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公益创新创业研究浅析

2017-10-19梁凤燕李锋成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7年3期
关键词:公益意识大学生

梁凤燕 李锋成

[摘 要] 国家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创业氛围。高校大学生是公益创新创业工作开展的重要力量。针对目前我国大学生公益创新创业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公益项目为起点,以创新创业的管理模式为切入点,借助高校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为大学生公益创新创业提供借鉴。

[关 键 词] 公益活动;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07-0057-01

一、引言

公益创业又称“社会创新”“社会创业”,是指个人、社会组织或者网络等在社会使命的激发下,追求创新、效率和社会效果,向公众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社会活动[1]。公益创业最早由美国人比尔·德雷顿(Bill Drayton)于1980年提出。1998年,狄兹(J.Gregory Dees)第一次将“公益创业”定义为个体或社会组织在履行社会使命的激发下,追求创新、效率,实现社会价值,是一种适应社会需要,建立起的新组织,为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的创业活动。特别是公益创业家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及其创建的孟加拉乡村银行(Grameen Bank)获得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引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公益创新创业的关注。

二、国内现状

根据《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5届全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3%。我国高校大学生公益创新创业比例较小,说明高校大学生公益创新创业尚处于初级阶段。近年来,国内高校针对大学生公益创新创业进行变革,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与大学生创新创业紧密结合起来,力争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湖南大学率先创建中国第一个以公益创业命名的“滴水恩公益创业协会”大学生社团;北京大学成立公益创业研究会;清华大学举办了“北极光—清华”全国大学生公益创业实践赛;山东大学对校内社会实践的课程化改革,把社会实践纳入学生培养的四种学习经历,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中山大学针对大学生公益行动能力不足问题,链接外面公益资源,与校内外机构合作,以工作坊的形式开展“益行者青年公益成长计划”活动,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水平得到提升和成长;由团中央等组织发起的“创青春”公益创业竞赛覆盖了全国2200多所普通高校。

三、研究价值

公益创新创业在国内是一个新鲜事物,主要涉及环保、教育、社区服务、养老等社会问题较为集中的领域。同传统企业相比,公益创业以社会公益为取向,创业门槛低,为高校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提供了较为便利的条件。公益创业理念的公益性、专业性、服务性和实践性与高校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教育目标高度契合。

(一)現实意义

高校大学生依托创业创新相关部门、学生组织,把个人发展与服务社会相结合,把大学生创新创业需求与高校教育培养机构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公益事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公益意识、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加大高校大学生公益创新创业研究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深入探索,是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有效措施,是增强高校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保障,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应用价值

当前我国教育正在进行着一系列深刻的改革来促进青年人才的培养变革。以更新公益创新创业观念为先导,加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研究,探索提高大学生公益创新创业能力的新方向。同时,能转变创业观念,创新管理理念,找准自身定位,引导高校大学生主动投身到公益创新创业的热潮中。

四、发展新思路

以创新思维为导向,从多角度、多方式来推进高校大学生的公益创新创业平台。以创意公益商店为基点,以创新创业理念和实践教育来激发高校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公益意识、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建设高校大学生公益创新创业型组织既可以把大学生培养成求职者,还能将其培养成岗位创造者;既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又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既能实现他们的个人价值,又能实现他们的社会价值。创意公益商店汇集了高校已搭建的大学生创业就业基地、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亲青枢纽营等平台的优势,为进一步实现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一体化平台提供基础。

优势:(1)充分发挥高校大学生的自身优势,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推动经济、社会与个人的共同发展。(2)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大学生参与产学研一体化的公益创业教育项目。(3)社会实践、公益行动与创新创业的结合,易引入公益理念,能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引导大学生强化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提升服务人民,服务国家的公益意识。(4)吸纳更多的大学生投身到公益创新创业当中,增强其核心竞争力。(5)通过鼓励大学生公益创新创业促进就业,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6)减低大学生公益创新创业面临的运行难题。解决大学生由于有限市场运作的经验,导致其缺乏市场运作的营销力等一系列问题。通过“三结合”方式,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公益与创业相结合、創新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普及率,达到全覆盖,培养大学生的公益意识、创新意识、创业意识的良好途径。

参考文献:

[1]唐亚阳.公益创业学概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4.

[2]马青,何亚萍.高校大学生公益创业的问题及建议[J].当代经济,2016(6).

猜你喜欢

公益意识大学生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公益
公益
公益
大学生就业趋势
公益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