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怀感恩之心,为更多肝病患者带来希望
——访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主任贾继东教授

2017-10-20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7年23期
关键词:肝病

韩卫坤/摄

对于眉宇间有纹路的人,总会有人评价:“这人一定是个爱思考的人。”当然,这只是个开玩笑的说法,但这种说法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临床医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肝病中心主任贾继东教授身上却得到了印证。走进贾继东的办公室里,触目可及的就是书。除了大书柜里满满地装着医学书籍外,他的办公桌左右两边也整齐地码放着诸如《哈里森内科学原理》、《希氏内科学》、《夏洛克肝胆系统疾病》、《席弗肝脏病学》、《柏茨诊断学》等中英文医学书籍,而贾继东则被书籍夹在中间那个小小的“地盘”里。儒雅、谦逊、乐观、自信是贾继东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在这些形容词的背后,这位荣获过“全国自强模范称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首都十大健康卫士”、“北京学者”等多项称号的肝病专家又有哪些深藏内心的故事?提起艰辛往事,为何他仍能坦然面对,甚至直道“感恩”?在肝病领域,他有怎样的成绩?跟随记者的步伐,一起走近本期主人公——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主任贾继东教授。

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的不公

1962年1月,贾继东出生在山东省单县的一个小镇上。但令全家人痛心的是,两岁时,贾继东不幸患上脊髓灰质炎。由于时处缺医少药的年代,贾继东落下了右下肢功能障碍。贾继东的父亲是参加过抗战的八路军老战士,在单县供销社的一个基层部门当会计和营业员。母亲是个裁缝,虽然没有文化,但凡事追求完美的性格使她做出来的国防服和中山装剪裁出色、做工精致,令人称赞,慕名前来找她做衣服的人络绎不绝。贾继东说,父亲耿直、待人宽厚的性格,母亲严谨认真的做事态度对自己影响很大,这是一份值得一生庆幸的财富。

贾继东从小就特别聪明、认真,学习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1977年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虽然当时贾继东刚读高一,但按照当时的高考政策,在校生也被允许参加高考,抱着好奇和试试看的心情,贾继东也参加了高考。令所有人意外的是,他的高考分数竟然过了录取线。这本来是件令全家人高兴的事,但却让贾继东心凉了一截——由于右下肢功能障碍未被录取。随后,另一件事也让年仅15岁的贾继东再次品尝到歧视和偏见带来的痛苦。在当时,父亲单位专门为照顾职工子女进行了一次内部招工,他又由于同样的原因丧失了机会。接连遭受两次打击,贾继东内心感到十分沮丧。看到儿子失落的样子,父母虽然心疼,但却没有抱怨社会的不公,反而用最朴素的道理安慰他:“文化可以改变你的一切,既然不让咱入职,就要好好学习。今年高考不录取,明年再努力。”父母无私的关怀和鼓励让贾继东倍感温暖,他重新打起精神,再次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转眼间,又到了第二年的高考。这一次,贾继东取得了超出本科线40分的好成绩。因为担心上一年的情况重演,贾继东的目光只停留在那些不太受限制的专业上,经反复考虑,他最终选择了医学专业,最终向他抛出橄榄枝的是一家专科院校——济宁医学专科学校(现为济宁医学院)。即便如此,贾继东仍对母校心怀感恩,直至今日,他还诚挚地说:“我是幸运的,毕竟还能上大学,虽然只是专科,已经很好了。”

英语水平的提高是飞向成功的翅膀

“努力学习英语,是我人生中的又一个重要决定。没有这个基础,之后的一切都无从谈起。可以说,这个决定对我后来的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贾继东说,上大学之前,他从未学过一天英语,连ABC都念不准。但在1987年报考兰州医学院研究生之前,他已经可以比较顺畅地翻阅英文专业文献了。谈起自己如今的成绩,贾继东认为,这在很大程度应归功于自己较高的英语能力。他说:“因为有这个最便捷的工具,我就可以自由地去学习最先进的国际上的医疗理念和技术。”

