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变教学思维培育核心素养

2017-10-19权宏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7期
关键词:教学评价教学设计核心素养

【摘要】核心素养是个体在信息化时代面对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运用所学知识、观念、思想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教师需顺应时代潮流,不但要进行学科教学,更重要的是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高中三年是影响学生终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一线教师必须在“学科本位”、教学设计、师生角色、教学评价四个方面首先做出改变。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科本位;教学设计;师生角色;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7-0265-01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1]正式发布,在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高中教师中,引起极大反响。高中三年是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更是向大学的完全自主学习过渡的关键时期。高中的学习体验和兴趣倾向往往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作为一线高中教师,必须深入领会核心素养的要求,将其转化为教学实践。在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一年来,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和理解,浅淡培育核心素养须至少做到的四个重要转变。

一、“学科本位”的转变

学科及其教学为学生素养服务,而不是为学科而教。如果教学局限于狭隘的学科本位中,不利于培育视野开阔、思维敏捷并具有丰富文化素养的人才[2]。高中生在面对未来不确定的情境时,所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通过各学科的系统学习获得的,是关键的、共同的素养。学科知识的重叠甚至融合是不可避免的,各学科教学应相互补充、升华,而不是各行其事。

作为生物教师,经常被学生问到这样的问题“老师,蛋白质的酸碱性由什么决定?”“老师,如果神经细胞对电流的耐受力增大,人体是不是可以成为一个自体发电机?”。教师首先要认真倾听,让学生感觉到问题的价值,同时引导他们多渠道获取、收集、处理信息,向各学科教师请教,提出自己的见解。切记不可因自身“素养”不足[3],片面地回答学生甚至武断地批评学生。

二、教学设计的转变

传统教学中,教师向学生展示的知识世界具有严格的确定性和简约性,这与以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为特征的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毫不匹配,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课堂教学偏重于书本知识,远离实践,没有了生存的土壤,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终束缚了教师与学生的“手脚”,限制了学生思维发展,压制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教学设计的重点是“课前”,重心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堂组织形式从封闭走向开放。

课堂上,把师生之间生成的问题进行综合和分析,有效地展现在对话中,让学生在自由对话中充分感知、体验和生成,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后拓展多元化,实践报告、调查报告、科学小论文等都可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自主、合作学习,实现内化知识、巩固记忆、提高能力的目的。把师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培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达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三、师生角色的转变

在各种课堂改革中,无一例外都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又应该是个什么角色呢?教师应该“在参与中引导,在引导中促进”[4]。

首先,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不仅是“行动”上,更重要的是“思维”上的参与。教师要回归学生的知识体系,在他们的认知水平上参与活动,要让学生感觉教师不是权威,是合作伙伴[5]。当然,对于同一个知识点,学生的认识往往是平面式的,教师必须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把知識看深、看透,只有高屋建瓴,才能深入浅出,才能“在引导中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师也是一名“观众”,我们所观看的是学生的成长经历。适时适当地给予学生客观、具体的激励性评价,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态度、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亮点,既有真诚的赞赏,又有友好的指正,一定可以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激情。

教师“搭台”,学生“演出”。

学生一旦充分认识到自主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能够将学习和个人的生活、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那么,学习的“责任”将由教师转移到学生,“要他学”彻底转变为“我要学”[6]。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相互帮助、沟通和相互质疑中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学生教学生,当小老师,学生之间充分互动,责任和成绩共享;知识在交流互动中清晰、增值、内化和升华。

如果教师在学习的方法、策略等方面提供了有效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会了如何制定学习计划、如何自我监控、如何自我评价和提高学习效益,学生甚至会采用个人或者小组制定的创造性学习方案独立进行随后课程的学习。

四、评价方式的转变

“评价”是教育改革中最重的砝码。改变“高考评价”模式需要挑战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和行动惯性,隋朝建立科举制度至今,考大学几乎成为每一个18岁少年必须面对的问题。如何在高考和培育核心素养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如何在培育核心素养的同时收获“高考”?近几年,高考全国卷的出题理念已在悄然发生变化,只有用好“评价”这个杠杆,才能为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发展空间。教学评价要依据核心素养和教学目标的要求,运用合理可行的方式,系统地收集多种信息,对教学效果作出客观的判断,并指导教学行为进行必要的调整。

核心素养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通过这一“桥梁”,转化为教学实践可用的、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7]。一线教师必须认真学习和领会核心素养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主动尝试,为祖国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2016.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10):1~3.

[2]张小亚.2013.课程基地建设:从学科本位走向课程引领[J].江苏教育研究,(8):13~15.

[3]于洋.2016.中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困境于路径探析[J].教育探索,(12):31~33.

[4]伯海英.2008.生物教师课堂角色的有效落实[J].中学生物教学.(5):20~22.

[5]张磊.201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角色解析[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9):119~121.

[6]岳天伟.2014.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发挥初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J].课改研究,(12):86.

[7]汪瑞,林杜悦.凝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N].中国教育报,2016.

作者简介:权宏,女,1978年9月出生。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现工作单位:广东番禺中学,中学一级教师。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学评价教学设计核心素养
信息技术—Internet实用教程教学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对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和看法
网络环境下高职英语课程多维度评价方式研究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