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性岂能轻视
2017-10-17吴文月
吴文月
现在,国家越来越倡导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专家们认为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课堂转型,首先突出“人”的观点。教师是人,小孩是人,建立在对人的认识基础上,教的更人性。其次是树立“教学相长”的意识。不要重视“教”,也不要过于强调“学”。最后还有有点情怀,才有智慧,才能舒展,课堂才具有艺术气质。由此可见,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探讨本学科自身规律以外,还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教会学生思维。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启于思,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心脏,应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课堂提问是贯彻教学意图,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一个恰当的提问,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还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甚至可以融洽师生关系;一个经典的提问,对于准确了解教育对象,开发学生智力,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检查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积极作用。所以,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艺术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提问运用得好,就能帮助学生走进新课程,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还能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优化教学效果,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要在考虑小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掌握提问的技巧。
然而,在现实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在实施课堂提问时并未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未充分发挥其作用,进入了误区。主要表现在:
第一,问题过大学生不知从何答起,甚至让学生陷入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境地。长久下去,这样的教学,将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荡然无存。
第二,提问过简,导致虽然让学生思考,但没有思考价值。第三,问题过多过杂。整堂课都围绕问题而展开,这种满堂灌的教学,使学生厌倦不已。
第四,形式主义严重,摆花架子,是教学之大忌。有人为了哗众取宠,表现其改革精神,把课堂搞得分外热闹,但不讲求实效,这样的课堂提问,实在是毫无意义。
第五,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有些教师发问后,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立刻作答,。
第六,教师问,学生答。提问,自然而然就会被人们理解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这样一来就将提问的意义片面化了。事实上,提问应该是双向的。现代教学中出现的提问的主体,应该把学生包括进来。
第七,惟我独尊,教师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来回答。这种教学限制了学生的逆向思维,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正确的提问,应该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要研究阅读教学中提问的性质、形成和涉及到的范围和相互间的关系,努力去把握其中规律性的东西,减少提问的盲目性。现在我就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紧扣教学目标,能够激起学生思考。因此,教师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认清教材的知识内容,把握教材特点,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引导他们愉快地地进行学习。从而达到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二)设计的问题要带有幽默和智慧
学生的智慧潜能如宝藏一样需要开发、激发。作为一个教师,课堂上必须注意营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气氛,让学生时刻处于一种轻松自如的情绪中,那么无论是记忆,还是思维,都会得到最好的发挥。如果我们设计的问题带有幽默和智慧,就能给孩子创造了宽松和谐的氛围,拉近和孩子之间的距离。孩子因为轻松愉悦而愿意接近,因为欢笑而喜爱,所以走进语文课堂就在一笑之间。
(三)设计的问题要化难为易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设计的问题要特别注意精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由此可见,它给教师提出了一个高标准要求:课堂提问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精心设计和提炼一些富有启发性、情感性、变通性、挑战性,富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方向,扩大思考范围,提高思考层次。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或课前设疑、引人入胜,或课后留疑、回味无穷,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求状态。
(五)设计的问题要难易适中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许多思维活动往往从质疑开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巧设疑问。善于设疑的教师,往往都是在课前经过精心设计,合理规划而产生问题。问题太易,激不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不思考;问题太难,又高不可攀,学生也不会动脑筋。只有难易适度或者真正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才会通过思考获得成功,才能促进能力的提高,而且使学生产生自豪感,增强信心,产生快乐。问题要浅中见深,提问的难易程度必须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等相关联。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教学艺术,在教学的过程中,设计好问题不容易。课堂教学中能否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能否使提出的问题达到预期的目的,能否体现出提问的艺术,已成为衡量一个教师驾驭课堂能力、评价一个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如能够在教学中科学地设计并进行课堂提问,就可及时唤起学生的注意,创造积极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优化课堂结构,能把学生引进知识的迷宫,引导学生寻非探奇,然后在山重水复,峰回路转中走出迷宫,顿觉豁然开朗。这样就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显示教师的教学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