贾继东回忆,在大学的第一年,英语课每周只有2至4节。“仅凭这几节课的时间是肯定不可能学好英语的。”当一心想学好英语的贾继东正琢磨办法时,有一次,外语教研室主任刘克智老师在一次大会上向全校师生们传达了全国外语教学工作会议精神,提到英语在对外交流、外贸等各个领域的重要性及当时外语人才匮乏的情况,许多人都是一听而过或者根本没有注意听,贾继东却牢牢地记在心上。

贾继东说,宿舍有个来自济南的同学以前学过英语,而且发音很好,于是他每天都跟着这位同学一块儿学习英语,练习口语、发音。在同学的带动下,贾继东还开始收听“北京市业余英语广播讲座”,这套教材是当时唯一能接触到的有声英语教材,可以边听广播边跟读。毕业实习时,贾继东所在的济宁地区人民医院(现为济宁市人民医院)实力很强,医院里有很多从省里来的英语、日语很好的老专家,这无疑对贾继东英语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到毕业时,贾继东的英语水平在同学中已属于“拔尖”的了。

大学毕业后,贾继东被分配回家乡的医院——单县中心医院。说起正式工作后的第一家医院,贾继东仍无限感慨,他说:“这家医院的历史传承和治学风气很好,一些从大城市正规医学院毕业的老大夫,他们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给予了我最专业的启蒙教育。”而对单县中心医院图书馆的种种回忆,贾继东更是历历在目。“图书馆虽然规模不大,但外文影印版教科书、专业杂志还不少。”贾继东说,那段时间,他经常泡在图书馆里。看到贾继东如此勤奋好学,图书馆的馆长也总是想方设法给他多订一些外文杂志。此外,贾继东自己也大量邮购专业和英语书籍。至今,他对上海、西安几个邮购“内部交流”版的原版医学书籍的书店地址仍耳熟能详。

1987年,贾继东考上了兰州医学院的硕士。贾继东读研的时代正值出国热,当时许多人都视出国为最大的成功,但贾继东和别人的想法不太一样——在兰州医学院的最后一年,贾继东决定继续攻读博士。他同时报考了北京医科大学和首都医学院,但令贾继东没想到的是,两个学校同时给他发来调档通知书。贾继东笑着说,当时在选择导师的问题上自己费了好多脑细胞。“论名气,北京医科大学的名气更大,但在两个导师间,首都医学院的王宝恩教授相对更年轻一些,接受前沿的医学成果会更积极一些。”经过慎重考虑,贾继东毅然决定选择跟随王宝恩教授。1990年,贾继东进入首都医学院,攻读消化内科博士研究生学位。

在王宝恩教授身边的三年,贾继东获得了更多与国外人士交流的机会,英文水平再次得到飞跃。他多次在王宝恩教授主持的国际肝病会议上做同声翻译,并很快成为业内人士认可的高水平英文翻译。其间,他还攻读了国际上最著名的三大肝脏病学专著,并经常浏览国际上水平最高的自然科学、内科学、胃肠和肝脏病学杂志,紧跟本专业发展前沿。在王宝恩教授的带领和指导下,贾继东参与的关于肝纤维化的可逆性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北京市和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论文数十篇。王宝恩教授曾经这样评价贾继东:“他的专业水平进步快,得益于勤奋和英文好,很快就得到了肝病界同仁的认可。”而谈到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时,贾继东几乎不用思考,他说,除了父母,学术上影响他最大的是王宝恩教授。

▲贾继东教授在某学术会议上进行生动演讲

成为国内公认的肝病领域顶尖人物

1993年,博士毕业后,贾继东留在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工作4年后,年仅35岁的贾继东已经成为副主任医师,这时他又有了新的目标——到国外学习最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成果。1997年,他飞赴德国,并在纤维化病研究领域相当出色的柏林自由大学医学院从事了2年的博士后研究工作。

