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系统研究
2017-10-19阳杰刘锦宏赵雨婷
阳杰 刘锦宏 赵雨婷
[摘 要] 在界定开放获取期刊和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系统概念的基础上,对系统的要素、结构和功能进行深入分析。认为相较于传统订阅学术期刊知识传播系统,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系统因其网络传播和论文开放获取的特性而呈现出Y式—星式、链式—环式以及全联通式的传播结构,具备传播知识、质量控制和登记存档三大功能。
[关键词] 开放获取 知识传播 系统结构 系统功能 知识交流
[中图分类号] G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7) 05-0092-07
Knowledge-dissemination System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Yang Jie Liu Jinhong Zhao Yuting
(School of Law & Arts,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70)
[Abstract] Based on the definitions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and knowledge-dissemination system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lements, structures and functions of the knowledge-dissemination system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It suggests that compared with knowledge-dissemination system of traditional academic journals, knowledge-dissemination system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presents the structures of Y-and-star-topology, chain-and-ring-topology and fully-connected-topology due to its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et Communication and open access, and has the function of knowledge-dissemination, quality-control and registration-archiving.
[Key words] Open access Knowledge-dissemination system System structure System function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1987年,邁克尔·奥林巴斯(Michael Ehringhaus)创办的免费同行评议电子期刊《成人教育新视野》(New Horizons in Adult Education)已基本具备所谓开放获取(Open Access,OA)期刊的全部要素。而后,随着万维网的发明和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开放获取期刊相继问世[1]。时至今日,一些研究者认为以OA模式出版的期刊在出版速度[2]、期刊质量[3][4]、影响范围[5][6]等方面已逐步赶超传统订阅期刊。因此,厘清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系统的结构、知识传播流程及效果等十分必要。以下,本文拟对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系统的要素、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
1 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系统概述
基于开放获取期刊的知识传播系统是科学交流系统的子系统。它和非OA期刊、专著、学术会议及会议论文(集)、在线或非在线科学交流社区/小组等其他子系统之间是既独立又依存的关系,彼此间存在充分的知识交流现象。该系统的边界是基于独特的开放获取理念形成的,即它是破除了获取之经济障碍的学术期刊系统——这一障碍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全球的学术界和图书馆界;而这点差异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一个在传播原理、路径、范围和效果上都自成特色的知识传播系统。
开放获取理念最早在2001年12月发布的《布达佩斯开放获取倡议》中获得完整表述[7],本文据以将开放获取期刊定义为用户在法律允许范围内不受技术、经济、时间、地点、有限注册登录等条件制约,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免费获取、下载、引用、评论、收藏、分享等行为的学术期刊。另外从传播视角出发, OA期刊所传播的知识是以论文形态存在的编码知识。根据倪延年的说法[8],本文将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定义为在信息化环境中,向读者传播以OA期刊论文形态存在的知识,并期望获得预期传播效果的社会活动过程。此一过程当然涉及对数据进行整理形成信息,再对信息进行总结形成编码知识;然后读者根据自己的认知对知识进行解码,为自己所吸收消化并转化为自身行为等一系列过程[9]。但是本研究关注的重点并非微观层面的知识编码、解码及传播,而是更加宏观层面的知识表现形式——OA期刊及其中论文流转、传播和效果问题。
