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网络环境下的科技期刊作者队伍建设

2017-10-18江勇周汉香李朝前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选题策划科技期刊大数据

江勇 周汉香 李朝前

摘 要: 作者队伍建设是科技期刊健康发展的基础。结合当前大数据的网络环境,分别介绍了以专业数据库、微信、网络论坛等为平台的作者队伍建设,包括以导师为核心、基金项目为中心、选题策划为中心的作者队伍建设方法及各自的优缺点等,为科技期刊编辑开展作者队伍建设等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大数据;作者队伍;科技期刊;选题策划

中图分类号: G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7)04-0096-

凡精神产品之生产,皆离不开创作者的辛勤努力;没有创作者的贡献,就没有精神产品的出现。此创作者即为作者。由此可见,作者队伍的建设对精神产品的生产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仅以科技类产品为例,不管是以高校学报、学术期刊为代表的编辑部或期刊社[1-5],还是以专业图书为代表的出版社[6],都在为加强作者队伍的建设进行着不懈的努力、摸索和实践,以期找寻适合自己的作者队伍建设方法,进一步稳固作者队伍,开拓更加优质的作者队伍,从而让所在书刊具有更高的学术价值。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人们的交流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数据网络的兴起逐渐改变了人们的各种习惯。所以,在作者队伍建设过程中,如果仍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邮件、电话、熟人介绍等方式上,势必故步自封,难观井外天地,必须与时俱进,擅用大数据网络这一更为先进的信息搜集工具,做到更快、更好、更准的建设作者队伍,从而为后续邀约优质稿源、稳定作者群体做好提前准备工作。

1 以专业数据库为平台的作者隊伍建设

所谓大数据即通过多种来源搜集而来或经长期整理的庞大数据,其更大的价值在于对海量数据的深度挖掘[7]。目前,国内多数期刊已与中国知网、维普等国内知名数据库建立了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这些数据库通过对无数的期刊、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等数据进行汇总、整理、分析,已然形成大数据网络,供国内外的高校、研究院所等企业或个人使用。科技期刊的编辑不仅仅是这些数据库的数据供给者,同时更应该依托这个大数据网络进行深入分析和挖掘,为期刊的作者队伍建设提供强力支撑。这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建立以导师为核心的作者队伍

1.1.1 选择以导师为核心的原因

目前的高校学生培养模式基本上为导师带培制,即一般由1名硕士或博士生导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确定对多名学生进行培养,形成“一对多”的培养关系;同时,当所培养的一批学生毕业后,紧接着又会有新一批学生加入进来,如此更迭。因此,对大多数科技期刊来说,建立以导师为核心的作者队伍是非常实用的。一方面,导师作为从事某一领域研究的指向标基本是不会变化的,而其指导的学生群体在毕业后可能会进入到各行各业,其研究方向可能会发生较大变化,或与本刊报道方向不符,或对科技论文的发表需求减弱,不足以成为长期稳固的作者群;另一方面,尽管由于期刊知名度的原因,导师可能不会直接给本刊投稿,但由于导师本身的辐射作用,其指导下的学生群体在其指导期间可能会成为本刊源源不断的论文供给者,此即为“源头活水”。更有甚者,随着学生在本刊发表论文的增多,其正面的效应又会影响到下一批学生,甚至导师亦有可能逐渐改变对本刊的印象,从而在合适的时候将其研究成果在本刊发表。

1.1.2 以导师为核心的作者队伍建设方法

据观察,高校硕士或博士生所发表的科技论文,大多遵循一个规律,即第二作者往往为其指导导师。根据这一规律即可方便的建立以导师为核心的作者队伍。

首先,从本刊已刊发的论文入手,在中国知网通过期刊导航找到本刊,找到作者单位为高校、第一作者为高校学生的科技论文,进入点击第二作者,即可看到中国知网基于大数据为我们提供的此作者的所有信息,包括单位、研究方向、总发文量、总下载量、作者关注领域、作者文献等重要数据。据此,一方面可以判断是否为指导导师,另一方面可以对导师进行更多了解,获悉其研究进展情况,从而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还可以通过中国知网的检索系统,查询到该导师直接或间接对本刊的贡献情况,即统计出其署名下的论文量、发表时间等信息,以此判断其对本刊的印象程度,是否逐渐疏远本刊,从而决定后续采取的稳定作者措施。之所以选择以本刊入手,是因为他们对本刊已经具有一定的印象和熟悉度,从而更容易建立起长期稳固的作者关系。

