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阿尔蒂尔?兰波的不安分

2017-10-19刘悠悠

东方教育 2017年15期
关键词:不安分自由诗歌

摘要:被誉为法国十九世纪象征主义先驱以及超现实主义鼻祖的兰波是位“脚底生风”的诗人。这位伟大的诗人在创作了许多旷世之作后,并不满足于安分地做一名诗人。他尝试过许多不同工作,体验了多种人生历程。他的一生都在风风火火地奔忙着,不安分的心永远也无法让他停下来。

关键词:兰波;不安分;自由;诗歌

提到阿尔蒂尔·兰波,人们首先想到的或许是他那一部部令整个现代法国诗坛都为之震撼的诗集;而当人们谈及其本人时,脑海中首先浮现出的就是他那张天使般的面容以及那双深邃的蓝色双目。这双眼睛的深邃诠释着人们的疑惑,人们无法理解这个看起来外表如此文静的男孩为什么要选择如此不安分的一生。兰波的不安分不仅体现在他的生活中,更是体现在他的文学创作生涯和职业选择中。本文主要通过对兰波不安分的原因、具体表现以及所产生的后果和影响分别进行论述。

一、兰波不安分的原因

兰波的整个人生历程充满着神秘色彩,斯坦梅茨在他的《兰波传》中提到:“他的变化令人迷惑不解。”对于读者来说,兰波充满神秘和令人疑惑的人生主旋律就是他的不安分。而他的不安分并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兰波本人以及他的人生也并非真如人们所说的那样完全就是一个谜团,完全难以被人理解的。笔者认为这种不安分与他的出身、家庭环境不无关系甚至联系密切。

1、家庭环境

兰波出生在夏尔维勒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军人,母亲是农民。由于父母各自的不同职业,致使兰波的父亲常年随部队驻扎在外,母亲则驻守家中,承担起几乎所有的家庭责任。从家庭模式的角度来讲,这样的模式无可厚非。但是从夫妻双方的性格来看,他们的脾气均比较暴躁,“兰波夫妇经常吵闹不休”(让-吕克·斯坦梅茨,《兰波传》)。在这样一个长期缺少父亲出席、父母相聚时又总是吵闹的家庭中,幼小的兰波很难不受到影响。

1)多才却缺席的父亲

兰波的父亲弗雷德里克·兰波虽少与家人团聚,但是对儿子兰波的影响却不可忽视。他在阿尔及利亚任职期间,主要负责军队中的行政事务,时常起草重要报告,甚至还写下一篇《军事口才论》(在当时一些军官通过文采来彰显自己的修辞天赋)。弗雷德里克是一位有才华的人,他爱惜自己的文笔,常将自己撰写的文字带回并留在夏尔维勒。这些留下的文字则引起了小兰波的兴趣,“兰波小时候常常翻阅父亲写下的这些文字,但有些篇幅上还书写着稀奇古怪的字母,这引起小兰波的注意”(让-吕克·斯坦梅茨,《兰波传》)。对兰波而言,他对父亲的文字所产生的兴趣一方面来自于父亲长期不在家而对父亲的思念与渴望,另一方面也来自于他对孤独、无趣的童年生活的逃避,父亲的文字或多或少成为一种慰藉。最终聚少离多的生活使兰波的父母彻底分离。父亲或许就是一个喜欢漂泊的人,他的长期缺席或许就是导致兰波后来追寻另一个身躯来代替自己心目中缺位且并不怎么关心自己的父亲形象。从某种程度上来看,父亲间接地点燃了兰波心中不安分的火种,即成为兰波日后为摆脱束缚、通过文学创作之路来追求自由的灵感源泉。

