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还记得尚没有手机陪伴的日子?
2017-10-20约瑟夫·克雷特勒
约瑟夫·克雷特勒
一部iPhone手机让每个人都拥有创作艺术的可能,但并非每个人都是艺术家。好的艺术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了想象、观念和技术。
你是否还记得手边尚没有手机陪伴的日子?答案如果是肯定的,那你应该也会记得照片仍需要底片和冲印的时光。
1981年,索尼第一台数码相机的问世给这一切都带来了革新式的变化。当然,最初代的数码相机十分笨重,分辨率有限,速度也极缓慢。随着苹果迎来iPhone发布十周年的纪念,现在每个人都能用智能手机随时捕捉到高像素的画面。无论好坏与否,这种简单的途径使得拍摄亲朋好友或食物的照片,无数自拍照迅速占领了互联网,冲进我们的视线。
我们的生活正在被图像有意无意地影响。人人都是摄影师的状态再次引发了“摄影是否仍是一种艺术形式”的疑问。捕捉图像、冲印照片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改变也发生了剧烈变化。一张数码照片和一张耗时耗力、经过漫长工序的手工相片,我们是否采取同样的审视角度?
攝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一直以来都是最含蓄且最容易被忽视的表现形式之一。但实际上纯熟运用这一媒介的摄影大师们在创造和捕捉画面时,会将光线、象征含义、线条结构和一些小巧思都考虑在内。1920年代,安德烈柯特兹(AndreKertesz)对肖像摄影进行了新的实验,拍摄了模特在镜中反射的曲线。这样一种对女性躯体进行令人不适的扭曲,实则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些时至今日依旧值得探讨的女性身份和形态的问题。当代摄影师Rineke Dijkstra在探索类似的女性气质与肖像创作主题的同时,其手法也逐渐从胶片摄影转向了数码摄影。她通过闪光灯的控制和自然光的运用,将拍摄主体置于突兀的聚光灯环境下。Dijkstra在转换到数码摄影后并没有影响作品的质量,在她看来这完全只是让摄影变得更加方便而已。
如今的艺术圈,知名画家们也已不只是在画画,著名的雕塑家们也并不只是专攻雕塑,而一些现代摄影师也选择了最能够传递其理念的技术来进行创作。如果将重点都放在了过程而非最终结果上,也就意味着忽视了艺术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观念。一部iPhone手机让每个人都拥有创作艺术的可能,但并非每个人都是艺术家。好的艺术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了想象、观念和技术。当孩子们走在博物馆里,想着“我也能做(这样的艺术)”时,这种观念实际上已经被弱化了。我希望的是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在观念上都有所进展。艺术触发了我们的情感和思想,而工具仅仅只是表达的载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