继而,再从选定的行业期刊入手,依托中国知网、维普等大数据平台,查找到与本刊专业领域相关的导师相关信息,一一统计入库,筛选确定为今后重点约稿对象,努力让自己的刊物成为他们成果发布的平台之一。

1.2 建立以基金项目为中心的作者队伍

国内重点科学研究大多集中在科研基金项目上,有国家项目,也有省部级项目,还有院校、企业项目等。这些基金项目汇聚了大多数的科研成果,而且它们往往也是期刊评价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指标之一。因此,建立一只以基金项目为中心的作者队伍对期刊论文质量和影响力的提高都是非常有利的。

参照以上以导师为核心的作者队伍建设方法,同样可以用于以基金项目为中心的作者队伍建设。先从本刊发表论文入手,通过中国知网的数据库平台找到论文,将所关心的基金项目的基金号登记下来,并输入到中国知网高级搜索的“支持基金”栏中,即可看到与此基金项目有关的所有发表论文的信息,大致分析出该基金项目的发文量、研究进展情况、主要参加人员等关键内容。将这些信息一一统计入库,进行有针对性的约稿。基金项目的查找也可以通过同行刊物获取,或直接通过中国知网“特色导航”的“基金”中一一甄选。这些项目大多具有较长的延续性,项目的参加人也多为行业的领军人员。因此,只要能与这些项目的工作人员建立起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及时把握项目进展情况,成为他们成果发布的主要平台,对期刊长期稳定的影响力提升必将大有裨益。

1.3 建立以选题策划为中心的作者队伍

选题策划对于科技期刊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8]。确定了好的选题,选题策划便成功了一半。在当前的大数据网络环境下,我们同样可以凭借中国知网等数据库平台进行更加精确的选题计划。比如,中国知网的“数字化学习研究”平台可以实现学术趋势搜索、学术研究热点等的搜索;通过限定学科领域、热点主题等方法可以搜索到行业领域的热点话题,清晰查看到 “热点主题”、“主要知识点”、“主题所属学科名称”、“热度值”、“主要文献数”、“相关国家课题数”、“主要研究人员数”等信息;结合期刊特点甄选出合适的选题方向,点击进入选定的热点主题,即可获悉学术热点的研究趋势,以及相关研究人员、研究机构等关键信息。通过对这些关键信息进行甄选,确定策划的选题的作者队伍。再依托专业数据库等网络平台对作者队伍进行一定程度的了解熟悉,进行有针对性的约稿。这样,以选题策划为中心的作者队伍便建立起来,为选题策划的成功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2 以微信为平台的作者队伍建设

微信作为一种新的网络媒体,应用领域越来越广,很多科技期刊社也逐渐将微信作为纸质刊物的延伸平台,搭建微信公众平台,通过微信发布论文,建立与作者的联系,对微信的应用进行越来越深入的研究。由于其基于移动网络、以智能手机为载体,关注更加方便,扫一扫或添加微信号就可即时关注,推送的每一条信息都能完整实时的送达到读者/作者终端,并即时提醒他们,到达率高,信息曝光率高,接受率高[9]。可以看出,微信已然成为与作者进行沟通的最实时、高效的方式,是加强作者队伍建设不可或缺的方式之一。可以说,只要成为期刊的粉丝,就已然成为期刊的潜在作者。期刊编辑通过对微信内容实时更新,吸引更多的粉丝,稳定既有的粉丝;依托粉丝们的关注、阅读、点赞和转载,提高期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更进一步地,将微信作为期刊论文的延伸,通过扫描每篇论文的二维码,即可浏览全文,收看作者或审稿专家对论文的介绍、评价的小视频,等等,五花八门。在后台,编辑也可通过对粉丝的一些基本信息、关注重点等进行分析,筛选作者队伍,展开约稿等事宜。

