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课程设置研究

2017-10-19高新阳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7期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课程设置课程

【摘要】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支骨干力量,承担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本文针对应用型本科课程设置存在的课程同质化严重、课程数量过多、课程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阐述应用型本科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明确课程设置改革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课程;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7-0001-03

在我国教育发展进程中,由于“应用型本科教育”与“新建本科院校”几乎同时产生,并且新建本科院校承担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实施主体,因此,笔者将世纪之交转型升级的一批新建本科院校界定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研究主体。

从1999年到2013年的十多年时间,我国新建本科院校从10所发展到了349所,占到了本科院校总数的30.5%,这充分说明,致力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新建本科院校,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期内取得了快速发展,名副其实地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支主力军。但全社会对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重视不够,我国高等教育的行政管理精力多放置在“一流大学建设”、“重大科研攻关”、“重点学科建设”、“领军人才培养”等方面,没有稳定的导向性的政策、机制、资金等来支持应用型本科建设,影响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从生源质量、师资队伍、教学水平等方面都与传统本科院校存在较大差距,缺少支撑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特色发展的宏微观条件,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课程设置陷入了“千校一面”的局面。

一、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多数学者认为,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产生的新生教育类型,是传统本科教育的有益补充,具有较强的行业性和社会性,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主要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为了实现大众化高等教育赋予新建本科院校的历史使命,为了培养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卓越应用型人才,必须在加强应用型本科内涵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课程建设。通过对多所应用型本科院校现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面分析,总结出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如下五个方面。

1.课程同质化比较严重,办学特色不鲜明

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多为新建本科院校,有些还是直接脱胎于某一母校,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照搬模仿传统大学课程构架的现象比较普遍,有些院校的课程直接就是以“复制加粘贴”的形式产生,课程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办学特色丧失。不少应用型本科的课程设置没有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适时调整,部分应用型本科甚至盲目照搬传统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过分重视学科体系的理论性和完整性,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和实践课程所占比例偏低,没有突出专业特色和应用特色,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没有明显的竞争力。

2.公共基础课过多,课程结构不合理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多数应用型本科都存在公共基础课所占学分比例偏高问题。例如,某新建本科院校现行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学生修习的总学分为200学分,其中实践教学44学分,理论教学156学分。在理论教学中公共基础课达到了72学分,占到了全部理论教学的46%。公共基础课所占比例过高,严重挤占了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学分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如果不对现行课程结构及时进行调整,必将影响应用型人才专业核心能力培养。

3.课程数量偏多,上课时间太长

与国内外其他院校相比,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普遍现象是学生在校学习的课程数量太多、内容太杂,上课时间过长,留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太少。据统计,国内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总学分大多在170-190学分之间,有的甚至超过了200学分。与国外许多同类高等院校相比,学生上课时间明显偏多,课外研习时间明显偏少,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严重不足。

4.必修课程数量过多,选修课程数量不足

从1998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快速扩张时期。参加高考人数由1998年的320万快速飙升到2015年的942万,录取比率由1998年的34%快速飙升到2015年的75%,高等教育进入了名符其实的大众化时代。为了应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这突如其来的变化,多数新建本科院校在教师数量、教师质量、教学条件、教学设施还没有来得及作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只能用增加必修课数量、扩大班级容量、减少选修课数量这种最简单的、最好操作的办法,高效地在短时间内完成人才培养任务,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不得已成為了采用流水线进行专业人才培养的加工厂,从而陷入了“千校一面”的局面。

5.培养综合素质的课程偏少,质量不高

由于学生毕业后所要面对的工作环境是多元化、开放性的,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的融合和交叉,对“边缘人才”、“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仅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基本操作技能早已无法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渴求。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对素质教育提出了要求:“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应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证明,个体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往往取决于个体的综合素质。因此,应用型本科在重视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同时,必须兼顾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强调课程的综合效应和实用效应,以满足学生转换不同职业岗位的需要,避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二、课程设置原则

作者身处一所新建于本世纪之初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十多年,亲自见证了应用型本科院校从成立到成长的全过程,参与了人才培养方案的起草和修订。作为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成员之一,一直在思索课程体系如何改革才能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质量应用型专业人才。笔者认为,应用型本科课程设置要综合考虑学生就业和升学等不同职业发展路径对知识和能力的不同需求,努力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使学生毕业后能以最快的速度适应职业发展需求。为此,课程设置应遵循以下三项原则。endprint