2)严苛而专横的母亲

如果说兰波的父亲对兰波的不安分只起到了某种间接激发的作用,他的母亲则起到了根本的推动作用。兰波母亲出自一个体面的农民家庭,但她并不感到快乐。她5岁丧母,早早承担起家中所有的家务重任,而这重任一经担起就近乎一生。婚后丈夫常年不在家,她必须一个人承担起照料家庭和几个孩子的重担。最终夫妻双方的相互不理解和吵闹导致彻底分手。原本抱有憧憬与希望的婚姻破裂了,同时也打破了兰波夫人对幸福的所有向往,她在临终前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我又想起你们的父亲,要是没有孩子的话,我会非常幸福,你们这几个孩子让我遭受那么大的痛苦。”这个失去了生活意义和方向的女人后来将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教育孩子上,对孩子们极为专横严苛。不难想象,被严加“看管”的兰波心中必然是烦闷、孤独和反叛的,于是母亲就有了“刀子嘴”、“女掌柜”、“老妈”这样的称呼。于兰波而言,“母亲一直代表着久居一隅而又令人厌倦的稳定生活”(让-吕克·斯坦梅茨,《兰波传》)。兰波在那首《七岁诗人》中已显露出他对童年生活感到孤独和乏味:“12月那苍白的星期天”,时光好像凝固了似的;安息日那一天,最大的娱乐就是做弥撒;夏天那酷热的下午,孩子躲到阴凉地方去了”。他对自由的迫切渴望和追求而表现出的种种不安分正是母亲对待孩子的“高压政策”下直接誕生的。

二、兰波不安分的具体表现

兰波的不安分是体现在他学习和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的。这种不安分从他上小学起就已突显出来,在他进行诗歌创作阶段达到极致,在他弃文从商之后日趋常态化,并最终因为疾病的缘故不得不画上句号。

1、学生兰波

1)小学时的兰波--不安分的启蒙阶段

兰波被母亲送进著名的罗萨私立学校做走读生。于兰波而言,学校是躲避母亲严厉管教的好去处。他学习极好,是学校的模范生。不过很快他的不安分就开始发挥作用:他开始对学校开设的传统课程感到不满,因为学习这些似乎意义不大。于是他那时刻追求自由的不安分的心带领着他开始玩耍、嘲弄学校的种种做法;然而还不够,小小的兰波已经发现了知识的创造力,发现了创作的神奇自由,他创作了进入文学殿堂的第一部作品,这部作品虽没有名称却是一部有关他自己故事的小说。除此之外能体现出他不安分的还有对课外阅读的选择,兰波喜欢读一些冒险类的书籍如《鲁滨逊漂流记》,或许只有这类图书才能满足他渴望自由的心,或者说这种题材的作品才能与他那追求自由的心将相辉映、产生共鸣。“狂热的心在篇篇小说之中像鲁滨逊那样冒险”,这便是兰波最真切的心声。

2)中学时代的兰波--不安分的发展阶段

中学时代的兰波继续发挥着他不安分的特质,只是这个时期他的不安分更多体现在他对于文学的热爱和思考中,以及对知识的渴求上面。他经常和几个同学讨论文学话题,甚至背着母亲组成了小的文学团体。兰波已不满足于校内所学,不安分的他已然在自己的一部作品中表现出对学校的不满:“中学生将令人厌倦的学校和毫无特色的课程忘在脑后”。慢慢的他将注意力转向校外,他不仅了解所有夏尔维勒的报刊,竟对所有从巴黎传来的报纸也了如指掌,包括当时反对派喉舌的刊物。兰波最中意的是《当代帕尔纳斯》,他从这份杂志上“结识”了许多新一代的出色诗人及他们的新诗,如魏尔伦,波德莱尔的《恶之花》等。然而年纪尚轻的兰波已经表现出自己的文学独立性,不安分的他有着自己的文学喜好,甚至以奚落的语气修改一位女诗人的诗歌。除此之外,他还常常光顾市里的书店翻阅各种书籍。endprint

这时,一位新老师的到来为兰波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他就是兰波的修辞学老师乔治· 伊藏巴尔。伊藏巴尔欣赏兰波,并不断的激发、鼓励和保护兰波表现在文学中的才华和个性。他将自己收藏的许多不为人知的诗集借给兰波,其中尤以雨果的《世纪传说》令兰波入迷。这些诗集的许多内容更加激发了少年兰波心中的不安分。他开始反抗了,不仅反抗母亲、反抗学校、还反抗基督教、甚至反抗当局政府。他虽不安于仅仅阅读他人的作品,自己也进行文学创作,但这个阶段的文笔多模仿风格。他创作的《我们信仰》就是一部抨击基督教的作品,诗中不乏邦维尔的华丽和缪塞的思想。

