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揭秘中国科大少年班

2017-10-18杨顾佳

哲思2.0 2017年8期
关键词:少年班学生

◎杨顾佳 张 璐

揭秘中国科大少年班

◎杨顾佳 张 璐

天使路,这条位于安徽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中有名的校园道路,两侧是郁郁葱葱、高耸挺拔的大树,路旁矗立着一座5层小楼,繁茂枝叶掩映着5个别致的大字“少年班学院”。拾级而上,大厅墙上挂满毕业生群英谱:张亚勤、骆利群、杜江峰……似榜样、似召唤、似鞭策。每一个置身此地的少年,浸润着醇厚的学术气息,肩负着未来的希望。

在外界看来带着神秘、传奇色彩的少年班,有几多故事?

少年班:始终寄托着对人才渴求的梦想

“我一直有少年班情结,初中时就报考了,但当时没考上。”20岁的少年班大四学生唐榕来自江西,高三时因获得“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终于梦圆少年班。唐榕说,如今少年班通常选择高二以下的学生,不过虽是高三,她年龄仅有16岁,算是被“高龄破格”录取。

高智商、超专注、特执着,这是大多数少年班学生的共同特征。

经历少年班4年学习后,唐榕下一站将去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继续深造。她的很多同学,也即将奔赴祖国乃至世界各地知名大学继续攻读硕士、博士。

1978年少年班的创办,寄托着一个国家对人才的渴求——彼时,各行各业百废待兴,科技人才严重断档,“早出人才、快出人才”成为全社会的迫切问题。当年,中国科大创建少年班招收的第一批学生,共21名,平均年龄14岁,最小的仅11岁。一时间,少年班成为社会热议话题,诸多“神童”、“天才”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

如今的百度总裁张亚勤,入校时12岁。进校之后,同学之间互相询问高考成绩。自以为成绩不错的张亚勤得知其他同学的分数后,在写给母亲的信里感叹:“合肥很小,科大却很大。”

但作为人才培育试验田的少年班,发展历程并非一帆风顺。伴随当时媒体和社会的过度关注,一些早慧少年在成长中几经曲折,有些当初轰动一时的“天才少年”也遭遇种种挫折,后来并未如人们想象中那般“成功”……

是否是拔苗助长?如何避免“伤仲永”式的悲剧?质疑和反思始终相伴。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校少年班因教学模式、学校管理、生源质量、学生个人心理素质等原因,纷纷停办。到1999年,全国创办少年班的13所高校只剩下5所。虽历经风雨,但中国科大少年班却恪守初心。开办三十多年来,成果之丰硕,经验之丰富,在国内可谓首屈一指。

选拔关:不以低龄取胜,更不是“偏才”“怪才”

2015年上映的电影《少年班》中,导师四处“民间寻徒”,通过了解家世,观察其打牌、下棋、“土发明”等方式,选出“天才少年”。那么,中国科大少年班学员是这样选拔的吗?

的确,首届少年班选拔曾有这样的影子——第一批少年班开办时,中国科大不断收到来自全国各地举荐少年英才的信件。随后,科大选派了十多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前往各地考察、招生。虽然有笔试、面试环节,但招生标准和程序并没有统一,多由招生老师自主掌握。

首期录取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进校摸底考试中,有的学生数学考了98分,有的只考了10分。之后,科大就对招生方式进行了调整,在高考之后根据成绩再对学生进行笔试面试。历经三十多年的探索,如今少年班学生的选拔已趋于完善。少年班学院目前的学生绝大多数是16岁到18岁,不再像开办之初那样低龄。

如今,科大少年班学院由三部分学生组成。第一种是传统意义上的少年班学生,16周岁以下的高二(含)以下学生,先高考、后复试;第二种是理科试验班,是从当年高考录取的普通本科生里选拔出来的优异学生;第三种是创新试点班,对象是年龄17周岁以下的高二(含)以下学生,同样先高考、再复试。

早期,学校还拥有较大的自主招生权,如今,高考分数基本成为选拔的“硬门槛”。和外界猜测不同,选拔没有专业的智商测试,而是通过笔试、“现学现考”、面试等多个复试环节,从1986年起还加入了心理测试。考虑到少年班学生年龄相对较小,引入的心理测试是为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以防他们背负太多包袱。为了减少社会的“捧杀”,少年班规定毕业班以下的学生不能接受媒体采访。“要让他们找回平常心,从零开始。”