1.有用性原则

为了使课程设置更好地与就业市场对接,必须由过去注重“知识导入”过渡到遵从“能力输出”来重构课程体系。即以提升专业核心能力为切入点,细致划分专业能力和能力要素,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作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指向。据一份对我国大中型国有企业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企业界目前对高校本科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要求一栏中,有90%的企业选择了实际操作能力,其中40%的单位愿意公开向社会招聘有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而不愿意直接接受高等院校的本科毕业生。这些企业中能容忍毕业生适应工作的最长时间为3个月的占40%,半年以内的占34%。这说明现在很少再有企业愿意花大力气在人力资源的长线培训上,他们往往希望员工能在进入企业之前就是熟手,以减少劳动力的使用成本。因此,应用型本科的课程设置可以不苛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必须遵从有用性原则。

2.针对性原则

应用型本科院校一般由地方或行业主办,担负着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培养生产一线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大任务,为地区经济和行业服务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本质要求。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应与行业(地区)对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对接,课程设置应与人才培养目标协调一致。通过对行业(地区)人才需求、能力与职业的分析和调研来构建课程体系,使政府统一规定的国家课程与学校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而制定的本校课程有机地结合,即应用型本科课程设置要强调应用性和针对性,既着眼于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兼顾行业(地区)对就业能力的需要。从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上,应高度重视与社会的融合、与行业或企业的深层次合作。

3.灵活性原则

灵活性原则要求以市场需求为根本、将“学以致用”作为应用型本科课程设置最根本、最核心的特征。通过对就业市场和人才市场需求等进行预测,删减过时课程,增加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急需的课程,通过对课程内容及时进行调整、补充、更新,第一时间将课程设置方案调整到最优。在课程内容上,通识课、基础课以“必须、够用”为度,兼顾课程的纵横衔接,尽量使课程内容综合化,处理好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发展的关系,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本知识,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三、课程设置改革内容

笔者认为,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媒介,合理的課程设计、有效的课程实施、科学的课程评价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必备条件。应用型本科课程设置要从学生就业和升学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出发进行整体设计,更多地关注知识的社会性和有用性,努力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习得和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为了全面提升我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需求,笔者认为,课程设置可以尝试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改革。

1.优化课程结构,压缩课内总学时

应用型本科课内学时过高和课程体系结构不科学,在高等教育界基本已经形成共识。为了压缩课内总学时,理论课程及教学内容设计应着重考虑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实践环节应围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来展开,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了实现我国应用型本科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必须充分论证所学课程与学生职业规划和能力培养的相关性,全方位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大胆削减无关课程,大力压缩课内总学时,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

2.减少必修课学时,增加选修课学时

有用性原则要求淡化与专业学习无关的课程,强化与专业学习有关的课程。建议将人才培养方案中包括体育、高等数学、外语和政治理论课等在内的所有公共基础课全部设置为选修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在有限的时间内来选择学习自己所需的课程,通过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和建立灵活的课程选修制度,充分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求。体育课主要教会学生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常识和方法即可,其他时间可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项目,要求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一项自己喜欢的、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终身受益的体育运动项目,没有必要面面俱到。高等数学和外语可通过分层教学来满足学生毕业后考研、出国、就业等不同职业规划的需求,以学生听得懂、学得会、对职业规划有用为标准,不同职业规划学生对每门课程的学习内容可以不同。例如,对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学生,数学教学可尝试从纯理论的数学教学转向来自工作、生活的数学教学,突出学习内容的实用性,同时可强化专业外语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对考研、出国的学生可加强专业基础理论、高等数学、基础外语的学习。只将有一定逻辑联系的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为必修课,其他专业课程一律设置为选修课,给学生更多的学习选择空间,学生毕业时在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模块中选够规定学分即可。