综上所述,所谓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系统实际上是基于开放获取期刊的知识传播系统,具有知识传播系统的共性,也具有基于开放获取期刊的特性。相比传统的学术期刊知识传播系统,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系统更为开放。这在作者的知识发布和读者的接受、利用两个传播节点上都有充分体现。从传播深度上来讲,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系统还拥有强大的互动和反馈机制,读者不仅可以在传播平台上浏览、下载学术论文,而且可以对论文信息进行分享、评论和收藏。复杂的传播和反馈使得开放获取期刊论文在传播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多重因素的多重关系排列组合又加大这一知识传播系统的复杂性(见图1)。
2 系统要素及其属性分析
从客观存在的角度来讲,知识传播系统是基于知识流动机制,由若干非线性叠加因素组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开放、动态的有机整体。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系统亦是如此。它是由各种类型的行动者、知识本身、知识传播渠道和其他要素共同组成的复杂动态系统。endprint
2.1 行动者
本文所定义的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系统中,行动者指包括作者、出版商、集成商、平台提供商、读者等在内的知识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所有节点。节点和节点之间的单向或双向流動构成知识传播的全景图。
作者。作者是开放获取期刊所刊载论文的创作者,从传播源头——稿源处直接决定论文亦即该系统所传播知识的质量和数量。开放获取期刊的作者既是知识信息的创造者,也是知识信息的接收者,即作者和读者身份是可以互换的,一位研究者既可以是论文的作者,也可以是论文的读者。研究显示,全球科研人员每年发表文章约250万篇,其中开放获取文章占到约15%—20% [10]。这表明在全球范围内开放获取期刊已逐渐获得作者的认可,他们愿意将论文投稿到OA期刊。作者之所以愿意将文章投到OA期刊,其动机是多样的。OA期刊更容易发表、出版周期更短、能在更广范围内扩大作者学术影响、所属机构或项目赞助商的要求等因素都是作者选择OA期刊的主要原因。国内外一些研究显示,在作者选择发表期刊的过程中,期刊质量往往比其是否为开放获取期刊更为重要,也就是说,作者愿不愿意在该刊发表文章更多地取决于期刊质量而非出版模式。
出版商。开放获取期刊出版商一般承担着两种角色:一方面,大部分出版商仍然扮演着期刊论文把关人的角色,即对作者所提交的论文进行质量把控和修订;另一方面,出版商也是知识的打包者,即将不同的论文放入不同的开放获取期刊乃至更大的数据库或者网络平台。除生物医学中心(BioMed Central, BMC)、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the 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 Plos)等新兴OA出版商外,传统学术出版商也都开始尝试这一之前被怀疑甚至抵制的出版模式[11]。例如,传统出版商斯普林格出版公司除了收购BMC,还在自家平台上提供“开放选择”(Open Choice)功能,做法是允许作者在大部分基于订阅的斯普林格期刊上选择以开放获取方式发表论文,这样读者在访问这些文章时就会清楚地看到“开放获取”标志并可免费获取[12]。
集成商。本文所谓集成商主要是指期刊集成商,它们是指通过对OA期刊的发现、采集、筛选、评价、组织、保存与再利用建设,进而为读者提供检索、全文下载、数据挖掘等一站式服务的专业机构[13]。当前OA期刊集成商可分为两类:一是OA期刊出版商兼任集成商(如BMC、Hindawi);二是第三方的OA期刊集成商,此类集成商又可分为其他OA集成商(如PMC)和图书馆等信息服务机构充任的集成商(如GoOA)[14]。美国公共医学中心(PubMed Central, PMC)是典型的第三方集成商,是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中心创建的关于生命科学与生物医学的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采用自愿加入原则,且期刊在加入时必须承诺在其出版后一定时期内将其全文提交给PMC,由PMC向用户提供免费全文检索和访问。另外,图书馆等信息服务机构在很多时候充任小型集成商的角色,如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图书馆创立的高线出版社(Highwire Press)是全球最大的提供免费全文的学术集成商之一。在国内,兰州大学也建有自己的集成平台,其数字图书馆首页明确标有“Go OA”的标识,该平台收录了2526种OA期刊、429581篇OA论文,并设置了热点概念、来源期刊、作者、出版日期、出版者、附加信息等多种分类检索方式,免费向所有读者开放[15]。从这种意义上来讲,此类机构也是OA集成商的一种。