少年班招收的学生不是“偏才”、“怪才”,而是文理兼备尤其是物理、数学擅长者,他们毕业后大多选择继续深造。

也“挂科”:并非是“天才集中营”

的确,少年班学生有的三岁就上小学,14岁考入少年班;也有同学申请出国留学,一口气拿到美国前10所名校中的9个录取通知书……但在少年班,高智商并不意味着你就能一直“牛”到底,这里更看重的是勤奋和努力。

2013级少年班学生陈欣怡,大一时最担心的就是数学月考,一次月考下来全班大面积挂科二三十个人。在这样高强度的学习环境中,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能适应。有学生跟不上节奏,还有人沉迷游戏,甚至不能自拔,最终退学……

2013级学生李磐说:“在家乡学校时,自己成绩确实好。但来到这里经受打击后,感觉性格也有了一些变化。慢慢从一个以前比较张扬的人,变成一个比较内敛的人。”少年班学院院长陈旸坦承,不少学生入学见识到身边有更多的“牛人”后,经历了“从云端到地面”的过程,“必须重新定位认识自己,重构的自信能够支撑他们一辈子。”

在陈旸眼中,与其说这些孩子有超出常人的智商,不如说他们有超出常人的勤奋和努力。少年班学习节奏非常紧张,多数人都保持早上6:30到晚上11:00的作息时间,并形成这样刻苦的宿舍文化、班级文化。“你学到晚上10点,别人又能学到11点,你就只好再学到12点,结果发现第二天早上6点人家就上自习去了。”一名大二学生感叹道。

其实,漫步在校园里,少年班学生和其他大学生一样,没什么区别:一样共同泡在图书馆学习,一样加入学校社团,一样有自己的爱好和兴趣。业余时,这些少年班大学生也喜欢看电影、看小说,喜欢跑步、踢球,也经常聚餐、聊八卦等。一个女同学喜欢一个爱练跆拳道的影视明星,她就报了跆拳道班刻苦训练。

大担当:自古英雄出少年

历经39年风雨,中国科大少年班已经由当年几十人的一个班,发展成每届约300人的学院。“培养特殊人才,需要耗费不同寻常的成本。在科大,几乎是举全校之力来办少年班。”陈旸说。

首先,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夯实根基,才能让他们走得更远。按照拔尖科研人才需要的数理化等基本功要求,少年班学院先按照数学、物理专业水平的课程进行一年的基础通识教育;第二年在全校范围内自由选择学科平台,进入各学院学习;第三年再自主选择专业学习方向。杜江峰,如今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大教授,昔日也是少年班的学生。他坦言,“经过基础课强化训练后,大家适应能力很强,不局限于某个特定的学科领域,从事不同学科的研究都可以得心应手。”

少年班注重因材施教,针对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设计个性化的培养方案,除了基础课集中授课外,其他课程可在全校范围内选择修读。毕业时再分别授予数学、物理、生物等不同的专业学位。“我先试了无线电,上了电路分析,又去试了计算机,还是觉得不大对劲;后来又选了化学专业,但我更擅长物理,最终就选定了物理。”1982年考入少年班、当时14岁的卢征天,如今已是知名的物理学家、科大教授。

多年来,少年班交出了一份群星闪耀的“精英谱”。当然,由李政道等诺贝尔奖获得者倡导成立的少年班,人们期望这里也能涌现诺贝尔级学者。不过,现在看来,首批毕业的少年班学生,年龄最大的才五十多岁,正处于干事的年龄,现在论最高成就,还为时过早。

这些年,少年班毕业生已成为海归学术报国的先锋。“心存理想、仰望星空,回报社会,我们希望少年班的学生要有大担当,能成为未来社会各领域的领军人物,做社会文明的倡导者、时代进步的推动者。”陈旸表示。

猜你喜欢

少年班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考少年班也得有个好身板
“跃进”,光环以外的少年班
少年班“不惑”
少年班40载:沉淀下来的是理念
赶不走的学生
“跃进”,光环以外的少年班
学生写话
牛人辈出的少年班再证因材施教常识
特意和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