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紧密结合国家需求,提升空间技术创新能力
——中国工程院第四届“空间信息技术与应用展望”院士论坛召开

2017-10-19高菲

卫星应用 2017年9期
关键词:轨位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天基

紧密结合国家需求,提升空间技术创新能力
——中国工程院第四届“空间信息技术与应用展望”院士论坛召开

2017年9月12-13日,中国工程院第四届“空间信息技术与应用展望”院士论坛暨2017年卫星有效载荷技术学术年会在北京理工大学召开。大会由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中国电子学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大学、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科技委通信与导航专业组、空间微波技术重点实验室主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中国电子学会空间电子学分会、中国宇航学会空间电子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科技委遥感专业组承办,杨士中院士担任大会主席及学术委员会主席。王越、李德仁、戚发轫、范本尧、胡海岩、段宝岩、郝跃、尹浩、樊邦奎等多位院士,以及行业内的专家、学者共计300余人参加了会议,并就空间信息技术及应用领域的关键问题和热点问题展开学术研讨。

北京理工大学校长胡海岩院士表示,北京理工大学是一所具有鲜明国防科技特色的高校,刚刚成立了空间载荷技术研究院。本次院士论坛的举行,对学校空间载荷技术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将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李军院长指出,“空间信息技术与应用展望”院士论坛已连续举办了四届(包含本次论坛),大会中的很多内容为业内专家和学者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支撑,部分研究成果已运用到重大项目和工程中。本次论坛将激发空间信息技术创新的活力,为卫星有效载荷的发展创造机遇。

杨士中院士在致辞中表示,本届院士论坛将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为国家实施科学决策做好研究论证工作。2017年卫星有效载荷技术学术年会将为青年才俊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同时为每一位参会人员带来更多创新思维和创新技术。

空天信息服务年产值可望达到万亿元以上

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详细介绍了天基信息智能化实时服务系统(PNTRC)及其功能设计、发展目标、产业化前景、发展路线图和关键技术等。李德仁院士指出,建设我国自主的天基信息实时服务系统,是实践军民深度融合战略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要求的有力举措。

李德仁院士指出,天基信息技术将满足抢占战略制高点、应急救援、国家安全方面的重大需求。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航天事业发展取得辉煌的成就,但存在通信、导航、遥感卫星各成体系,系统孤立,信息分离,服务滞后的问题,亟需建设通导遥一体化天基信息实时服务系统,解决目前空间设施覆盖能力有限、响应速度慢、体系协同能力弱的问题。天基信息智能化实时服务系统的建设思路是:整个系统分为天基卫星、天地网络、信息服务三个系统,具备实时导航增强、精密授时、快速遥感、天地一体移动宽带通信传输功能。该系统将实现卫星遥感、卫星导航、卫星通信与地面互联网的集成服务,支持军民用户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的信息获取,高精度定位授时与多媒体通信服务。李德仁院士认为,该系统的建设将会带动空天信息服务年产值达到万亿元以上;并建议将该系统列为空天国家实验室的主要任务,集中全国相关优势力量协同攻关。

打造中国的全球天基信息网络

中国军事科学院尹浩院士在《国家天基信息网络发展面临的挑战》报告中指出,频率轨位资源严重紧缺、关键技术亟需突破创新、自主可控发展基础薄弱是目前天基信息网络发展面临的三大挑战。应对频率轨位资源的策略有提前谋划轨位,拓展轨位资源,抓好新轨位与频率资源申报和抢占工作;采用多星共轨技术,充分挖掘和保护现有轨位和频率资源使用效益;加强统筹、科学树立论证,确保天基信息网络用频安全。在关键技术突破问题上,星座组网方式、星上路由交换、基于分布式星群的天基信息网络体系总体设计、空间分布式全光交换与路由实现技术、空间分布式计算与联合处理技术都是需要着重发展的方向。尹浩院士指出,要看到引进产品受限形势愈发恶劣、引进产品安全性无法保证、国内核心元器件及基础软件研发生产能力弱、航天体系技术发展自主创新不够等难题,中国航天体系国产自主产业生态环境整体非常脆弱,为此要科学制定航天装备自主可控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要从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两方面同步推进自主可控发展。尹浩院士认为,我国至今还没有一个覆盖全球的天基信息网络,这与中国的大国地位极不相称,天基信息网络作为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必须重点发展,天基信息网络建设应纳入“十三五”国家重大工程,打造中国的全球天基信息网络。

注重定位导航与通信的一体化建设

北京邮电大学邓中亮教授作了《空间信息+互联网的发展和展望》的报告。邓中亮教授认为无线通信网络是国家的巨大资源,几乎“无所不在、无人不用”,基于无线网络的广域高精度定位研究已成为近年来国际发展热点。近年来,世界大国致力发展不依赖于GNSS的定位导航体系,为保障国家安全和建设提供新途径。在国家重大需求牵引下,邓中亮团队致力创新广域无线网络定位理论方法与关键技术,开展国家863“羲和”计划广域无线网络室内外定位导航研究,与北斗/GPS定位不同,依托现有通信网络资源,实现了广域高精度、高稳定、高可靠、低成本的室内外连续空间定位,解决城市复杂环境小尺度空间精确定位难题,成为卫星定位的重要补充或替代。

谈及未来空间信息和互联网的融合,邓中亮教授认为通过研究,所有无线通信网都具有高精度室内外3D定位能力,对经济、军事、国防等领域中应用的定位导航服务具有重要意义,要积极构建自主可控空天融合的无缝定位、导航、定时(PNT)网络体系,定位导航与通信趋向于一体化,加快位置服务标准化建设。

中央军委联合参谋部樊邦奎院士作了《无人机发展及其遥感应用》的报告,介绍了无人机遥感具有的广域与高分辨率同时兼得、高光谱或超光谱逐渐应用、立体成像技术不断成熟、多源传感器数据融合等主要特点。樊邦奎认为,无人机遥感已经成为航空遥感和卫星遥感的重要补充,其应用正呈现出越来越广泛的趋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段宝岩院士作了《复杂电子装备机电耦合及应用》报告、郝跃院士作了《微电子技术发展与展望》报告、谢军研究员作了《我国天基PNT信息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报告、北京理工大学安建平教授作了《空间太赫兹通信技术及其展望》报告、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杨宏研究员作了《先进信息技术在载人航天器应用中的探索》报告、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崔万照研究员作了《空间微波部件微放电效应基础应用研究》报告。

大会还进行了通信与导航技术、遥感与数传技术、天线与微波技术和有效载荷新技术4个分会场研讨活动,内容丰富,分别对空间信息技术领域的热点议题进行深入探讨。其中,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的郑伟研究员介绍了天空海一体化卫星重力/测高反演和水下组合导航、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载人航天总体部果琳丽研究员分析了载人深空探测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北京航天控制仪器研究所张安宁研究员介绍了全球化量子通信技术。关于大众关注的空间太阳能电站和大型空间射电望远镜相关技术和进展也在分会场讨论中得以展现。

本刊记者_高菲

猜你喜欢

轨位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天基
天基物联网关键技术及应用前景
基于Gooding算法的天基光学目标跟踪定轨
美国天基空间监视系统概述与分析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通信卫星事业部
ABS要出售15个轨位
ABS要出售15个轨位自己用不完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China Academy of Space Technology(CAST)
中 国 空 间 技 术 研 究 院China Academy of Spacee Tchnology ( CAST )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China Academy of Space Technology (CAS T)
天基红外系统多目标快速跟踪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