在德国学习期间,酒精或药物性肝病、遗传代谢性肝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等这些在西方国家研究透彻、在我国却长期未受到重视的非传染性肝病引起贾继东研究的兴趣。通过深入学习国外诊断标准和治疗指南,贾继东认识到过去没有明确诊断的病例多属于这类非病毒性肝病。贾继东说:“非病毒性肝病在我国的发病率远远高于医学界的估计,而过去我们大多只关注乙肝、丙肝等人们耳熟能详的肝病。”于是,他开始把大量精力投入到对其他疑难肝病的研究上。1999年2月,结束了德国的学习后,贾继东重新回到了北京友谊医院。由于拥有国际先进知识和更广阔的眼界,贾继东诊断出越来越多的少见和疑难肝病病例,发表了多篇相关论文,还经常应邀出去讲课,而非传染性肝病研究已经成为贾继东的专业特色之一,也得到国内学术界的认可。

此外,贾继东还是参与编写乙型和丙型肝炎指南的主要专家之一。他先后负责起草了原卫生部《丙型肝炎诊断标准》、作为主要执笔人参加了我国《丙型肝炎防治指南》和《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两个重要临床指导文件的制定工作,并组织和参与了这些指南在全国的宣传和推广工作。在担任了4年的肝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后, 2006年,贾继东水到渠成地当选了主任委员,他也是当时中华医学会专科分会中最年轻的主委。2009年,由于在国际肝病领域的成就,他担任了亚太地区肝病学会(APASL)主席,成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大陆肝病学家。2015至2016年成为国际肝病学会(IASL)的首个大陆专家。

作为我国肝病领域新一代学术带头人,贾继东为促进病毒性肝炎临床科研和诊疗规范化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先后担任部“十一五” 、“十二五”、“十三五”传染病重大专项总体组专家或责任专家,并参与了我国病毒性肝炎防控行动计划的制定。作为首都十大危险疾病——病毒性肝炎领域首席专家,他还协助科委制定了北京市病毒性肝炎中长期科技计划,负责组织实施了乙型肝炎防治的两个重大项目。

2017年5月,贾继东教授和尤红教授又提出了评估肝纤维化/肝硬化逆转的病理新分类(P-I-R分类),并据此提出了肝纤维化评价的新标准,加深了对肝纤维化病理改变的认知。该研究获得国家科技部“十二五”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资助。来自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的著名肝脏病理专家David E.Kleiner教 授 在《Hepatology》杂志同期刊登了针对本研究的述评文章,指出P-I-R评分能为肝纤维化的病理评估提供更多的组织学信息,是对传统的肝纤维化分期分级系统的有益补充。

用医德医术赢得“大医”称号

大多数疑难肝病患者都是慕名找到贾继东,他们往往把贾继东当作生命的最后一线希望。在很多病人看来,得了肝病,尤其是肝病领域里的疑难杂症,让贾继东看过才能放心,并称他为“神医”。而在贾继东看来,医疗界根本就没有所谓的“神医”,只有建立在精诚的基础上的“合格医生”。他说:“医生是训练出来的,只片面强调经验,缺乏系统性、规范性训练,没有形成良好的临床思维方式,就会从一开始走岔了路。”

贾继东经常延长门诊看病时间,尽量满足一些外地患者的看病需求,有时到了中午,挂号室都下班了,他还在给没挂上号的患者看病。“在成长的道路上,我遇到了比别人更多的困难,但同时我也得到了比别人更多的关爱和帮助。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而我现在能帮助的就是这些肝病患者。每次看门诊都是限号的,因为没有限号可能不能保证质量,但是经常有些挂不上号、很远的患者在等待接诊,我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给他们加号,这也是我唯一能做到的。”贾继东说。

