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抒情散文的朗读教学
2017-10-17王艺静
王艺静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学生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高低。《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朗读特别强调,把正确、流利、有感情三方面的要求贯穿到各个学段。抒情散文是从作者主观视点来观察世界万物,从中有所感悟,于是有感而发,抒发自己的感想。对学生来说,抒情散文的朗读是主动性、主体性甚至是创造性的生动活泼的显现。因此抒情散文的朗读教学更要遵循一定规则,我认为体现如下方面。
一、清楚字词含义,把握情感基调
抒情散文的朗读需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是作品朗诵重要的前提和基础。
首先,朗读前应给学生一定的要求或目的。在学生初读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通读顺课文,要清除障碍,搞清楚文中生字、生词、成语典故、语句等的含义,不要囫囵吞枣,望文生义。如朱自清散文《匆匆》中“头涔涔”“泪潸潸”“徘徊”等词语,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充分理解之后再指导朗读。
不仅应要求学生读准语音、节奏和语调,还应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语言气势,并把握朗读的速度,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程度。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语境,体验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其次,读散文,听散文,似乎是跟着作者去看去想,最终和作者想到一块儿去。因为是一个看,想,感悟的过程,所以散文朗读的基调是平缓的,要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需要透过字里行间,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如《匆匆》写于1922年3月,时当五四运动落潮之际。朱自清面对令人失望的现实,心情苦闷,让学生理解朱自清写作《匆匆》时的心态,有助于把握作者对光明流驶而触发的独特审美感受。时间,它既看不见,又摸不着,但却又实實在在地在人们身边无情而匆匆地流逝。朱自清以他丰富的想象力,形象地捕捉住时光逝去的踪迹。学生只有把握作品创作的背景、作品的主题和情感的基调,这样才会准确地理解抒情散文,才不会把文章读得支离破碎,甚至歪曲原作的思想内容。
二、训练方法多元,创设教学情境
(一)创设意境,配乐朗读
乐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又有着美好的意境。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散文的内容相协调。朱自清的《匆匆》充满“诗情画意”,学生通过想象“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的画面,更能体会到文章的优美意境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音乐渲染课堂气氛,学生逐步学会了配乐朗诵诗一般的语言,朗读的激情也被激发了出来。
(二)领悟内涵,区分节奏
朗读的声音不是越响亮越好,有的词句可以根据表达的意境读得轻一些,虚一些,有些则可以根据作者的感情读得重一些。朗读《春》时,一开始是一种殷切期盼的情感,在朗涌“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时,要把三个层次读出来,把春天越来越近,人们越来越欣喜的心情读出来。中间的部分,不仅从各个方面描写春天,也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朗读时可以用减低速度,降低音量的方法把描写和抒情区别开来。最后的三小节,用娃娃,姑娘,青年来比喻春天,体现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憧憬和希望,情绪也随之转向高昂。音量,语速也应随之步步提高。
(三)丰富想象,引起共鸣
在理解感受抒情散文的同时,往往伴随着丰富逼真的想象,这样才能使作品的内容在自己的心中、眼前活动起来,就好象亲眼看到、亲身经历一样。冯骥才《珍珠鸟》第一自然段“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直接了当的宣泄思想情感,需要我们走入作者作者快乐的心情,这种直陈肺腑的抒情,要读出作者的坦率真挚、质朴诚恳。
三、过程适度合理,系统梯度指导
教师指导学生抒情散文朗读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一般训练到实用训练,循序渐进,避免高屋建瓴一气灌到底。朗读训练有它的适度,即阶段性。
(一)兴趣引导,规范训练
一开始,学生不一定都能对朗读产生很强烈的欲望,其朗读技巧也不一定很熟练。教师可以范读,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再让学生自主研读,找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并在恰当的时候,引导学生背一背自己喜欢的句子。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的朗读时,自然会跃跃欲试。学生在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感悟,再次受到情感的熏陶。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有感情地朗读、诵读等形式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如刘湛秋的《我爱你,中国的汉字》先让学生听课文的朗读录音,要求学生轻声跟读。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了感性的认识。然后让学生说说各自对文章的理解,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从朗读的主体角度来看,一般先由个别读,再到小组读,直至齐读。如此一步一个脚印的训练、指导,让学生易于接收,也体现了朗读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
(二)专注作品,入情入理
所谓全神贯注,就是在朗读时注意力集中。全力以赴,把所有精力都倾注到朗读中,进入作品,包散文的语言化为自己的感受,主动感悟语言的本质,要设身处地、寓情于景,加强形象感受,要在散文的整体运筹中具体加以把握。
引领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在朗读中察觉自我,如《槐乡五月》“五月,杨槐开花了。槐乡的山山洼洼……一片白茫茫。”从“似瑞雪初降”有感觉,因为槐花是白色的,而且很多,就像雪一样。“山山洼洼”“坡坡岗岗”语速要慢,读出“形象”感,将这种美的感受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通过文中具有韵味的两句话,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品出了渗透在语言文字中的独特的“美”。
(三)深刻感受,准确表达
深刻细致的感受抒情散文,认真分析作品,准确表达,内明于心,方可外达于人。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有的朗读,听起来也有着抑扬顿挫的语调,可就是打动不了听众。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还太浅薄,没有真正走进作品,而是在那里“挤”情、“造”性。必须仔细体味作品,进入角色,进入情境,读出学生自己的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