙古自治区是蒙古族长调民歌最主要的文化分布区。

端午节(2009年入选)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迄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其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了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龙舟竞渡、除五毒等。端午节是蕴涵独特民族精神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对中国民俗生活有重大影响。

中国篆刻(2009年入选)

中国篆刻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既强调中国书法的笔法、结构,也突出镌刻中自由、酣畅的艺术表达,于方寸间施展技艺、抒发情感,深受中国文人及普通民众的喜爱。篆刻艺术作品既可以独立欣赏,又能在书画作品等领域广泛应用。

中国雕版印刷技艺(2009年入选)

中国的雕版印刷技艺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比活字印刷技艺早400多年。它开创了人类复印技术的先河,承载着难以计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在世界文化传播史上起着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

中国书法(2009年入选)

中国书法是以特有的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融入人们对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从而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人格精神与性情志趣的一种艺术实践。中国书法伴随着汉字的产生与演变而发展,历经3000多年的发展历程,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中国剪纸(2009年入选)

中国剪纸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它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识、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

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2009年入选)

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以师徒之间“言传身教”的方式世代相传。由这种技艺所构建的建筑及空间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和宇宙的认识,凝结了古代科技智慧,展现了中国工匠的精湛技艺。这种营造技艺体系延承了7000多年,遍及中国,并传播到日本、韩国等东亚各国,是东方古代建筑技术的代表。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2009年入选)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存续着中国皇家织造的传统,是中国织锦技艺最高水平的代表,更是人类非凡创造力的见证。如今,因灿若云霞而得名的南京云锦,依然作为中国传统织造技艺的经典,用于高端织物的织造,深受民众喜爱。

花 儿(2009年入选)

花儿产生于明代初年,是流传在我国西北部甘、青、宁三省(区)的汉、回、藏、东乡、保安、撒拉、土、裕固、蒙等民族共创共享的民歌。因歌词中把女性比喻为花朵而得名。它用汉语演唱,音乐上受羌、藏、汉、土以及穆斯林各民族传统音乐的影响。人们除了平常在田间劳动、山野放牧和旅途中即兴漫唱之外,每年还要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自发举行规模盛大的民歌竞唱活动——花儿会。花儿会具有民族文化交流与情感交融的特殊价值。

侗族大歌(2009年入选)

侗族大歌是无伴奏、无指挥的侗族民间多声部民歌的总称,包括声音歌、叙事歌、童声歌、踩堂歌、拦路歌等。众低独高是它传统的声部组合原则,优美和谐是它鲜明的艺术品格,歌师教歌、歌班唱歌是它全民性的传承方式。它所承载和传递的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人伦礼俗、智慧精髓等至關重要的文化信息。

格萨尔(2009年入选)

《格萨尔》是一部关于藏族古代英雄格萨尔王的神圣业绩的叙事史诗。史诗讲述了格萨尔王为救护生灵而投身下界,率领岭国人民降伏妖魔、抑强扶弱、安置三界,最后返回天国的故事。凭借杰出艺人的说唱,史诗流传千年。史诗全面反映了藏族以及其他相关族群关于自然万物的经验和知识,成为藏族等族群普通民众共享的精神财富。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2009年入选)

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至今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在原料选择、釉料配制、造型制作、窑温控制方面,龙泉青瓷具有独特的技艺。陈设瓷、装饰瓷、茶具、餐具等是烧制技术与艺术表现的完美结合。龙泉窑烧制的粉青和梅子青厚釉瓷淡雅、含蓄、敦厚、宁静,是中国古典审美情趣的表现。

玛纳斯(2009年入选)

柯尔克孜史诗《玛纳斯》传唱千年,是中国三大史诗之一。演唱异文繁多,篇幅宏大,其中最有名的是玛纳斯及其后世共8代英雄的谱系式传奇叙事诗,长达23.6万余行,反映了柯尔克孜人丰富的传统生活,是柯尔克孜人的杰出创造和口承“百科全书”。endprint

妈祖信俗(2009年入选)

妈祖是中国影响最大的航海保护神。公元987年,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的妈祖因救海难而献身,被该岛百姓立庙祭祀,尊为海神。随着航海业发展和妈祖影响扩大,妈祖信俗成为以崇奉和颂扬妈祖的立德、行善、大爱精神为核心,以习俗和庙会等为表现形式的民俗文化活动。

呼 麦(2009年入选)

呼麦是蒙古族创造的一种神奇的歌唱艺术:一个歌手用自己的发声器官在同一时间里唱出两个声部。呼麦作为一种特殊的民间歌唱形式,是蒙古族人杰出的创造。它传达了蒙古族人民对自然宇宙和世界万物深层的哲学思考和体悟,表现了蒙古民族追求和谐生存发展的理念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南 音(2009年入选)