曾有一个20多岁的女患者,症状表现为多年的黄疸,反复用了好几年的肝胆药没有起色,辗转多家医院后仍无法查出病因。最后来到北京友谊医院找到贾继东。贾继东仔细看完病历,发现其以前的诊断为黄疸型肝炎,但治疗效果却并不明显。他很快发现这名患者的黄疸并不一定是由肝病引起,也可能是血液科的疾病。于是要求病人进行血液方面的检查,结果证实该病人得的是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其实这是医生没有按黄疸的基本诊断思路来做检查,没有良好的临床思维训练导致的误诊。”提起这件事,贾继东语气突然严肃起来。

患者及肝病界同位对贾继东的尊敬和认可源于他对每一位患者的细心和耐心的诊断和治疗,来自于他一点一滴在病人和同行中建立起来的口碑。曾有一个12岁的男孩,体检时查出转氨酶升高,肝损害的原因不明。经过贾继东的诊断,查明是一种遗传代谢性疾病,如果没有及时治疗,会对神经系统逐渐造成严重的损害,对其智商、运动协调能力的发展不利。贾继东找出了病因,给病人做了驱铜治疗并调好了药,只要坚持吃药,病情就不会发展。几年后,这个孩子考上了大学,他的爷爷和爸爸专程带着他来看望和感谢贾继东,连续多年,逢年过节还会寄个干果包裹。

此外,还有一位河北的患者,为了挂上贾继东的号很早就打车来北京。听说这件事之后,贾继东对该患者说:“以后你不用打车过来,距离那么远,打车太贵了,你只要上午来,我肯定把这个号给你加上。”为了感谢贾继东对自己的照顾,在一次过来就诊时,这位患者从家里摘了两把香椿亲自送到贾继东的手上,动情地说:“贾大夫,我没有什么可以感谢您,这是我从家里给您带来的,我觉得这是城里吃不到的新鲜东西,请您一定要收下。”谈及此事,贾继东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他说:“真正为病人着想,病人也会给你反馈,这使我很感动。但由于经济原因,这个病人看了几年后不再来了。这也使我体会到,个人能力只能是杯水车薪——我可以尽自己的一切去帮助一个人,帮助几个人,但要帮助所有乙肝患者走出困境,要靠我们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政策的改善,特别是医保政策的完善和改善。如今,国家医保目录已经将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进去了,但可能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不同程度的覆盖。与个人能力相比,国家政策的出台能惠及更多人。”

患者始终是第一位

在担任北京市政协常委期间,贾继东也十分重视发挥委员参政议政的作用,曾多次针对民生问题提出意见建议。比如,在乙肝患者歧视方面,贾继东曾和其他权威专家一起多次在不同场合从科学的角度进行论证,为消除对乙肝患者的歧视做出自己的努力。在一些有影响的公共卫生事件当中,作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原卫生部)特聘的专家组成员,贾继东曾多次不辞劳苦,认真工作在事件发生的第一线。

作为一名临床医生,贾继东努力学习和掌握国内外最新专业理论和知识,紧密跟踪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在临床工作中,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强调换位思考,始终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作为一名教师,他同时承担了首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及国际医学院的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包括《检体诊断学》、《内科学》、《医学专业英语》、《临床免疫学》、《医德概论》等。在教学中,他认真备课,并参阅大量国内外最新书刊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积极推动双语和英文授课,探索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收到较好的效果。

贾继东始终把医德医风和科学道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注重教书育人,激发和引导学生对临床工作和学术研究的兴趣,坚持每周一次病房查房,并经常组织英文的专业知识学习和英文病例讨论。作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导师,他已培养了几十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现今,他们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传承着贾继东的学识、技能和精神,并努力将之发扬光大,争取作出新的成绩。

猜你喜欢

肝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
聂广:肝病的中医药治疗选择
胆汁酸代谢在慢性肝病中的研究进展
每日一口,肝病在手——良药为何变成“毒药”?
你还在把“肝病” 当“胃病”在治吗?
GP73在HBV相关性肝病中的水平及意义
一种基于LBP 特征提取和稀疏表示的肝病识别算法
药物性肝病研究进展
酒精性肝病的治疗进展
肝病很复杂,久患肝病未必成良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