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节水灌溉现状与发展对策分析
2017-10-19姜洁
姜洁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以及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并伴随着从去年开始国家对水利特别是农业水利在政策上的重视和扶持,节水灌溉将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最终快速、大幅度地扩大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面积与范围,使我国的节水灌溉事业获得可持续发展,取得更好的节水效果、更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关键词】节水灌溉;对策
1、我国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现状
目前,信息化技术在我国的高速发展为节水灌溉技术开拓了新的领域。未来,我国的节水灌溉技术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下,可以更为科学有效的实现农田节水灌溉与农作物增产目的。例如,通过湿度传感器可以及时的将农作物土壤的湿润程度反映给工作人员,根据土壤的湿润程度数据帮助工作人员确定是否需要进行灌溉作业,这样也能有效的起到节水灌溉、提升作物产量的作用。
2、农业节水主要途径
农业节水是一项系统工程,农田供水从水源到形成作物产量要经过多个环节!每一环节都会有水的损失,提高水的利用率的关键在于尽可能地减少每一环节中的水的无效损耗。
灌溉时首先要从水源取水,并通过输配水等工程设施把水送到所需灌溉的作物地块,接着通过田间灌溉技术将水源来水转化为土壤水,最后作物根系吸收土壤水并转化为生物水。其中前兩个环节涉及如何将作物所需水量从水源送到田间并转化为土壤水,与作物的生理过程不直接相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由人为控制,因此存在着很大的节水潜力,也是节水灌溉的主要发展方面。
3、节水灌溉特点及措施
3.1 节水灌溉特点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措施可增加作物产量并减少水量流失,有利于国家粮食安全和改善水环境,具有很强的公益性。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采取这些节水技术和措施需要大量投入。因此,国家在推广田间节水技术和措施时也要充分考虑用水户的经济效益,给予大力支持和补助。但同时也应当指出,大部分田间损失水量是可以在流域内被循环利用的,采取田间节水技术或措施,提高农田灌溉水的利用率,并不能在流域内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节水,灌溉系统上游水利用效率提高后,可能对下游灌溉和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对上下游进行协调,把握好水的利用尺度问题,对节水灌溉效果进行全面评价。
3.2 节水灌溉主要措施
目前节水灌溉的主要方法是减少一次性水损和对一次性损失掉的水的循环利用,因为前者可以显著减少所需的人工引水量,而水分循环利用则成本很低低廉,是提高灌区灌溉用水利用率的最佳选择。因此首先要在输水环节对输水渠道进行衬砌硬化或应用管道输水,同时完善控制建筑物和量水设施,应用现代技术对灌溉系统进行调度以减少输水损失、田间损失实现节水灌溉,并便于系统运行管理与维护。在田间则采取畦田灌溉、沟灌、喷灌、滴灌和雨水收集利用等节水灌溉技术措施,例如现有的田间节水工程根据灌溉对象的特点,对于经济作物常应用喷、滴灌,对于大田作物则通过平整土地,合理调整沟畦规格,在田间应用低压管道配水。通过采取田间节水技术和措施可以节约用量水、减少水费支出、提高灌溉均匀度,增加产量、减少用工、降低劳动强度,同时结合调亏灌溉技术、控制性分根交替灌溉等灌溉农艺技术,可大大改善灌溉效果。在灌区整体范围内则注重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通过地表水或地下水的循环利用来提高灌区灌溉水利用率。
4、目前我国节水灌溉的发展困境
节水灌溉有着诸多的优点和优势,并且我国在一定的范围内也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了大量节水灌溉良田,节水灌溉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相比我国巨大的耕作面积基数和紧缺的水资源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以国际较为先进的标准来看,我们受到良好节水灌溉的农田比例、节水灌溉技术的先进水平、灌溉水资源利用率等还有很大差距,大量土地还处于靠天吃饭或大量浪费灌溉水资源的情况。造成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受到制约、进展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有:(1)对农业节水灌溉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多年来,各地都在大力进行工业建设,而对农业水利却始终投入不足,最终导致配套的农业灌溉基础设施建设停滞不前,甚至已建成的也不断被荒废。而进行建设又成本昂贵,多数农民无力建设、购买节水灌溉设施。同时节水灌溉设备制造企业也往往缺少政策和资金支持,创新能力和创新愿望都不高。这些都成为了我国在节水灌溉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发展上的短板。(2)灌溉管理体制和政策支持不完善,缺乏对节水灌溉的激励机制。对于灌区,收入主要来源于所收取的水费,为了自身利益,管理者对节水的积极性很低;而对于农民,由于采购或租用设备成本巨大,往往抵消掉了节约下来的水费,又不能在经济上得到补偿,自然积极性不高。结果两者分别从自身利益出发,形成了恶性循环。
5、节水灌溉在未来的发展
近年来科技飞速发展,相关学科也随之不断完善并且新的技术不断涌现,为传统节水灌溉技术的升级提供了强大动力。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组成的“3S”技术的应用催生了数字水文、数字河流、数字渠道、数字灌区等概念,也使得与水文水环境、灌溉管理等有关的地理空间资料的获取、管理、分析、模拟和显示变为可能。在作物水分信息采集与精量控制用水技术方面,也广泛利用信息技术、红外技术、电测技术监测等,并根据优化原理来确定最佳水量分配和控制作物用水,最终实现精准灌溉和灌溉系统的自动控制。
我国的节水灌溉技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仍存在较多的不足。通过上述的技术手段可以一定程度上的对我国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达到节约水资源的目的。采取三项措施相结合(包括工程节水、农业节水和管理节水措施相配套);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三大效益的统一,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动三方面积极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只有依靠新技术的帮助,节水灌溉技术才会得到更大的发展,实现2020年全面节水灌溉技术普及我国6.5亿亩农田的目标,为提升我国的水资源利用率,降低水资源消耗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成坤.节水灌溉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城乡建设,2013(4).
[2]王文晶.我国节水灌溉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