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城稻谷:“七十二变”循环生金
2017-10-18
冰城稻谷:“七十二变”循环生金
近年来,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冰城哈尔滨现代农业发展不断取得突破。以秸秆回收利用、稻谷精深加工等为代表的循环农业,以旱改水为代表的种植结构调整,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智慧农业和以生态有机为代表的绿色农业,以机械化规模化为代表的生产加工方式,成为冰城现代农业全省当龙头的生动注解。
伴随着大型农机引擎的轰鸣,金灿灿的玉米被收割的同时,秸秆被打包回收最终变成饲料、取暖燃料、替代塑料的生物树脂;而一粒稻谷从被收割的那一刻起就开始演绎“水稻→大米→米糠油→汽车轮胎”的七十二般变化,沃野添绿,循环生金。作为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变废为宝的循环农业正在冰城的黑土地上演“神奇之变”,如今循环农业的链条上连接着绿色生态与可持续发展、连接着“农头工尾”与三产融合,更连接着农民增收与农业增效!
种养循环绿色模式植入冰城农业血脉
依兰农民葛安兴创办的乐彩生态农业公司以秸秆为杠杆撬动了生态种养的成本革命。2012年,葛安兴通过不懈钻研,同时与农科院等科研部门合作,研发出将秸秆加工成羊饲料的新技术。“从乡亲们那儿收来秸秆打碎,再经过一系列技术处理,使秸秆膨化成颗粒饲料,可大大降低养殖成本。”葛安兴说,他养羊投入成本只有300~400元/只,比喂普通牧草节省80~90元。每只商品羊纯收入450元,种羊的纯利更达到1500元。如今,葛安兴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依兰县120户农民养羊。曾经让乡亲们发愁的秸秆变成了羊饲料,循环农业开启了生态种养的新模式。
呼兰区信生家禽养殖公司现有10万余只鸡,日均鸡蛋产量5吨多。让人感到惊奇的是鸡粪的处理,通过引进智能高温好氧发酵设备,这里的鸡粪被加工成有机肥,再将有机肥播撒在生产鸡饲料的农田里,形成绿色有机循环喂养链,使养鸡场成为有机肥料加工厂,从源头上消除鸡粪对环境的污染。
如今,帝盟生物、丹青诺和等一大批农业环保企业,带着先进的技术和循环农业新模式落户哈尔滨,绿色生态的种养模式已经深深植入冰城农业血脉,“变粪为宝”的农业循环传奇正在冰城各地上演着。双城区就是一个典型。数据显示,双城农畜资源丰富,有耕地380万亩,全区每年产生600多万吨畜禽粪便和260万吨秸秆,拥有亩均1吨半以上的农家肥资源,具备退出化肥的得天独厚条件,这种优势正在变成现实。黑龙江省内媒体披露的一组数据振奋人心,到2020年,双城区380万亩耕地将全部退出化肥,农畜废弃物基本实现循环利用,有机肥施用覆盖面达到100%,绿色有机作物种植面积达到90%以上。
产业循环产融催化剂让“农头工尾”穿珠链
循环农业就像一种催化剂,把农业与农产品加工及现代服务业高效有机融合在一起。在哈南工业新城幸福人生态农业公司的厂房里,一种新型树脂材料被机器拉成长长的丝,看上去比粉条要细,再经过一道工序,切成两毫米大小的颗粒。这些小颗粒就是新型树脂。
该公司经过科技手段把玉米秸秆、玉米芯、稻草、谷皮等农业废弃物加工成可降解且降解时间可调控的生物合成树脂,用以替代传统塑料制品,制成餐具、玩具及环保袋等工业品。青岛农用地膜设备生产厂,已经使用该原料生产出可调控降解时间的农用地膜。循环农业为农田彻底告别白色污染提供了解决方案。
如果说玉米秸秆串联的“农头工尾”故事还不够传奇,那么稻谷演绎的三产融合绝对堪称惊艳。把水稻加工成大米,再用剩下来的米糠加工成更有益于健康的米糠油,从加工米糠油的副产品中还可提取脂肪酸、谷维素等多种高附加值产品。水稻加工大米和米糠油的另一个副产品稻壳被燃烧发电,产生的稻壳灰被制成活性炭和白炭黑,被用来生产汽车轮胎。
在方正县,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的益海嘉里稻米深加工项目已经完成立项、规划、环评等前期工作。该项目建成后,益海嘉里公司稻米循环经济新模式将在冰城开花结果。
实际上,早在去年年末,哈尔滨市就已经出台《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明确提出,开展循环农业试点示范,积极发展饲用玉米、青贮玉米和紫花苜蓿种植。在双城、呼兰等玉米和奶牛主产区推进玉米籽粒收储利用转变为全株青贮利用,带动秸秆循环利用和转化增值。在五常、方正、木兰、通河、延寿、依兰等水稻主产区开展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示范,推广鱼稻共生、鸭稻共生等综合种养技术新模式。
循环农业正通过绿色生态的发展模式,让各类农业要素充分流动循环,而这个循环就是串联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有效媒介。
能源循环秸秆如杠杆撬动农村取暖革命
“把自家秸秆加工成的颗粒燃料倒进锅炉,灰尘少还省钱。”松北区乐业镇杏林村村民高永华家去年冬天取暖没像往年一样烧煤,而是换上了新燃料——秸秆颗粒。去年冬季,松北区一些村民家里安装了生物质锅炉,用加工好的秸秆颗粒燃料替代燃煤。无独有偶,秸秆燃料取暖在道里区榆树镇民泉村和太平镇立业村推进。除了用于农户取暖,秸秆加工成的新型燃料也推广到一些中小洗浴以及蔬菜种植合作社的温室大棚,代替燃煤。
哈尔滨道里区金朋合作社是哈市专门从事秸秆收集并制作生物燃料的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负责人邢金良向记者讲述了秸秆变燃料的变身记。合作社先向农户收集地里的秸秆,把秸秆加工成燃烧值媲美煤炭且无焦油的生物质燃料。当地农户则按照一斤秸秆灰兑换一斤生物质燃料的比例,与金朋合作社置换秸秆生物质燃料,合作社再用回收的秸秆灰加工成有机肥。
“以前秸秆大多被村民丢弃或者焚烧,如今都送去换秸秆燃料,一年一垧地多收入三四百元钱。环境好了,收入也多了。”高永华说。在道里区,秸秆燃料的农业循环让当地村民平均每户每年可减少能源费用150元,节省了冬季取暖开支。
秸秆燃料的利用,不仅农民受益,更延伸了环保节能的产业链条。位于尚志的乾禹新喜创环保公司是专门生产生物质锅炉的企业,公司负责人石龙说:“哈尔滨实行秸秆全域禁烧后,生物质锅炉的销量特别好。”小秸秆就这样撬动了农村利用取暖革命。
转化为燃料只是秸秆循环的缩影。数据显示,作为农业主产区的哈尔滨每年秸秆产量达2000万吨。2016年,哈尔滨市被划为秸秆“全域禁烧区”后,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量达到1074万吨以上,综合利用率达到63%,比上年提高12.9个百分点。“农作物秸秆—生活生产用能—有机肥料还田”的农业循环正在开启冰城农业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