兰波似乎总也停不下来,那颗不安分的心仿佛时刻在他身体里酝酿着,沸腾着,鼓动着他享有更大的自由。兰波在给伊藏巴尔的信中明确表明了自己的不安分:“我的家乡是最愚昧的小城……我期盼着休息、旅行、冒险、四处漂泊;我尤其希望能得到报纸、书籍……除此之外,别无他求!”于是他离家出走了,而且不止一次。每次的不得已归来,都令拥有更大自由视野的兰波愈加无法忍受小城的愚昧,自然他心中的不安分也愈加激荡。

2、诗人兰波—不安分的成熟阶段

兰波不安分的巅峰表现就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及其诗歌美学观方面。

1)初期阶段

上小学时的兰波就已经充分展露出自己的诗人才华,在他自己编辑的抄录有诸多名家作品的“文选”中,他甚至都没注意到“在抄写过程中是否已在别人的句子里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让-吕克·斯坦梅茨,《兰波传》)。尤其在他发现了创作的自由之后,自己便更加沉醉于文学之中。是的,兰波想要成为一名诗人。这一理想一天不实现,他就一天也安静不下来。即便战争结束,学校复课,兰波也不愿再继续读书。因为他要到巴黎去,到那个充满自由气息的文学艺术之都,去结识那些他在书刊杂志及导师伊藏巴尔借给他的读物中就已经熟知的作家、诗人们,并努力列居其中。

兰波在学生时期进行的诗歌创作主要有《孤儿们的新年礼物》等。他这个阶段的诗歌作品颇受雨果、邦维尔等作家的影响,主要以模仿为主,“追求帕纳斯式的典雅形式,同时带有浪漫主义的抒情和伤感”(秦海鹰,阿尔蒂尔·兰波小传)。

2)创新阶段

不安分的兰波很快就不满足于这种传统的诗歌创作。1871年5月他寄给导师伊藏巴尔和友人保罗·德梅尼的两封信件标志着兰波诗歌创作的重大转折。在信中,他提出了自己对诗歌的独特见解,他批判浪漫主义,首次提出并解释“通灵人”的概念:

我说:必须作通灵人,必须使自己成为通灵人。诗人通过长期的,广泛的、理智思考的过程,打乱所有感官,使自己成为通灵人。一切形式的爱、痛苦、疯狂;他探索自己,他用尽自身的一切毒素,以求保留精髓。在不可言喻的痛苦折磨下,他需要保持全部信念,全部超凡的力量,他要成为一切人中最伟大的病人,最伟大的罪人,最伟大的被诅咒的人,—最崇高的博学之士,—因为他深入到了未知!他培养他的心灵,使之丰满富足,比任何人都要丰满富足!他达到了未知,而当他在迷狂中失去对他之所见的理解力时,他真正看到了他的幻象就让他因这些闻所未闻、不可名状的事物而惊跳、而死去吧:自有另外一些可怕的劳工到来,他们将从这个人沉陷的地平线上开始起步!(兰波:通灵人书信之二)

这个时期的兰波为了探索自己新的诗歌理念,开始穿奇装异服、留长发、叼烟卷并四处游荡……俨然变成了别人眼中的小流氓。但是他的付出没有白白浪费,兰波创作出了受文学界一致好评的诗歌如《元音》、《七岁诗人》、《醉舟》以及《感觉》等。兰波在这一阶段的创作灵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波德莱尔的象征主义美学观,尤其是他的应和理论。“他不但试图寻求存在于事物中的应和关系,同时又强调诗人自己在自然中所扮演的角色,尽量显露出自己的诗歌特色,显露出诗歌的生态美学。他的寻求与众不同,他要把自己融进自然,成为自然中的一员。”(户思社,《法国现当代文学流派》)兰波的这种追求接近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诗歌观念正是对波德莱尔应和理论的很好继承。兰波是不安分的,在对其诗歌理论继承的基础之上,他将其理论进行了更高层次的发展。波德莱尔强调的应和主要是存在于事物间及人的感官之间的关系。而兰波所主张的正如他在“通灵人书信”中表达的那样,要“通过自己独特的感官,通过听觉、视觉、感觉和嗅觉的交叉重叠,通过对表达那些错乱感觉的语言的寻求,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具有立体交叉感的诗歌”。(户思社,《法国现当代文学流派》)这一点,在他的诗歌《元音》中体现最为突出。在诗歌中,我们不仅能看到五个元音各自的不同色彩,同时还能感受每个元音的声音、氣味以及温度。不同感官的交织叠错体现了兰波所追求的新的应和关系。