搜索引擎等工具或平台提供商。搜索引擎等工具和平台在开放获取期刊论文发现上有着重要作用,是知识传播渠道的一环。目前读者主要通过通用搜索引擎、学术搜索引擎和OA专用搜索引擎来检索发现OA期刊。百度、谷歌等通用搜索引擎旨在满足用户在整个互联网上获取OA期刊信息的需求,其检索结果更注重相关信息的广度,因而查询通常不够精准。学术搜索引擎是专门用于搜索学术资源的搜索引擎,具有学术性强、重复率低、相关性好等特点,如谷歌学术(Google Scholar)、微软学术(Microsoft Academic Search)、百度学术等。读者可以借助此类学术搜索引擎搜索到世界上绝大部分已出版的包括传统学术期刊和开放获取期刊在内的学术期刊,同时其检索方式相对其他数据库平台更为方便快捷,检索结果更加精准。学术搜索引擎还包括如CNKI知识搜索、Scirus、BASE等非专业经营搜索引擎服务的科技公司创建的其他学术搜索系统或平台。此外还有OA专用搜索引擎,即专门用于OA期刊文献检索的搜索引擎,如Socolar、OAIster等都旨在为用户提供免费的开放获取资源检索服务。除了搜索引擎类工具,诸如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开放获取期刊目录(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DOAJ)等名录型工具在OA期刊论文发现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读者。读者是开放获取期刊的受众,是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效果的最终评价和反馈者。开放获取期刊的读者是OA论文的目标受众和接收者,正如前文所述也可能是知识的创造者。经过开放获取运动几十年的发展,OA期刊被全球越来越多的读者所了解和使用。研究显示早在2008年,中国科研工作者对OA期刊的认可度就高达85.5%,支持率也高达76% [16];之后的研究也发现,自2006—2010年科学信息研究所(I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ISI)发布的《期刊引用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显示DOAJ收录的期刊刊均总被引频次总体呈上升趋势,统计期内 DOAJ 收录的开放获取期刊被读者认可的程度也在不断提高[17]。这表明,近些年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各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开放获取期刊越来越被读者所认知和认可。
2.2 知 识
1991年巴达若珂(Badaracco)从传播学视角提出了迁移知识和内嵌知识两个体现知识传播特征的概念[18]。其中迁移知识指易于编码和易于在组织内或组织间传播的知识,而内嵌知识则是指难以进行传播和迁移的知识。因此,从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特征看,该系统所传播的知识是迁移知识,具有易于编码、易于传播的特点。1996年。坡兰尼(Polanyi)从知识表达的角度又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19]。显性知识是指能通过编码明确表达的知识,可通过语言、书籍、文字和数据库等方式传播;隐性知识则指高度个体化的难以形式化表达和难以传播的知识。从这个角度看,开放获取期刊系统知识传播所传播的知识是一种显性知识,带有易于编码、易于学习和系统性的明显特征。综上,本文所指知识是以OA期刊论文形态存在的学术价值很高的迁移知识、显性知识。endprint
2.3 渠 道
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渠道是指期刊论文所承载的知识流向读者的必经通道。通道顺畅,说明期刊拥有良好的传播网络,读者接触信息更加便捷;反之,读者的信息获取便會受到阻碍。和传统学术期刊一样,开放获取期刊一般有着三级传播渠道,即期刊,数据库或平台,搜索引擎和名录等。期刊是开放获取期刊实现对外传播的零层渠道,又称直接渠道,即OA期刊出版商不通过其他中间渠道直接将多篇文章按不同类别、主题集结成刊并通过官方网站对外发布。数据库或平台是开放获取期刊之上的一层渠道。当下,开放获取期刊平台一般分为3类,即以COAJ、Socolar为代表的资源整合平台,以BMC、Springer Open、PLoS为代表的出版商自建平台和以DOAJ为代表的既创建开放获取期刊资源整合平台又自建全文数据库的复合型平台[20]。另外,搜索引擎和名录等层级的渠道中,开放获取期刊除借助谷歌、百度等通用搜索引擎和微软学术搜索、读秀学术搜索等学术搜索引擎进行传播外,还可以通过OA专用搜索引擎实现传播,如密歇根大学图书馆开发的OAIster可以实现对开放访问、数字化和主要来源资料的集成化检索 [21]。但是,开放获取期刊与传统学术期刊知识传播系统的不同之处在于,在一二级传播渠道上,由于不存在经济和版权保护的障碍,开放获取期刊论文不一定依附于期刊更加可能被独立地上传、下载、搜索并直接链接到全文——这无疑缩短并扩大了知识渠道。这或许也是其区别于传统订阅期刊,能以更快速度在更广范围内传播知识的原因之一。
2.4 其他系统要素
除上述传播要素外,噪音也是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噪音,简单来说就是阻碍知识有效传播的因素[22],是影响OA期刊论文正常传播、接收、反馈和吸收,使得论文无法完全、系统地到达读者手中并为其所消化的阻碍因素。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系统的噪音几乎无处不在:一方面它普遍存在于知识传播系统的外部和内部,诸如信息泛滥、技术发展程度等外部噪音和资源分散分布、检索平台异构性等内部噪音都会对整个系统起负作用;另一方面,它作用于知识传播全过程,系统中任何一个节点都可能受到噪音干扰,如作者提交开放获取论文时可能因为对OA的认知障碍和经费障碍望而却步,读者在检索论文时可能因为语言障碍、媒介接触障碍和网络信息处理障碍而放弃,等等。因此,尽可能减少负作用于系统和传播过程中的噪音,或将噪音转化为可利用的机会是提高系统知识传播效果的重要方式之一。
3 系统结构分析
