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融合教育探析
2017-10-19王玲
王玲
[摘 要] 随着我国融合教育理念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特殊需要学生进入普通高校完成高等教育,但高校具体的融合教育实践并没有跟上需求。以浙江某高职院校为例,尝试分析可行的高校融合教育策略。高校融合教育应从对特殊需要学生的评估为基础进行的专业选择开始,同时注重对教师融合教育知识的培训,包括职前与在职理论培训及大量丰富的案例分析,而高校所在地的特殊教育學校作为资源中心,应及时为高校提供特殊教育的支持,此外校内的普特生融合也对特殊需要学生的社交及人格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关 键 词] 高校教育;融合教育;特殊需要学生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07-0106-02
2014年,教育部等部门发布《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关于非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中的高等教育,要求高等院校应遵循相关法律政策,不因残疾而拒收,应积极主动招收符合要求的残疾考生,结合具体情况,设置特教学院或相关专业以满足特殊需要学生的高等教育需求。而根據中国残联2016年发布的2015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自2014年启动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以来,残疾人受教育权得到了更好保障。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班)100个,在校生8134人,毕业生5123人,其中3761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全国有8508名残疾人被普通高等院校录取,1678名残疾人进入特殊教育学院学习。公报数据显示,约有84%的残疾人进入普通高校,16%的残疾人进入特殊教育学院。
20世纪70年代以来,融合教育逐渐成为全球特殊教育领域讨论最热烈的议题。融合教育者认为特殊儿童有权在普通学校接收高质量的、适合他们自己特点的、平等的教育;普通学校应该为社区内所有儿童提供高质量的、适合儿童不同学习特点的、没有歧视的教育[1]。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特殊教育也越来越关注融合教育,对我国特殊教育政策与实施产生一定的影响。综观我国近年来对融合教育的研究,多数研究更关注学前与义务教育阶段的融合教育实施,如何为义务教育后84%的融合教育需求者提供支持仍在探索阶段。鉴于此,本文以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为例,从已有实践经验出发,尝试为高等教育阶段融合教育提供参考。
一、案例基本信息
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以面向残疾人高职教育为主,同时开设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招生服务残疾人的特殊教育专业,校内残疾生与健全生约各占50%。校内残疾人包括盲生、聋哑生与肢体残疾生,他们与健全学生在完全融合的校园环境中学习与生活,同样的生活环境,一起参加社团活动与管理,平等的学生管理制度等。经过多年的融合教育,特殊教育专业的健全生在深入了解不同特殊需要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的基础的同时,也较好地形成融合教育意识,对特殊需要学生而言,在融合环境中,通过接受他人的帮助及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真正获得尊重、平等与接纳。鉴于已有经验,高职教育的融合教育可从以下几点进行尝试。
二、提供以评估为基础的专业介绍
《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要求高校不得拒绝残疾生报考并提供适合残疾生的专业。鉴于此,在高校报考的专业介绍时除常规介绍外,应明确剖析本专业的核心能力要求,尤其是实践操作能力对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以供特殊需要学生在专业选择时做参考。
三、加强教师融合教育知识培训
尽管融合教育是当前特殊教育安置的主流形式,但实际教学质量并不尽如人意。研究表明,教师自身的知识与技能的缺乏是前三位影响因素之一,是影响融合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要提升融合教育质量的关键是加强师资培养[2]。融合教育教师教育包括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可从以下方面开展:
(一)重视教师融合教育理念的建立
相关研究表明,教师的态度对于成功开展融合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因此,融合教育的态度与信念教育应贯穿教师的职前与在职培训,是知识技能培养的基础,可通过丰富的教学情境与案例帮助教师接纳与认可融合教育。
(二)加强职前教师融合教育的培养
当前,我国的教师教育政策并没有要求普通师范生修学特殊教育学分,更别提高等教育教师,这直接导致大部分教师在职前并不具备特殊教育知识与相关技能。而根据融合教育的要求,需要更多的教师教育机构将融合教育内容纳入课程体系中,使教师在职前阶段就具备初步的融合教育素质。
(三)提供充分的教师融合教育实践机会
特殊需要学生的多元化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与修订教育信念、内容与方法。因此仅仅依靠职前的融合教育知识的学习是不能满足实际教学需求,相关特殊教育学校应通过融合教育师资培养的项目,为教师提供更多融合教育机会,在实际教学情境中反思、修改、完善自身的特教知识与能力,最终达到提供一定质量融合教育目的。
四、提供融合教育资源支持
尽管有了融合教育知识的培训,但普通高校有限的资源仍然不能为特殊需要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与服务,这就需要特殊教育学校走出自身“围墙”限制,完成由教育者向特教知识传递者的角色转变[4]。
(一)特教教师的评估
对特殊需要学生的评估是开展特殊教育的基础,特殊教育教师通过资料的搜集,与专业人员的协商,对特殊需要学生进行评估并执行评估结果,提供教育建议,监控融合教育情况。
(二)建立资源教室
特殊教育学校作为地区内特殊教育的主体,通过与地区内普通高校共享资源教室的形式,可以为融合教育提供评量服务,并为高校教师提供咨询与指导的服务,弥补高校融合教育中对特殊需要学生所缺乏的支持。
(三)跟进康复治疗
尽管进入高等教育阶段,但仍有部分特殊需要学生需要继续医学康复,以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为例,校内每年为有需求的学生提供免费康复治疗方案与仪器,作为省内唯一一所高等特殊教育学校,相应康复仪器可与地区内普通高校共享,为普通高校中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康复治疗。
五、加强普特生深度互动
特殊需要大学生同样有着人际交往、社会实践锻炼等需求,只要充分利用校内已有资源,通过与普通大学生的深度互动,特殊需要學生也能获得成长并顺利过渡,为今后步入社会做好准备。
(一)建立互助小组
在特殊教育评估的基础上,部分特殊需要学生在生活或学习过程中仍需要帮助。如,我校一名进行性肌无力学生在早起的过程中因肌无力需要他人帮助,学校成立帮扶小组,轮流辅助該生晨起,而该生的英语学习较好,故常常与帮扶小组学生交流英语学习心得,帮扶小组逐渐演变为互助小组。互助小组的形式不仅解决了特殊需要学生的需求,同时在互助过程中,该生为他人提供帮助,获得较好的自我认同感与成就感,有助于形成更完善的人格。
(二)志愿活动的反哺
尽管校内有近一半的特殊需要学生,但在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中并没有因此拒绝他们进行志愿服务。在入学评估的基础上,根据其身心发展特点,我们为其选择适合的志愿服务岗位。通过志愿服务,特殊需要学生得以反哺他人,同时自身角色定位实现了由以往的被服务者至服务者的转变,这样的转变为其今后步入社会的心态变化做好铺垫。
随着学前与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的发展,相信会有更多特殊需要学生能够进入普通高校,与普通大学生在融合校园中学习与生活,一方面,这就要求特殊教育学校在完成原有的特殊教育基础上,加快向特殊教育资源支持者的角色转变,另一方面,普通高校也应加强融合教育理念与实践的学习,应及时为特殊需要学生提供恰当的教育,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恰当的发挥。
参考文献:
[1]Booth, T. & Ainsow, M. From them to us: An international study of inclusion in education[M]. London: Routledge,1998:32.
[2]冯雅静,国外融合教育师资培训的部分经验和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12(12):3.
[3]Sharma U, Forlin C, LoremanT. Impact of training onpre-service teachersattitudes and concerns about inclusive education and sentiments about personswith disabilities. Disability&Society,2008,23(7):773-785.
[4]朱楠,王雁.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教育学校职能的转变[J].中国特殊教育,2011(1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