3)巅峰阶段

在进一步发展并创新了波德莱尔的诗歌理论之后,兰波的文学创作之路并没有就此而止步。他与另外一位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所经历的痛苦不堪的爱与恋、灵与肉的情感纠葛和激烈搏斗,使他最终感受到“自己面临原罪与受罚的危险,已经走到了死亡的边缘。”(秦海鹰:阿尔蒂尔·兰波小传)他在记录着他们痛苦的情感历程的散文诗集中写道:“这是地狱,永恒的痛苦。瞧!无情之火升起来了,我受着应有的炙烤……假如永恒地罚入地狱,这难道不是一个想自残手足的人受到的应有的惩罚?既然我相信是在地狱中,那我就是在地狱中了。”这便是他呈现给读者的巅峰之作,一段以自己全身心体验所记录的心历路程:《地狱一季》。而他的另一部巅峰之作是早在《地狱一季》之前就开始的散文诗集《彩图集》,这部诗集可谓他诗歌创新的顶峰之作。诗集中的散文诗也体现了兰波最后的诗歌美学特征—神秘。自此之后,兰波便谜一般地退出文坛,从此过上了漂泊不定的生活。

3、工作中的兰波—不安分的后记

兰波的不安分还具体体现在他停笔转行之后。诗人兰波给世人留下了一部部经典的传世之作以后,就辍笔从商了。投入工作后的兰波却依然继承着自己在诗歌创作时的不安分。在他余下的短暂生命历程中,他的足迹遍布欧洲、中东与非洲,所涉足的工作也种类繁多,如雇佣兵、马戏团售票员、教员、监工、进出口商、摄影师、探险家以及军火商等。纵观兰波的一生,这个“脚底生风”的人在他短暂的不到四十年的人生中不停歇地转换人生场景。他似乎是一个停不下来的人,总是那么匆忙。兰波的朋友德拉海曾这样描述兰波:“长时间的等待是支持不住的。难道让宝贵的时光流逝吗?这完全是兰波的口头弹。整个时间停滞不动对他来说就意味着`死亡,他会感到很痛苦。”或许他就是停不下来。在1887年8月26日兰波在开罗写的一封信里说:“匆忙的人(……)才会干出事业来”;在他写的每封信里,特别是在非洲及阿拉伯写的那里信里,我们经常可以见到“马上”、“匆匆的致敬”等字眼(周家树:《兰波—为改变生活而奔波的人》)。这个世界上除了疾病或许没有什么可以让这个急匆匆的、不安分的人停下来歇歇脚。不安分的兰波最终由于骨癌而长眠于法国。endprint

三、影响

兰波这个不安分的,“脚底生风”的,一刻也停不下来的“被缪斯的手指触碰过的孩子”,(蘭波:《致泰奥多尔·德·邦维勒》)留给这个世界最为珍贵的宝藏要数他的诗歌作品以及他的诗歌美学观了。他的这些宝藏不仅在当时就已对法国文学界产生巨大反响,甚至在他长眠于地下的一百多年里,其影响力也不容小觑,已经波及全世界范围。

1、在当时法国文学界产生的影响

兰波以其非凡的文学天资与勤奋成为了法国十九世纪早期象征主义先驱之一。他继承和发展了波德莱尔的诗歌美学理论,并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为象征主义诗歌创作及诗歌理论添砖加瓦。兰波对象征主义的影响并不是那么直接,主要的影响体现在他的作品方面。当象征主义诗人们发现兰波的价值时,他早已辍笔转行。但他的作品在当时法国文学界开始产生巨大反响。象征主义诗人瓦莱里曾经为纪德抄写过兰波的诗作《醉舟》,并在与纪德的通信中直抒自己对兰波的崇拜之情:“请您再读读这首绝妙的诗《醉舟》。这首诗奇妙绝伦,但又有真情实感,的确令人有点不可思议——简直就像地中海的罗盘。”(金惠敏:《大师私人话语》)兰波的诗歌就这样被人们传颂着,模仿兰波的诗作竟也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年轻作家把这当做进入文坛的一条捷径。比利时诗人勒内·吉尔发表了《语言的炼金术》的理论著作,与兰波的《文字的炼金术》遥相呼应。(户思社,《试论兰波对现当代诗歌的影响》)兰波作品中有着不同色彩的元音到了他的笔下就成了“A 是管风琴、E 是竖琴、I 是小提琴、O 是铜管乐器、U 是长笛”。

