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某页岩气采气厂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
2017-10-19闫华张莹
闫华+张莹
摘 要:对重庆某页岩气采气厂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分析,确定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关键控制点,采用工程分析、现场调查、检验检测等方法对其危害程度进行检测及分析,并针对页岩气采气厂工程防护措施及个体防护措施提出相关建议。结论该项目存在噪声、高温、甲烷、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乙烷、丙烷、异丁烷、正丁烷、戊烷、硫化氢等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病危害风险较重,应采取工程防护、个体防护用品、在线监测等防护措施。
关键词:页岩气;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R1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17-0201-02
1 概述
重庆为我国页岩气富集地区,国土资源部于2009年在重庆启动页岩气勘查项目,2010年设置川渝黔鄂页岩气资源战略调查先导试验,2012年重庆某页岩气勘查工作目标区开钻勘探,截止2014年共有产气井28口,初步建成我国第一个大型页岩气田。
页岩气是以吸附或游离状态存在于泥页岩中的非常规天然气,具有资源潜力大、开采寿命长和生产周期长的优点,在页岩气开发利用大量增长的情况下,对其生产过程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分析,对保护页岩气田员工职业健康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2 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重庆某页岩气厂,工程内容为其采气井站、集输系统、脱水处理设施及配套公辅设施。
2.2 方法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目录》《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等国家法律、法规及规章、职业卫生相关标准及技术规范[1-4],运用现场调查法、工程分析法、检测检验法和检查表法等方法对该建设项目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现状进行全面分析。
3 结论
3.1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本工程天然气成分中,硫化氢含量较低,其主要成分是甲烷、乙烷、丙烷、异丁烷、正丁烷、戊烷、二氧化碳等。
项目采取“采气井站→集气站→脱水站”的集输模式,集气站将气体输送到天然气脱水站。
井口来气经集气站加热、计量后去生产分离器进行气液分离计量,天然气输送到脱水站,先加热到20℃,然后进分离器分离出天然气所含的液体以及杂质,再进入脱水装置进行脱水处理,脱水采用三甘醇作吸收剂,脱水装置出口的干气经过调压、计量之后供给用户。
该项目工程自动化程度较高,井站为“无人值守站”,集气站为“白天有人值守”站,脱水站工人实行倒班制。
通过工程分析及职业卫生现场调查,确定项目生产过程中存在或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见表1。
3.2 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针对该项目井站、集气站、阀室等主要生产设施及辅助设施可能存在的噪声、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硫化氢、戊烷等危害因素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如表2。
噪声:共检测作业场所定点噪声14个,空压机室噪声强度为93.2dB(A),其余各点噪声均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的要求。
化学毒物:针对井口、井站、集气站、阀室等主要生产区域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化氢、戊烷进行了检测所测结果均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學有害因素》的要求。目前我国尚未制定甲烷、乙烷、丙烷、异丁烷、正丁烷的职业卫生接触限值,故针对以上危害因素未进行检测。
3.3 关键控制点分析
通过现场调查、工程分析结合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确定噪声的关键控制点为泵房及空压机室及泵房;化学有害因素的关键控制点为井站、集气站加热炉、脱水站。
4 讨论
通过通过现场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分析,该项目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噪声、高温、甲烷、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乙烷、丙烷、异丁烷、正丁烷、戊烷、硫化氢,其职业病危害风险较重。
针对以上职业病危害因素可采取的防护措施如下:
工程防护措施:(1)采取自动控制系统,通过自动化、连续化、密闭化远程控制作业,减少工人现场作业时间及人数;(2)合理分区布置生产设施,将高噪声设备与其他设备分隔布置,产生、发散化学毒物的设施与其他设施分隔布置,避免交叉影响;(3)管道合理化设计,减少管道的气动性噪声,并设置高空放空管,排出有害气体;(4)集气站、脱水站设置可燃气体检测报警仪及管道压力报警仪,可对泄露等异常状况及时处置;(5)集气站、脱水站等主要生产设施设置应急用品柜,配备移动式可燃气体检测仪、正压式空气呼吸器、风向标等应急设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主席令第52号[A].2011-12-31.
[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3]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 2.1-2007[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4]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 2.2-2007 [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5]王志刚.涪陵页岩气勘探开发重大突破与启示[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5,36(1):1-6.
[6]张焕芝,何艳青.全球页岩气资源潜力及开发现状[J].石油科技论坛,20106):53-73.
[7]邹才能,董大忠,王社教,等.中国页岩气形成机理,地质特征及资源潜力[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0,37(6):641-653.
[8]张金川,姜生玲,唐玄,等.我国页岩气富集类型及资源特点[J].天然气工业,2009,29(12):109-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