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 择重施教
2017-10-17韦凤英
韦凤英
古语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多年的幼教实践和经验让我感悟至深的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抓好幼儿的早期德育教育对其一生影响的重要性。因为真正意义的人生或许正是从幼儿时期才正式开始,注重幼儿良好习惯教育,启发和培养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是有效开展其他后续教育、培养的前提和保证。因此,在实施幼儿德育过程中,尊重实际,择重施教,乃是实施幼儿德育的关键所在。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竞争的社会,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是创新教育,现代社会,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是家中的小皇帝,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已几乎成了所有父母最大的心愿,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人们对教育的关注视线也正在转移,越来越注重基础教育——幼儿教育已成为被关注的焦点, 抓好幼儿时期教育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一、热情地面对全体学生
爱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亲其师、信其师”进而“乐其师”,爱生之师受人爱。教师只要付出爱,就能得到爱,就会体验爱,因此,爱是一种心与心的交换。只有这样,教师爱的教育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成功,这就是爱的感染作用。
如在托班、小班阶段进行德育教育时,由于本年龄段的幼儿,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力差,几乎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认为别人做的都是对的、正确的,继而去模仿,然后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认识和习惯。针对这一特点和实际,在活动中,教师应多采用榜样示范法。
在中班进行德育教育时,由于幼儿已形成对事物的初步判断能力,但不很准确,很难在对与错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判断,这时他们的正确想法需要成人及时给以提示、引导、巩固、强化。对于他们不正确的想法,更应予以及时的引导、纠正、制止。比如,我班曾有一名幼儿带着火机来到班里,我提出暂时由我为他保管,离园时交给他妈妈,可他拒不接受。针对一件事情,我让他说出自己的看法,我对他的选择给予谁对谁错的讲解,通过教师的讲评,直接告诉他对的原因,错误的后果及可能带来的危害,在其稚嫩的心灵中确立一种是非的标准,从而自己做出简单的对错判断,明白自己该怎样做了。
在大班,幼儿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开始萌芽,已具备了模糊的自发认知能力,他们对一件事情已能自己去判断,但根据幼儿自身的特点,在各方面又存在着个体上的差异,在教育时就不能一概而论,而更要有针对性的因人施教了。
热情地面对全体学生,是全社会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在学生的心中培养一种爱,需要比培养任何一种名花更多的细心和耐心。教师不仅要爱聪明的、漂亮的、健康的、稳重的、学习好的学生,教师还要爱迟钝的、残疾的、调皮的、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和家庭贫寒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还要关心学生的精神生活。爱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丰富,精神得到充实,情操得到陶冶,性格得到优化,思想得到升华。
二、给予差生更多的偏爱
所谓偏爱,只是给差生关注多一点而已,情感靠近差生一点而已。对相当一部分教师来说,偏爱优生已成为一种倾向,好像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因此说起来优生来,他们是津津乐道,如数家珍。而在对待差生,特别是双差生时,他们的态度则截然相反,不是抱怨这、抱怨那,就是不问不管。实在不管不行的时候也是不分青红皂白,大骂一通。而对这种种现象,我们不禁要问:这些差生真是无可救药了吗?但答案是否定的。教师在对待“差生”问题上是以全部心血倾注在他们上,全心全意,耐心细致地进行转化教育工作,不仅不嫌弃、不歧视,而且多加爱护,对他们常常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善于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从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爱是一种纯洁的感情,它不是说教,不是靠强制,更不是利诱培养起来的。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去面对这些差生呢?其实很简单,只要你像爱优生一样去爱差生就行了。要做得更好一点,那么给予差生多一点的偏爱即可。 给予学生更多的爱吧!
三、在移情中,善于与学生沟通
所谓“移情”,就是指自己在觉察他人情绪时自己也体验到的与之相同的情绪。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心理体验过程。美国学者戈尔曼说过:“不能识别他人的情绪是情感智商的重大缺陷,也是人性的悲哀。”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做个有心人。
我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就象我们照镜子一样,你对他笑,他就对你笑;你对他怒,他就对你怒;你对他冷淡,他就对你冷淡。有所不同的是:你若对他微笑,他可能对你大笑;你对他冷嘲,他可能对你抵触。而后,你再对他笑,他也有可能无动于衷。所以,教师的高尚人格不仅应当反映在内在的精神境界上,而且应当体现在外在的言谈举止上。
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爱是教师的天职,爱是一种伟大的教育力量,一個有爱心的教师是有足够的魅力去吸引学生的。教师都把学生视作自己的亲生儿女,那么,我们的学生是多么的快乐,我们的校园生活又是多么的美好。古人说:“知之深,爱之切,行之坚。”如果每一位教师都懂得要去关心爱护学生,那么,就必须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把握学生的情感动向,从而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当然,教师爱学生也要讲究方法。教师应当使自己尽可能的得到全面的发展,努力形成一种健康、美好、完整、和谐的人格。
总之,在进行幼儿德育教育时,教师必须时常参与幼儿活动,与幼儿打成一片,充分了解幼儿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具体发展情况及个体接受差异。有针对性、有层次地帮助幼儿认识问题,抓住存在的苗头性问题,及时予以教育纠正,使之形成正确的品德、行为习惯,才能更好地面向全体幼儿,实现德育教育的任务。教育的本质是爱,爱是一种真挚的情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只有懂得爱自己的学生,才能有巨大的热情去爱事业,进而在事业上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