2、长远影响

兰波的影响远不仅限于当时,在他辞世的一个多世纪以来,他始终被那些追求变革的年轻人视为偶像。他首先被超现实主义创始人安德烈·布勒东以及路易·阿拉贡奉为超现实主义的鼻祖。布勒东认为兰波的《地狱一季》是“描写邪恶的名作、气势磅礴的作品”,并且明确表示自己“在狂热地接受着兰波的影响”,他感觉到“兰波好像完全附在我身上似的:兰波所看到的东西,当然是在别处看到的东西,似乎与我所看到的东西交织在一起,甚至完全取代了我所看到的事物。”阿拉贡也曾这样评价兰波:“兰波之所以是近代最伟大的诗人,那是因为他写出伟大的诗篇,虽然这话有点难以说出口。” 另外一位受超现实主义影响的法国当代诗人勒内·夏尔曾写过一首题为《你出走的好,兰波》的诗歌来认同兰波的出走行为。就连美国垮掉的一代诗人安妮·沃尔德曼也是兰波的追捧者,她在诗作《快进女》中以兰波的“我是他者”作为题记,以诗歌的形式对“他者”进行了诠释:“我是一个呐喊的女人/我是一个说话的女人/我是一个有情调的女人/我是一个无懈可击的女人 /我是一个有情欲的女人……”(户思社,《试论兰波对现当代诗歌的影响》)兰波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或许不及其他几位象征主义诗人,但却是不能够被忽视的。受兰波影响最为明显的要数王独清,他曾表示兰波是他最喜爱的诗人之一。他认为兰波的《元音》是“最高的艺术”,因此在他的作品《玫瑰花》中有了“水绿色的灯下、淡黄的头发、深蓝的眼睛、苍白的面颊”。他所主张的“下最苦的功夫”即与兰波提出的“文字的炼金术”遥相呼应。

四、总结

兰波的不安分为他短暂的一生带来了奇幻般的人生体验。这些不同的体验造就了他在法国十九世纪文坛的卓越地位,帮助他完成了他少时就渴望的诗人梦想。这位由不安分造就出的伟大诗人所创造出的文学奇迹在世界范围内闪烁着永不熄灭的光芒。

参考文献:

[1]户思社:《试论兰波对现当代诗歌的影响》,载《外国文学》,2010年12月第26卷第6期.

[2]户思社等:《法国现当代文学流派》,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8.

[3]金惠敏:《大师私人话语》,载《瓦莱里与纪德通信选》,吴康如等译,北京: 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

[4]兰波:通灵人书信之二,王道乾译,《法国研究》,1988.07.01.

[5]兰波:《兰波作品全集》,王以培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

[6]秦海鹰:阿尔蒂尔·兰波小传,《地狱一季》,王道乾译,广州:花城出版社,1991.

[7]让-吕克·斯坦梅茨:《兰波传》,袁俊生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8]王以培:《通灵者,今安在?---纪念兰波诞辰150周年》,载《外国文学评论》,No.1,2005.

[9]许琪:《兰波:人生如“醉舟”》,在《文学报-散文诗研究》,2013年12月26日第008版.

[10]周家树:《兰波—为改变生活而奔波的人》,载《法国研究》,1994.06.05.

作者简介:刘悠悠,1987年4月18日出生,女,汉族,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人,现就读于西安外国语大学西语学院 2016级法语语言文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法国文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不安分自由诗歌
不安分的天空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不安分的大地
七月诗歌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让你“不安分”的小家电安利帖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
诗歌过年
蔬菜不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