在综合考量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后,本文认为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系统的结构可分为Y式—星式传播结构、链式—环式传播结构和全联通式传播结构三种。
3.1 Y式—星式传播结构
Y式—星式传播结构是指整个传播活动中的行动者或节点呈现出一级一级向读者传播的特点。在其传播过程中,行动者与行动者的关系从方向角度来说是定向传播,具体表现为众多作者的论文由出版商汇总到期刊,然后通过集成商、平台商、读者等一级一级传播下去。在本系统中,汇总者也可以是集成商或平台商等。但首先,期刊出版商一般都是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系统的汇总者,也是系统的中心(Hub)。大型出版商旗下一般有几百甚至几千种开放获取期刊,可以轻易地实现论文汇总;即使是小型出版商也可以汇总一种或几种OA期刊论文。其次,集成商、各种发现工具或平台在次级意义上也扮演汇总者、中心的角色,如PMC、Highwire Press等集成商和以Google Scholar、OAIster等为代表的发现工具和平台。但此类汇总者更注重OA论文的“量”而非“质”,其主要作用在于对OA资源的汇总和整理。而星式结构主要是指这种担任汇总者角色的节点,除了向下一级节点传播外,通常都直接面对读者提供传播服务。上述传播形式的特点在于其高度依赖中央节点,一旦中心出现故障,整个知识传播系统都将处于崩溃状态。
3.2 链式—环式传播结构
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系统从整体来看是综合链式传播与环式传播的复合结构,以链式传播结构为主体,同时因存在反馈机制而形成环式结构。作者—出版商—网络媒介—读者是以论文形式存在的知识由生产者到接收者的传播链条。在该传播链中读者和作者在某一领域的某一方面必须存在一定的知识势差,才能使知识传播继续下去;读者—网络媒介—出版商—作者则是以评论形式存在的知识由接收者到生产者的反馈链,通过该链条读者可将对OA文章的评论和意见反馈给作者和出版者。在该传播结构中,知识传播链的起点刚好是知识反馈链的终点,知识传播链的终点又刚好是知识反馈链的起点。
3.3 全联通式传播结构
全联通式传播结构的主要表现形式为某一中心节点随机、分散、凌乱地向外围节点扩散,外围节点同时又向中心节点反馈形成双向传播。在新一轮传播过程中,该外围节点也可以成为新的中心节点,再次与其他外围节点形成双向传播。若干个节点之间的相互传播和角色转换最终形成了一张错综复杂的传播网。在本系统中,全联通式传播结构主要是指作者—作者、读者—读者、作者—读者间的点对点和广播式传播结构。由于OA期刊是免费和开放获取的,所以作者和读者都可以对OA论文进行下载、转发等二次传播行为。这种行为不同于由机构向某一批用户同时批量传播的形式。这种个体之间的点对点式传播更具有随机性和不可预测性。以读者对读者的传播结构为例,因OA期刊读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强关系,即是一种建立在相同学术素养或相似学术需求基础上的,需要双方给予一定肯定或认可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下,读者通过社交网络等在线渠道或讲座、课堂、会议等线下渠道转发自己认为有传播价值的OA论文,更可能引起其他读者共鸣并被其接受。因此,这种传播结构中的二次传播效果就会明显优于弱关系下的群体转发行为。
4 系统功能分析
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系统的核心传播媒介是开放获取期刊,因此其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和传统学术期刊的功能相似。罗兰德(Rowland)认为传统学术期刊具有传播信息、质量控制、规范化存档、认可4大功能[23];卢森代尔(Roosendaal)和葛鲁兹(Geruts)则提出登记、验证、通告、存档、奖励5种功能[24]。不过,当前作者往往并不是因为在OA期刊发表论文,而是该期刊同时也被SCI、SSCI等索引收录能导致随后的晋升、奖励等才选择OA期刊发表论文,因此很难说OA期刊具备认可和奖励功能。以下,本文将从知识传播、质量控制和登记存档三方面阐述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系统的功能。endprint
4.1 知识传播功能
期刊作为知识载体,传播知识是其基本功能[25],即作者通过撰写形式生产出论文,再通过渠道传播出去,最终到达信宿——读者,并为其接收和认可,从而起到知识传播作用。OA期刊论文的数量、涵盖学科、覆盖地域、引用优势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知识传播的力度和效果。
以DOAJ为例,该名录要求OA期刊只有在主题、资源类型、可接受来源、水平和内容等方面都满足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才能被收录。截至2017年8月2日,DOAJ共收录9621种OA期刊、2525334篇OA论文,涵盖农业、历史、教育等20个一级主题[26]。在覆盖地域方面,通过对DOAJ中开放获取期刊相关信息的整理,发现开放获取期刊已经得到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认可,但其发展水平在各大洲、各国家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27],这说明开放获取期刊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知识传播功能要明显优于发展中国家。另外,自史蒂夫·劳伦斯( Steve Lawrence) [28]提出开放获取论文存在引用优势以来,安泰曼(Antelman)[29]、诺里斯(Norris)[30]、程卫红[31]、刘锦宏[32]等学者以某一或多个学科期刊为对象研究了引用优势问题,并就此给出肯定回答。开放获取期刊引用优势的存在,表明该系统相比传统学术期刊系统在知识传播上存在某种优势。