3.增加专业核心课学时,延长实践教学环节学时

我们认为,适当提高专业核心课和实践教学环节比重,降低专业基础课和公共基础课程比重,正确处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是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内容。为了搜集应用型本科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的第一手资料,我们于2016年6月在某应用型本科院校2016届毕业生即将离校之际,对现行课程的学时设置是否合理在毕业生中进行了调查。我们之所以选择即将离校的毕业生作为调查对象,是因为他们不但已经学完了人才培养计划的全部课程并且参加了社会实践,对人才培养计划是否合理比在校生更有发言权。在调查表中,对现行课程学时设置了三个选项“学时不变”、“学时增加”、“学时减少”,发出调查问卷179份,收回有效问卷165份。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有超过60%的学生强烈要求增加学时的理论课程全部为专业核心课,多个实践教学环节有50%左右的学生要求在原有基础上延长时间。由此可见,学生们对加强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呼声很高。

4.灵活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素质endprint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和企业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但创新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日之功,也不是所有的人经过努力都能培养成创新创业人才。现实情况是,我们国家培养出来的青年一代,很多人在短期内很难具有创新思维。多数学生都处于传承性、接受式的传统学习状态,不少学生满足于听懂课、会做题这个层次,能够积极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数量太少,具有求异思维、敢于对老师或书本内容提出质疑的学生更是微乎其微。究其原因,我们国家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都提倡少数服从多数,强调师道尊严,绝大多数教师并不希望学生们挑战自己的权威,不喜欢特立独行、标新立异的学生。我们不得不承认,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国家从政府、社会、学校、家庭都没有积极营造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文化氛围,对有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的学苗关爱不够、打击太多。即使在大学阶段将“创业基础”等创业教育课程开设为必修课,大力加强创业教育,也很难在短期内取得显著成效。多数学生不但在短时间内培养不出创新思维,反而会让他们感到无所适从。笔者认为,创新性思维的习得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不能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没有必要搞一刀切,全部将其开设为必修课,建议根据学生不同的创新创业需求,灵活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对具备创新潜质、有强烈创业愿望的学生可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循序渐进培养创新思维,投入专项经费支持各院(系)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科竞赛,将学生参加自主创业、科技创新、科技竞赛、研究性社会实践以及撰写的论文、取得的专利和执业资格证书等纳入学生实践学分考核范围并给予适当奖励,允许替代一部分实践教学环节;对不具备创新潜质、没有强烈创业愿望的学生,可尝试将创业课程开设为精品选修课,通过收听创新创业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和邀请专家、学者、实业界精英为学生举办科技讲座和讲授创业经历,给学生营造崇尚科学、勇于创新的学术氛围,逐步灌输创业创新的意识;对没有创业愿望的学生可将有限的时间用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和实践能力提高。

5.增设培养国际化思维的课程,培养国际化创新性人才

目前我国新型国际专业人才稀缺己经成为我国业界的共识。在“十三五”期间,高等教育要围绕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重大经济发展战略,综合考虑“互联网+”、网络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国际化给应用型本科教育带来的新挑战,站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大局的高度,着力培养具有流暢国际交流能力和强劲国际竞争实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为此,应用型本科应增设培养国际化思维的课程。一是在公共基础课程中增设专门的国际教育课程,丰富学生的国际知识,了解外国的历史、政治、地理、风土人情等内容,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树立全球服务的观点。二是增设注重国际主题的新课程。培养学生以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三是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言,为其参与国际竞争准备语言条件。

四、结语

在本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快速、无序大发展的环境中,应用型本科的生存空间受到了严重挤压和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是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学生素质、教学管理水平、资金投入等均与一流本科院校存在先天性差距,二是办学的灵活性和动手能力、应用技能的培养与三本院校、高职高专无明显优势,应用(下转6页)(上接2页)型本科教育到底该走向何方值得高等教育工作者深思。为了应对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严重挑战和在高等教育的生存夹缝中开辟一条属于自己的生存发展之道,应用型本科必须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全方位进行综合改革,结合学校自身特点重新思考办学定位。在课程设置上,不能因循守旧,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大胆地进行创新和改革,切实提高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有用性,注重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发展能力,是应用型本科应对挑战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J].中国大学教育,2015,5.

[2]陈飞.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调整与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4,5.

[3]陈小虎.“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解析及其人才培养体系建构[J].江苏高教,2008(1):86-88

[4]朱永江.新建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建构取向[J].现代教育科学,2010(1).

作者简介:高新阳,女,华北科技学院管理学院教授,会计系主任。endprint

猜你喜欢

应用型本科课程设置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之必要性探讨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