南音是集唱、奏于一体的表演艺术,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南音用泉州方言演唱,主要以琵琶、洞箫、二弦、三弦、拍板等乐器演奏,以“乂工六思一”五个汉字符号记写乐曲。现存的3000余首古曲谱,保留了晋至清历代不同类别的曲目。其音乐风格典雅细腻,演唱形式、乐器形制、宫调旋律、曲目曲谱及记谱方式都很独特,为研究我国古代音乐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热贡艺术(2009年入选)

热贡艺术主要指唐卡、壁画、堆绣、雕塑等佛教造型艺术,是藏传佛教的重要艺术流派。发端于13世纪的热贡艺术其内容以佛教故事、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等为主。它承载着热贡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是相关社区广大民众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安鼓乐(2009年入选)

西安鼓乐是流传在西安及周边地区的鼓吹乐。至今使用着唐、宋时期俗字谱的记写方式。乐曲结构庞大、风格典雅,是中国传统器乐文化的典型代表,对研究中国古代音乐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

粤 剧(2009年入选)

粤剧是用粤语演唱的戏剧样式,有300余年的历史。粤剧吸纳了多元的音乐、戏剧元素,将梆子、二簧声腔与粤方言音韵予以最完美的结合,成为中国南北戏曲艺术的集大成者,迥异于中国其他戏曲剧种。作为粤方言区中最具影响力和海外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戏曲剧种,粤剧以多样而独特的表演形式,渗透在岭南的传统和现代生活中,成为族群认同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藏 戏(2009年入选)

藏戏是带着面具、以歌舞演故事的形式的戏剧,形成于14世纪,流传于青藏高原。常演剧目为八大传统藏戏,内容大都是佛经中劝善惩恶的神話传说。藏戏承载着藏族文化的血脉,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是他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2009年入选)

蚕桑丝织是中国的伟大发明,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这一遗产包括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整个过程的生产技艺,同时包括其间所用到的各种巧妙精致的工具和织机以及由此生产出来的绚丽多彩的绫绢、纱罗、织锦和缂丝等丝绸产品,也包括这一过程中衍生出来的相关民俗活动。5000多年来,它对中国历史做出了重大贡献,并通过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宣纸传统制作技艺(2009年入选)

宣纸是传统手工纸的杰出代表,具有质地绵韧、不蛀不腐等特点。自唐代以来,一直是书法、绘画及典籍印刷的最佳载体,至今仍不能为机制纸所替代。宣纸传统制作技艺有108道工序,这一技艺经口传心授世代相传,不断改进,与多种文化元素相结合,对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促进民族认同和维护文化多样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朝鲜族农乐舞(2009年入选)

中国朝鲜族农乐舞是集演奏、演唱、舞蹈于一体,反映传统农耕生产生活中祭祀祈福、欢庆丰收的民间表演艺术。舞者伴随唢呐、洞箫、锣鼓的节拍欢歌起舞,表达了追求吉祥幸福的美好愿望。农乐舞已融入中国朝鲜族的血脉,成为社会文化生活中的艺术瑰宝。

京 剧(2009年入选)

京剧是一门以程式化、象征性的虚拟表演为特色,注重手、眼、身、法、步的综合运用,融唱、念、做、打于一体的戏剧表演艺术。它表达了传统中国社会的戏剧美学理想,保留了我国文化遗产要素,广泛植根于我国传统叙事结构,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

中医针灸(2010年入选)

针灸发源于我国,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代表。中医针灸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创造力的体现,其历代延续的完整知识体系和稳定的实践效果获得了世界范围的认可,并成为其持有人的重要文化认同符号。

中国皮影戏(2011年入选)

中国皮影戏是一种以皮制或纸制的彩色影偶形象伴随音乐和唱腔表演故事的戏剧形式。皮影艺人在幕后用木杆操控影偶,通过光线照射在半透明的幕布上创造出动态的形象。皮影艺人有许多绝技,诸如即兴演唱、假声扮演,一个人同时操纵数个影偶,甚至能够演奏多种不同的乐器,相关皮影技艺经由家庭、戏班或师徒传承。

珠 算(2013年入选)

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伴随中国人经历了1800多年的漫长岁月。它以简便的计算工具和独特的数理内涵,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

二十四节气(2016年入选)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历法的独特创造,几千年来对推动中国农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节气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殷商时代,到西汉时二十四节气便已完备了。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也已流传到了世界各地。

(本栏目编辑 赵 婷)endprint

猜你喜欢

技艺传统文化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老传统当传承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技艺并举 厚积薄发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