4.2 质量控制功能
和传统学术期刊一样,OA期刊也是有质量控制功能的,但相对较弱。在传统订阅期刊领域,“给钱即发”的期刊并不是个案,在开放获取领域这种现象也依然存在,但这并不能作为否定其质量控制功能的理由。目前大部分OA期刊都要经过较为严格的评议,但不同OA期刊或平台对质量控制方式的要求不一。如BMC要求其所有研究文章和大部分其他类型文章都必须经过完全的同行评议:部分期刊须经过开放的同行评议系统进行评议;部分期刊通过封闭的同行评议系统,采用单盲审或双盲审形式进行评议。另外,期刊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期刊论文的质量。LetPub相关数据显示,在SCI收录的9991种学术期刊中,OA期刊共有1091种,占比10.92%;影响因子大于5的OA期刊共有64种, 占影响因子大于5的期刊总数(707种)的比重为9.05%;其中,OA期刊中影响因子最高的《相对论动态评论》(Living Reviews in Relativity)的因子值为29.300[33]。这说明开放获取期刊质量越来越被相关权威机构所肯定,也说明开放获取期刊的质量控制功能日趋显现。
4.3 登记存档功能
作者愿意将文章发表在开放获取期刊上,除了提升论文可见度(visibility)和可发现度(discoverability)等根本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确定自身研究成果的优先权,即卢森代尔等人提出的登记功能。OA期刊通过严格记录作者提交初稿、修订稿的时间信息和文稿信息为作者提供时间证明。这方便作者在第一时间公布自己的研究成果,同时可避免成果被他人窃用,保护其权益。
除登记功能外,如今开放获取期刊的存档功能也逐步被业界所认可。所谓存档,即在一段时间内保存学术记录的行为。OA期刊的存档功能主要分为两种:一是OA期刊将多版本(包含论文修订过程)论文的相关信息记录在案;二是OA期刊被要求放入相关开放获取仓储。就前者而言,大多数开放获取期刊都会记录多版本论文信息,但由于大多数开放获取期刊都依附于开放获取期刊平台,这一记录行为大多是由平台完成的,如高线出版社在为作者提供出版服务解决方案时就提供手稿提交与跟踪系统(Manuscript submission & tracking system)入口,以灵活配置并记录工作流程(workflows),完成相关论文信息记录功能。就后者来说,一般学科仓储、机构仓储本身都具有搜寻、收录开放获取期刊的需求。它们一般要求开放获取期刊提供完整的元数据、论文全文和补充材料以便更好地加以揭示。除仓储自身的需求外,以英国、印度为代表的国家以及某些机构、协会或平台也强制性要求OA論文存储,如英国研究理事会(Research Councils UK,RCUK)就要求接受其资助的所有研究人员必须将发表的论文电子版存入相关仓储,以保存研究成果并供人们访问和使用[34]。这无疑强化了开放获取期刊的存档功能。
总之,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系统是一个由行动者、知识本身、传播渠道和其他要素等共同组成的复杂系统,并呈现出Y式—星式、链式—环式、全联通式等多种传播结构。在主要功能上,相比传统学术期刊知识传播系统,发生了侧重奖励功能到以传播信息功能为主的偏移。秉承着其独特优势,随着开放获取运动的深入发展和信息传播技术的提升,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系统有望在科学交流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注 释
[1][11]徐丽芳. 数字科学信息交流研究[M].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44-47,59-62
[2]Warschauer M. Leading the Way for Open Access Research[J]. Language Learning & Technology,2016(2): 155-158
[3]Crowe M, Carlyle D. Is open access sufficient? A review of the quality of open-access nursing journal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Nursing,2015(1):59
[4]Thenkabail P. Remote Sensing Open Access Journal: Increasing Impact through Quality Publications[J]. Remote Sensing,2014(8): 7463-7468endprint
[5]Use Open Access to promote JIPB and to have higher impact for your publication[J].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2015(2): 23-28
[6]Teja Koler Povh, Maja ?umer.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open access on the citation of scientific publications[J]. Geodetski Vestnik,2012(2): 325-342
[7]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OL]. [2017-05-20].http://www.budapestopenaccessinitiative.org/read
