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主导奏章减肥
2017-10-18钱国宏
钱国宏
朱元璋建立大明以后,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开创了明初盛世,倡导大臣写短平快式的奏章便是其中一例。
封建社会,臣子给皇帝写奏折时,大都沿用官样文章,套话连篇,冗长而无实物。时间观念较强的朱元璋对这种假大空式的奏折很反感,洪武八年秋至九年初夏(公元1375-1376年),大明境内出现了水灾、洪灾和地震,古人认为这是老天示警、朝廷失政。于是,朱元璋颁诏:满朝文武大臣和全国官吏皆可上书进折,指出朝廷在执政过程中存在的偏差和错误,以便矫枉过正,修改政令,求得老天的原谅。
刑部侍郎茹太素上了一个奏折,由中书省官员王敏在朝堂之上读给朱元璋听。朱元璋听了半天也没听出奏折重点讲什么问题。据史书记载,朱元璋是位勤政的皇帝,每天要聽、看二百多道奏折,处理四百多件军国事务,所以他的时间观念很强。又听了一会儿,朱元璋实在不耐烦了,便打断王敏质问道:“茹侍郎到底想说什么事情,直接捞干的讲!”王敏这才把奏折翻到最后念出正题:建议朝廷采取五项措施赈济灾民,度过灾荒。建议不过区区五百字,仅占奏折的五分之一,前面全是套话、官话。
朱元璋觉得五条建议中有四条提得很有道理,当即宣布:采纳四条,提得好,赏;奏折写得太长,废话太多,罚!当场将茹太素狠揍了一顿!
第二天早朝,朱元璋颁布诏书:今后官员在写奏折时,必须言简意赅,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许写空泛无实的套话。虚话、空话只是耗时费力,于事无补。同时,他还命令中书省制定一个官员上折的统一格式,限定奏章字数,要求奏折必须写得简明扼要,言之有物,挤掉水分,违规者严惩不贷。
此令一出,全国震动。打这以后,官场公文写作风气骤改,短平快成为明朝初期官场公文写作的明显特点。奏折减肥,不仅节省了笔墨,也节省了写作和批阅时间,更为重要的是,它倡导了一种求真务实、雷厉风行的官场作风。
摘自《新商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