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水利信息化发展瓶颈及对策
2017-10-19许佳
许佳
【摘要】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水利信息化作为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历了全面的基础设施及业务应用建设之后,却遇到了种种发展瓶颈。本文通过对水利行业信息化现状的分析,结合水利单位工程及管理的特点,全面分析总结目前的发展瓶颈,并针对每一个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水利信息化;瓶颈;对策
引言
21世纪以来,国家把信息化提到了战略的高度,强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把“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新四化”。水利部部长陈雷在2009年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更是明确指出:今后3~5年,水利信息化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成完善的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形成完善的水利信息化业务应用体系,建立完善的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
水利信息化在国家的高度重视和资金投入下,近年来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从中央到地方包括基层都建设了相应的水利信息化系统。很多水利单位也都单独设立了信息部门,负责信息化的建设管理维护。然而经历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后,大多数单位的水利信息化建设却遇到了发展瓶颈。
1、通信网络平台滞后
水利单位管辖范围跨度大,且工程远离城镇,故水利信息化的通信网络平台较其它行业难度更大。目前多数单位都采用无线专网通信或租用公网通信,但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建设,信息业务越来越广(无纸办公、综合调度、电子会商、视频会议、防洪抗旱……),监测数据类型越来越多(水情、雨情、气象、水质、图像……),信息终端和自动监测点趋向全面覆盖,这两种传输方式的效率和安全性问题日益凸显。无线专网通信严重制约了视频会议、图像监控等高带宽需求的业务发展;租用公网难以全面覆盖工程,闸门自动控制和一些涉密业务需与互联网隔离;两者带宽都难以实现数据备份。
通信是信息化的“骨骼”,网络则是信息化的“血液”,只有拥有了强健的骨骼和循环流淌的血液,才能将各业务数据融会贯通,因此建设稳定高效的通信网络平台是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近些年来,光纤通信以其带宽容量大、传输损耗小、線路成本低等优势逐渐普及,非常适合水利单位建设专网使用。虽然建设光纤通信专网的初期投入成本大,但是建成以后可以满足十年以上的业务扩展需求,可以说是一次投资长期收益。一旦光纤数据专网建成,带宽受限、安全保密、数据备份等问题皆迎刃而解。
需要注意的是,在当今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建设光纤通信专网的技术参数可以适当超前,并充分考虑其扩展性,以备将来扩容改造之需。
2、专业跨度大,运行维护低效
水利信息要素的多样性决定了信息化专业跨度更大,不仅包括计算机、软件工程、通信网络等信息基础专业,还包括水雨情、气象、水质、安全监测等水利工程特有专业,关联到水文、气象、环境、建筑、电气等很多学科。每一个业务都需要专业的维护团队,专业跨度如此具大的水利信息系统,再加上很多单位的管辖区域动辄几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很难有一个团队可以全部承担维护工作,并迅速处理故障。故现阶段水利单位的信息化运行维护效率普遍低下。
以运维费用保障为前提,专业维护团队为主体,分学科分响应等级维护为原则,故障处理时效为考核标准是目前较为科学的运行维护模式。
全球信息化发展一般认为:信息化的投入中20%是建设费用, 80%是运维费用,同时在整个信息化的生命周期中,以应用为特点的运维阶段占了80%的时间。可见运行维护在信息化中的地位及其重要,资金费用的投入是其重要保障。
水利单位信息部门人员的职责是项目管理现场协调,聘用多个针对学科的专业团队进行维护才是设备稳定运行的保障。大量的历史维护记录表明,过半的故障原因都是人为因素或非专业维护造成的,加强管理和专业维护将会大大降低设备故障率。
根据设备的重要性划分故障响应级别,限定故障修复时间,才能提高系统的运行保障率。只有将故障处理时效作为维护团队的考核标准,才能避免以采购备件周期长、无交通工具到现场等诸多理由拖延故障处理时间。
