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敦刻尔克》:极简主义的战争反思

2017-10-20云飞扬

综艺报 2017年17期
关键词:英法联军战争片敦刻尔克

云飞扬

《敦刻尔克》是又一部以二战为背景的(反)战争片,其立意不仅向库布里克导演的《全金属外壳》与斯皮爾伯格导演的《拯救大兵瑞恩》致敬,也从20世纪上半叶的《日出》《贪婪》《大幻影》《党同伐异》等电影中汲取灵感。

《敦刻尔克》通过描写战争与人的关系来反思战争,至于这部“寒冷”的电影,其影史地位最终如何,还需要时间去验证。《敦刻尔克》在欧美获得极高肯定,显然其中有着相当比例的情怀分。毕竟敦刻尔克大撤退在二战结构中具有极其特殊的意义——英法联军主力被德军压制处于相当困窘的境地,港口小城成为联军逃出生天的希望所在。出生于英国伦敦的克里斯托弗·诺兰编剧并导演了这部电影,选取了三段战争中不可或缺的“普通人”的命运轨迹线。

《敦刻尔克》没有描述这一历史大事件的前因后果,观众需要自己做好基础知识的准备,诺兰只负责将他们直接带入海滩、海峡和海空。一个大头兵,在慌张地寻找厕所,以及寻找离开死地的可能——事实上,拘束在海滩上的30多万英法联军也是这么想的;一个空军机组,从海的那边飞到大陆,寻找战机;一个普通的英国家庭,父子不约而同选择横渡英吉利海峡,在完成未知的旅程后搭救落难军人。在交叉剪辑和神奇配乐的帮助下,诺兰将三个倒计时的故事发生的物理时间和银幕时间做了不同比例的压缩,节奏感的实验蒙太奇效果相当出色。

做“减法”的诺兰与做“加法”的汉斯·季默再次默契配合,将恐怖气氛和悬疑结局贡献给观众。敦刻尔克是有据可查的历史事件,但《敦刻尔克》却是观众难以猜度的电影叙述。不过,诺兰还是照顾到一部分观众的情绪,让主人公们的视界得以相互确认,而并非茫然不知彼此地一路到底。港口的一周、海上的一天和空中的一小时,目的地不同的三条时间线最终有所交叉。

海滩上的英法士兵贪生怕死,本能就是活着。即使如此,他们的基本素质还在,仍尽力保持着良好纪律。然而每个人终归只能在残酷的战争中等待命运的裁决。进入航程前后的空军驾驶员和民间救援者,背水一战时依然心情平静。绝望和希望都不是那么明确,历史也是如此。

影片对英雄主义的塑造,在事实和精神两个层面都是尽可能规避到阙如的程度。无数的政治家和学者,都难以精准分析出德军为什么选择了战略停滞,让英法联军有机可乘、战略撤退。《敦刻尔克》给出为数不少的主观镜头,恰到好处的眩晕感迫使观众放弃普通战争片的旁观愉悦感。逆光中的飞机、凄冷的海滩、漂泊的船舶,感同身受的压抑能迅速抓住观众自以为是全知全晓的心。《敦刻尔克》本身又有着冷冷的反讽,最终是回到大不列颠岛的懦夫成了英雄,而英雄却成了德军的战俘。

在七成以IMAX摄影机拍摄的实景镜头中,作为21世纪的观众,对于遥远的二战,很难不发出反战的喟叹。从《敦刻尔克》的冷静到《战狼2》的热血,各自都有着逻辑自洽。以美英为首的北约组织需要再次回顾并重估历史,而和平崛起的中国则要向前看。endprint

猜你喜欢

英法联军战争片敦刻尔克
英法联军侵华之役“通州八里桥之战”探析
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大章鱼”
英法联军为何没烧紫禁城
骇图
敦刻尔克
战争的女性书写
浅析技术革新对战争题材电影叙事策略的影响
美式英雄主义的颂歌——简析《美国狙击手》
“乌龟壳”遭受“灭顶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