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简·奥斯汀逝世200周年
2017-10-19
作文君
2017年7月18日是英国女小说家简·奥斯汀逝世200周年纪念日。为纪念这位备受喜爱的女作家,英国央行英格兰银行发行了绘有其肖像的10英镑纸钞。简·奥斯汀一生只活了42岁,但她的作品已成经典。其中问世两百余年的《傲慢与偏见》,依旧是最受欢迎的小说之一。奥斯汀曾称《傲慢与偏见》是她“宠爱的孩子”。这本书运用精湛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人性透彻的理解,四处洋溢着机智幽默,在英国浪漫主义小说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被英国著名小说家和戏剧家毛姆列为世界十大小说之一,实属世界文库中不可多得的珍品,今天就和作文君一起来了解下这本著作吧!
作者简介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出身于小地主家庭,为富豪子弟达西所热爱。达西不顾门第和财富的差距,向她求婚,却遭到拒绝。伊丽莎白对他的误会和偏见是一个原因,但主要的是她讨厌他的傲慢。因为达西的这种傲慢实际上是地位差异的反映,只要存在这种傲慢,他与伊丽莎白之间就很难产生感情,也不可能有理想的婚姻。但在两人的相处过程中,伊丽莎白感受到达西改变了过去那种骄傲自负的神态,便消除了对他的误会和偏见,达西也对伊丽莎白爱恋已久,两人从而缔结了美满姻缘。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一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这部社会风情画式的小说不仅在当时吸引着广大的读者,时至今日,仍给读者以独特的艺术享受。
内容简介
简·奥斯汀,这个名字在它的主人去世200年后,变得越来越响亮。然而,不知人们是否还记得,这位如今备受推崇的伟大女性的墓碑上,却没有“作家”二字,更没有任何关于其著作的只言片语——她的家人有意避开了她写作的事实,因为她用才华养活了自己,而这一点却不容于当时的社会。直到她42岁去世时,她的作品还远远没有成为“名著”。
和许多去世后才成名的文学大家一样,简·奥斯汀的一生没有闪亮的追光灯,物质生活寡淡,甚至经常遭遇贫困,但属于她的闪亮的日子却注定是不可磨灭的。这些日子的生命力仍在她的每一部作品里以及无数书迷的心中延续,仿佛伊人犹在,从未远去。
她总共写过6本长篇小说,包括《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诺桑觉寺》和《劝导》,它们也多次被改编为影视作品。英国19世纪著名史学家、诗人和政论家托马斯·马科莱称她为“写散文的莎士比亚”。她一生短暂,从未嫁人,却留下数部文学经典;她笔下的爱情让人着迷,在“感伤小说”和“哥特小说”充斥文坛时,影响了无数英国人的阅读趣味。
链 接
简·奥斯汀的祖父名叫威廉,是家中第六个孩子,不到40岁就去世了。随后发生的一幕很接近《理智与情感》的开场:殷实的家产几乎全部留给了长子,而长子并不情愿照顾其他弟妹。曾祖母履行了自己对亡夫的诺言,为几个孩子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尽了全力。值得注意的是,简·奥斯汀的曾祖母名叫伊丽莎白,与《傲慢与偏见》的主人公同名。奥斯汀的父亲乔治中学毕业后,選择了神学,与《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埃德蒙一样。
奥斯汀的一个舅舅被一位富有的叔祖父收为养子,叔祖父在巴斯购置了房产,经常前往巴斯休假的奥斯汀一家也是他们的府上常客。乔治的第三个孩子也被妻子的远房表哥收为养子。养子后来成为富人,在奥斯汀一家因乔治去世而家道中落时为全家提供了住处。《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认养情节或许参照了这两起事件。
与同时代的其他小说家相比,简·奥斯汀小说中的人物命名显得平实而随意,经常像是顺手借用了家人的名讳。毛姆留意到,《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是简·奥斯汀最喜欢的人物,还提出“有评论家认为,这一人物是以简·奥斯汀本人为原型的”。
名著评价
女权主义先驱杰梅茵·格里尔曾说,《傲慢与偏见》“告诉你女性有权过得更好,而不应认为女性理所当然就该怎样”。“反对日常性别歧视”组织的创始人劳拉·贝茨说,是“第一次有人说女性的思想值得倾听”。《傲慢与偏见》于1813年问世。这本书在评论界得到欢迎,沃尔特·斯科特爵士赞扬奥斯汀“笔法巧妙”,“把平凡普通的事务和角色变得有趣”。——英国《独立报》网站