需要注意的是:明确划分各维护团队工作范围,避免出现扯皮或空白区域;完善设备分类故障分级制度,避免出现故障后拍脑袋定响应级别的现象。
3、信息数据失真
水利信息化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自动化信息采集处理,发布权威的工程运行数据,辅助领导及调度部门决策。然而在实际运行维护过程中,却由于种种问题原因,导致了数据的权威性不够,无法真实的反应工程运行状况,进一步影响决策层对信息系统的重视程度及资金保障,阻碍信息化的发展。通过分析,影响数据失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第一,现地传感器基本上没有校准,部分传感器甚至安装时都没有校准,导致一些传感器采集数据失真而未被发现;第二,只注重硬件维护,而忽视了数据维护,导致数据库中有极值、零值、无效值存在,严重影响数据的统计分析;第三,故障点修复不及时,导致长期缺数或数据不变,也一定程度影响数据统计分析。
失真的水利信息数据,一旦导致错误的调度决策,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必须多管齐下,通过规范制度约束,保障数据的真实可靠。首先,建立现地传感器校验档案,对水位流量雨量等重要参数的传感器按周期实施强制检定;其次,培养专业的数据维护人员,将数据维护作为一项必要的日常工作来执行,剔除无效数据,增补中断数据,保障数据的完整性与有效性;最后,通过落实以故障处理时效为考核标准的办法,约束维护团队及时修复故障,保障数据的相对完整。
只有这样才能发布出权威的工程运行数据,方便领导及调度部门决策,水利信息化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打破现阶段很多水利单位遇到的“建完之后就成摆设”、“中看不中用”的尴尬局面,决策层才有信心进一步投入资金,使水利信息化发挥更大的效能。
4、信息数据共享平台待建
水利信息化的核心是构建一个具有开放性、可扩展性和统一性的综合应用平台,实现信息的资源共享和系统的互联互通。由于各基层单位都在建设自己的信息化系统,且建设程度不同、标准不一,数据信息都保存在各自的数据库中,这些数据库种类繁多、接口多样、数据定义不同,故上一级管理部门很难将分散在基层的数据信息进行汇聚整合,致使信息资源浪费、重复建设、低水平开发普遍存在。
“云计算”技术为有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提高利用水平、绿色节能、避免重复投资,以及提高信息服务能力和信息化管理水平提供了技术基础。建设信息资源管理及共享服务平台是今后水利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方向。
首先,应在流域(或更高级别)管理部门建设水利信息数据库,通过对水利信息数据库的规划、设计、整编和建设,将分散在基层的水利信息资源通过共享的形式进行整合,全面掌握管辖范围内的信息数据资源,全面提高水利资源的管理水平。
其次,应开展水利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在水利信息数据库的基础上,利用目前比较成熟的计算机网络通信、数据库信息處理、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全面建设水利信息共享平台。将基层水利信息资源的进行充分整合,并统一发布在共享平台上,各级水管部门可实时全面的掌握流域信息,并赋予其相应的管理权限,真正做到“一张图、一盘棋”。
最后,应建设数据信息高级应用。数据信息共享平台的建成为管理部门提供了充足的数据源,能够全面掌握区域水利信息,在此基础上可以对数据信息进一步深度挖掘分析,为水利运行管理提供调度优化、模型分析、决策支持、工程安全评估、应急抢险支持等高级应用。通过加快数据信息的深层次开发利用,全面促进水利信息化又好又快发展。
5、结语
水利信息化建设将推动我国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加速水利信息化建设,既是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水利现代化的基本标志和迫切需要。因此,广泛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尽快解决制约信息化发展的瓶颈问题,才能实现我国水利的跨越式发展。最后,由于笔者的水平有限和视野局限,总结分析难免有不足之处,还请同行指正。
参考文献:
[1]万硕,孙斌,于洋,刘双丽.北京市南水北调工程管理基础空间数据库设计[J].水利信息化,2014(5):5-11.
[2]林坚.福建省水利信息化保障体系发展现状与调研分析[J].水利科技,2010(3):74-77.
[3]冯建.黄河水利信息化的发展和研究[J].河南科技,2014(10):190-191.
[4]付静,程益联.水利信息系统应用支撑平台探讨[J].水利信息化,2014(10):1-3,11.
[5]唐航,李佐斌.长江委水利信息化运行维护体系建设研究[J].人民长江,2009,40(24):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