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2016 年中国粮食补贴政策分析
2017-10-18
农经 2017年10期
1953—2016 年中国粮食补贴政策分析
粮食补贴是农业补贴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政府对粮食产业支持与保护政策体系中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政策工具。其作用是通过政府转移性支付,对特定群体(如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特定区域(如粮食主产区、产粮大县等)、特定环节(如生产、加工等环节)进行支持和补偿,以保障粮食生产和供给的安全。
1.我国粮食补贴政策的演变趋势
我国粮食补贴政策主要针对小麦、玉米、水稻等作物,补贴政策从时间节点上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图1),即起步阶段(1953—1978年)、探索调整阶段(1979—2003年)、改革发展阶段(2004—2016年),每个阶段的政策及其特点都和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图1 我国粮食补贴政策及其演变
2.粮食补贴政策时空变化
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是2003—2014年期间实施的4项重要补贴政策,这些政策及其实施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异同性(表1)。
表1 2003—2014年中国4项粮食补贴资金(亿元)
表2 4项补贴的依据、对象、标准、资金来源以及发放渠道等各有异同
图2 2014年我国部分省(区)良种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标准
1953—2016年期间,我国粮食补贴政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其中,粮食补贴政策的起步阶段(1953—1978年)严格执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对当时的粮食生产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探索调整阶段(1979—2003年)粮食统购统销制度被废止,实行粮食流通和存储体制改革,但粮食购销倒挂现象仍然严重,国家财政负担较重;改革发展阶段(2004—2016年)形成了以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为主,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相结合,从粮食生产、存储、加工和销售等多环节协同保障粮食安全的补贴政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