我相信,广大的读者已经认定《傲慢与偏见》是奥斯汀的杰作,我认为他们的评价是很中肯的。使一部作品成为经典名著的,不是评论家们的交口赞誉、教授们的阐述研究、用作学校里的教科书,而是使一代又一代的众多读者在阅读这部作品中得到的愉悦,受到启迪,深受教益。我个人认为,《傲慢与偏见》总体来说,是所有小说中最令人满意的一部作品。——英国小说家 毛姆
句子迷
1.假装谦虚是最虚伪的表现,因为这可能是信口雌黄的开始,又或者是拐弯抹角的自我夸奖。
2.急躁的结果只会使得应该要做好的事情没有做好。
3.虚荣和骄傲是大不相同的两码事——尽管这两个词总是被混为一谈。一个人可以骄傲但不可以虚荣。骄傲多数情况下,无非是我们对自己的看法,但虚荣却指的是我们过于看重其他人对我们的评价。
4.一个人仅仅因为软弱无能或优柔寡断就完全可能招致痛苦。
5.对这个世界了解得越多,我就越不满。
6.幸福一经被拒绝,就不值得我们再去看中它了。
7.欺骗了我们的不是别人,常常是我们自己的虚荣心。
8.当一个人决意做某件事的时候,这点距离算不了什么。
9.一个预示着美好的计划,永远不可能实现。只有稍许带上几分特别的苦恼,才可以大体上防止失望。
精彩片段一
不考虑物质的婚姻,是愚蠢的
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这样的单身汉,每逢新搬到一个地方,四邻八舍虽然完全不了解他的性情如何,见解如何,可是,既然这样的一条真理早已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因此人们总是把他看作自己某一个女儿理所应得的一笔财产。
“我认为,傲慢是一种人所共有的通病。”玛丽一向认为自己思想深邃严密。此时不由得又是一番宏论。“根据我的书本知识,我坚信傲慢是一种流弊,人性在这一方面极为脆弱,因为我们很少有人不因为自己的某种品质或者其他什么而沾沾自喜、扬扬自得,不管这种品质是存在于真实中,还是仅仅存在于想象中。虚荣和傲慢尽管常被用作同义词,实际上却是两回事。一个人可能傲慢但不虚荣,傲慢是我们对自己的评价,虚荣则是我们希望别人如何评价我们自己。”
“你知道对于感情,17岁的我和23岁的我有什么区别吗?”
“嗯?”
“17岁的我感受到了一点点喜欢就会去相信这份感情和眼前的人并且无所谓地付出,23岁的我哪怕感受到了很强烈的感情也无法完全相信这份感情,即使想要全身心投入骨子里还是有所抵触。”
名著解读
人们的等级世俗观念极为根深蒂固,婚姻自然也要讲求所谓的门当户对。多数人为了所谓的优裕生活不得不委曲求全得以将就,这也以小见大地揭示了当时的社会不良风气与现象。本书以伊丽莎白为主角,刻画了一个勇敢独立,追求自由,敢于反抗世俗的独立的妇女形象。
精彩片段二
傲慢先生与偏见小姐的初识
他的姐妹都是优美的女性,态度落落大方。而他的姐夫赫斯脱则普普通通,不大引人注目。倒是他的朋友达西,引起所有人的注意,达西先生一表人才,比彬格莱先生更漂亮,也更为有钱,人们用爱慕的目光看着他。然而人们很快发现,这位先生为人骄傲,看不起人,难以巴结,因此对他产生了厌恶的感觉,再有钱也挽留不了他那副讨人嫌讨人厌的神气。
舞会上,因为男宾少,伊丽莎白有两场舞都不得不空坐,当时达西先生曾一度站在她的身旁。而达西先生与彬格莱所谈论的关于她和姐姐简的对话内容被伊丽莎白偷听到了。
彬格莱硬是要达西去跳舞,但是达西对彬格莱表示他是不会去跳舞的,他讨厌跳舞,更讨厌跟不熟的人跳舞,让他跟这里的人跳舞简直是活受罪。彬格莱认为他挑肥拣瘦,舞会上的姑娘都很可爱,他打算介绍场上最漂亮的姑娘的妹妹,也就是伊丽莎白给他认识。然而达西并不领情,他冷漠地说,她还可以,但还没漂亮到能够打动他的心。伊丽莎白对达西没有任何的好感,但是生性活泼调皮的她还把偷听到的话讲给朋友卢卡斯小姐听。
名著解读
被人视为傲慢无礼的达西先生,虽对伊丽莎白倾心已久,却一直犹犹豫豫。有关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印象转变更是刻画得百转千回。她开始时讨厌他的傲慢无礼,后来却渐渐了解了达西先生的正派为人,以至于最后无法自拔地爱上他。达西先生的傲慢实则也是这个社会的不良产物,也正因为他的傲慢无礼,才使伊丽莎白一直对他存在偏见。这一路的感情历程,跌宕起伏,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些正是这份爱情经历的考验。
精彩片段三
伊丽莎白与达西的精彩对话
“或许谁都不可能没有弱点。不过我一生都要研究如何避免这些弱点。有了这些弱点就是很聪明的人也会被人嘲笑。”达西说。
“比如虚荣和傲慢。”伊丽莎白忍不住说。
“对,虚荣的确是一种弱点。不过,傲慢嘛——如果真是聪明过人,傲慢总是很有分寸。”达西说完,伊丽莎白转过脸去,暗自发笑。
“你对达西先生的拷问已经完了吗?”宾利小姐说,“请问:结果如何?”