然而,同时也应该看到微信用于作者队伍建设的不足之处。首先,粉丝群体的随意性、变动性较大。科技期刊属于小众关注的专业性产品,其固有的科学性、严肃性特点决定其很难通过更多的方式來吸引眼球,因此,新粉丝的加入往往不尽如人意,而老粉丝的流失又让人惋惜。然后,粉丝的基本信息,特别是反映其学术水平的信息不能即时获悉,因而在作者队伍建设中具有更多的盲目性。再者,微信公众平台并非绝对的点对点的交流平台,编辑与作者、作者与作者之间无法做到更深入的思想交流,更多的时候只是期刊编辑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单方面给作者推送信息的渠道之一。

3 以网络论坛为平台的作者队伍建设

网络论坛作为大数据网络下培养和挖掘作者的新的方式,适用于一些有条件创办与所在期刊主题相关的网络论坛的期刊社。它也是期刊投稿网站更深层次的功能延伸。通过网络论坛的构建,实现了编辑与作者、作者与作者、读者与作者彼此间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借助论坛不同版块主题的讨论和相关话题的探讨,作者群体间相互碰撞思想火花,激发作者创作热情;同时,这种思想火花也开拓了编辑的创作思路,有益于编辑更好的进行选题计划和特色栏目的制作。另外,也可以由版主制定选题计划,定期引领讨论,研讨结束后由版主予以整理,发表在纸质期刊上[10]。这种灵活的互动方式,集聚了行业内五湖四海的同仁,使他们得以在行业领域内畅所欲言的探讨行业的最新动态和发展方向,不管是对作者,还是编辑本身,都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好的网络论坛的建设,需要期刊社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于目前多数期刊的发展现状,有能力的毕竟少数。但从期刊的长远发展来说,网络论坛作为大数据网络下一种新的作者群体沟通方式,势必得到更多期刊社的重视。

同时,通过对网络论坛后台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可以有目的地挖掘各种类型的优秀作者。根据作者在论坛发表的观点进行细化分析,或具有较深的理论基础,或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或具有争鸣和探究能力,或具有较强的责任感,等等,从而对作者群体进行细分,知己知彼,有利于与作者加强信任关系,并进行更加深入的交流和约稿,为期刊提供更加优质的稿源。

4 推动“线上线下”的作者互动活动

大数据网络只是作者队伍建设更加便捷、高效、准确的工具,科技期刊终究还是离不开作者本身的参与。因此,为了更好的开展作者队伍建设,必须同时推动“线上线下”的作者交流,比如拜访专家学者、参加重要的学术会议、举办行业内的学术会议、召开作者联谊会等,通过这些线下活动的互动交流,建立更加稳定的信任关系,才能邀约到更加优质的稿件。

5 结 语

作者队伍建设是科技期刊健康发展的决定因素。时代在变化,人与人的关系也在变化,科技期刊作为文化传播的媒体之一,其编辑人员不仅仅要及时获悉专业领域的技术变革,还必须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将更先进的工具运用于编辑工作中,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掌握先机,建设出一支高质量的作者队伍,集聚人才,促进期刊更高质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世红.高校学报应重视青年作者队伍的培养和建设[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3):597-599.

[2]陈灿华.科技期刊充实和稳定作者队伍的措施[J].编辑学报,2004,16(3):217-218.

[3]陈 翔.科技期刊构建核心竞争力中作者队伍的组建原则与措施[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4):498-501.

[4]耿琚兰.期刊作者队伍建设的原则和途径[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4):120-122.

[5]江 勇,贾 晖,李朝前,等.科技期刊加强作者队伍建设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37(8):244-246.

[6]封 毅.专业出版社作者队伍建设途径——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为例[J].科技与出版,2014(5):82-84.

[7]360百科.大数据[Z/OL]. http://baike.so.com/doc/5374131-5610149.html.

[8]袁桂清.论科技期刊选题策划的意义与方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23(2):180-184.

[9]李金丽,王 薇.微信平台与科技期刊作者队伍建设[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8):901-905.

[10]李海燕.发挥论坛优势 培养作者队伍——论科技期刊编辑利用网络论坛培养作者[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5):721-724.

猜你喜欢

选题策划科技期刊大数据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的分类
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的分类
浅谈科技类丛书的策划
浅谈民生新闻报道
关于新形势下提高党刊编辑素养的思考
浅谈图书选题的立体化经营思路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