[8]倪延年. 论知识传播事业的五大构成要素——知识传播与知识经济互动关系研究(之二)[J]. 新世纪图书馆, 2002(1): 5-9
[9]张元琨. 网络社群知识传播的系统结构及其管理[D].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3-10
[10]王应宽,吴卓晶,程维红,等. 国内外开放存取期刊研究进展综述与发展动态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05): 715-724
[12]Open Choice: Your research. Your choice[OL].[2017-05-20].http://www.springer.com/gp/open-access/ springer-open-choice
[13]黄金霞,王昉,张建勇. 开放资源的组织和再利用[J]. 图书情报工作,2016,60(17): 116-121
[14] 章岑,刘静羽,黄金霞. 开放获取期刊集成服务权益问题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2016,60(10): 33-39+94
[15] GoOA[OL]. http://gooa.las.ac.cn/external/index.jsp
[16] 王應宽. 中国科技界对开放存取期刊认知度与认可度调查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19(5): 753-762
[17] 方卿,王珏. 开放存取期刊学术质量评价(一):基于总被引频次视角的分析[J]. 出版科学,2011,19(6): 67-70
[18]Badaracco , J.L.,J.r(1991). The knowledge link: How firms compete through strategic alliances[M]. Boston,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 Polnayi, M. (1966). The Tacit Dimension[M]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60:47-61
[20] 匡登辉. 开放存取期刊网络平台知识服务对比研究[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6(12):50-55+68
[21] The OAIster? database[OL]. [2017-04-19].http://www.oclc.org/en/oaister.html
[22] 翟杰全. 中国传统科学:一个为反传播因素所阻滞的脆弱的知识系统[J]. 社会科学,1991(8):69-72+59
[23] Rowland F. Print journals: Fit for the future[J]. Ariadne,1997,8(2):691
[24] Roosendaal,Hans E,Geurts,Petrus A.T.M. Forces and functions in scientific communication: an analysis of their interplay[J].Cooperative Research Information Systems in Physics,1998(1):3-12
[25] 易明芳. 学术期刊在知识创新和评价中的功能[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7(2):137-138
[26] DOAJ: Information for Publishers[OL]. https://doaj.org/publishers
[27] 武庆圆. 开放获取期刊的知识交流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36-39
[28] Steve Lawrence. Free Online Aavailability Substantially Increases a Papers Impact[J]. Nature,2001(411): 521
[29] Kristin Antelman. Do Open Access Articles Have a Greater Citation Impact[J]. 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 2004,65(5): 372-382
[30] Michael Norris,Charles Oppenheim,Fytton Rowland. The Citation Advantage of Open-Access Article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59(12):1963-1972
[31] Weihong Cheng,Shengli Ren. Evolution of Open Access Publishing in Chinese Scientific Journals[J]. Learned Publishing,2008,21(2): 140-152
[32] 刘锦宏,徐丽芳,方卿. 基于开放牛津期刊的开放获取引用优势分析[J]. 图书情报知识,2011(2):64-72
[33] LetPub:最新SCI影响因子查询及期刊投稿分析系统[OL].[2017-04-19]. http://www.letpub.com.cn/index.php?page=
journalapp&view=search
[34] 国外开放获取强制性政策[OL]. [2017-04-19]. http://www.wenkuxiazai.com/doc/a7ff14549e31433238689335.html
(收稿日期:2017-03-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