“我深信达西先生没有缺点。他自己也不加掩饰地承认这一点。”伊丽莎白说。
“不,”达西说,“我并没有那样说。我的毛病不少,不过,我希望,它们不是头脑方面的问题。我的脾气,我就不敢担保。我认为,我的问题是不肯妥协,不肯让步——当然就是不给人方便。别人的愚行和罪过我本应尽快忘掉,可就是忘不掉,别人得罪了我,我也不能忘怀。我的感情也不是推一下就可以激发起来的,我的性情也许可以说成是怨恨型的——我对人一旦失去好感,就永远不会有好感。”
“這倒真是一个缺点!”伊丽莎白大声说,“一旦结怨终生难解,是性格上的一个阴影。不过你这个缺点,选得真好,我实在不能嘲笑它了。现在你我面前也就安全啦。”
“我相信,每个人的性格都会有易犯某种错误的毛病——这种天生的缺陷,即使受最好的教育,也是克服不了的。”
“你的缺陷就是厌恨别人。”
“你的缺陷呢,”他笑着回答,“就是存心误解别人。”
精彩书评
有什么好?
——读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
□杨 绛
议论一部作品“有什么好”,可以有不同的解释:或是认真探索这部作品有什么好,或相当干脆地否定,就是说,没什么好。两个说法都是要追问好在哪里。这里要讲的是英国十九世纪初期的一部小说《傲慢与偏见》。
奥斯汀创造的人物在头脑里孕育已久,生出来就是成熟的活人。他们一开口就能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并且看透他们的用心,因为他们的话是“心声”,便是废话也表达出个性来。用对话写出人物,奥斯汀是大师。评论家把她和莎士比亚并称,就因为她能用对话写出丰富而复杂的内心。奥斯汀不让她的人物像戏台上或小说里的角色,她避免滥套,力求人物的真实自然。他们口角毕肖,因而表演生动,摄住了读者的兴趣。
奥斯汀的小说,除了《苏珊夫人》用书信体,都由“无所不知的作者”(the omniscient author)叙述。她从不原原本本、平铺直叙,而是按照布局的次序讲。可以不叙的不叙,暂时不必叙述的,留待必要的时候交代——就是说,等读者急要了解的时候再告诉他。这就使读者不仅欲知后事如何,还要了解以前的事,瞻前顾后,思索因果。读者不仅是故事以外的旁听者或旁观者,还不由自主,介入故事里面去。
奥斯汀无论写对话或叙述事情都不加解释。例如伊丽莎白挖苦达西的对话,又如伊丽莎白对达西的感情怎么逐渐改变,都只由读者自己领会,而在故事里得到证实。奥斯汀自己说,她不爱解释;读者如果不用心思或不能理解,那就活该了。她偶尔也向读者评论几句,如第一章末尾对贝奈特夫妇的评语,但不是解释,只是评语,好比和读者交换心得。她让读者直接由人物的言谈行为来了解他们:听他们怎么说,看他们怎么为人行事,而认识他们的人品性格。她又让读者观察到事情的一点苗头,从而推测事情的底里。读者由关注而好奇,而侦察推测,而更关心、更有兴味。因为作者不加解释,读者仿佛亲自认识了世人,阅历了世事,有所了解,有所领悟,觉得增添了智慧。所以虽然只是普通的人和日常的事,也富有诱力;读罢回味,还富有意义。
奥斯汀文笔简练,用字恰当,为了把故事叙述得好,不惜把作品反复修改。《傲慢与偏见》就是曾经大斫大削的。“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奥斯汀虽然把《傲慢与偏见》称为自己的宠儿,却嫌这部小说太轻松明快,略欠黯淡,没有明暗互相衬托的效果。它不如《曼斯菲尔德庄园》沉挚,不如《爱玛》挖苦得深刻,不如《劝导》缠绵,可是这部小说最得到普遍的喜爱。
小说“只不过是一部小说”吗?奥斯汀为小说张目,她在《诺桑觉寺》里指出小说应有的地位:“小说家在作品里展现了最高的智慧。他用最恰当的语言,向世人表达他对人类最彻底的了解。把人性各式各样不同的方面,最巧妙地加以描绘,笔下闪耀着机智与幽默。”用这段话来赞赏她自己的小说,再恰当不过。《傲慢与偏见》就是这样的一部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