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与高校合作举办毕业展的初步探索
2017-10-17高敏张希文
高敏+张希文
摘 要:随着中国美术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同样都拥有美术教育职责的艺术类院校和美术馆日渐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而二者的合作也日渐密切,合作方式愈加丰富。近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2017届毕业生作品展在河南省美术馆成功举办,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力。将此次毕业展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探讨美术馆与艺术类院校合作举办毕业展的优势,其次总结此次展览过程中总结的经验,最后提出一些有关馆校合作举办毕业展的其他思考,并提出设想。
关键词:馆校合作;美术馆;艺术类院校;毕业展
一
美术馆与高校拥有“育人”的共同目標,只是实施的环境和条件有所不同,但共同的精神却是一致的。这种精神,即是弘扬人文精神,加强人文学科的研究和传播,提升社会的人文理想和公民的文化素质。“美术馆对于艺术院校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和展示平台,而高校则拥有固定的、有着高学历的教育及艺术史论背景的师资力量,他们是美术界创作和研究的主力军”[1]。进而言之,在举办毕业展方面的合作对于艺术院校和美术馆是一种双赢,既可以满足高校走近社会的需求,又符合美术馆拓展观众群体的利益,也是美术馆对社会文化职能的履行。在我国,美术馆为高校艺术学院举办毕业生作品展正在逐渐成为普遍的现象[2]。近年来,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与江苏省现代美术馆合作举办毕业展,山东省美术馆也举办了山东艺术学院毕业生优秀作品展。馆校合作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首先从基础的展览角度而言,美术馆可以为艺术院校提供足够且适宜的展示空间。现阶段受客观条件所限,除个别拥有自己的美术馆的专业美术学院外,其他高校的艺术学院在校内较难找到适宜的展览场地,以呈现大量学生的毕业作品。而美术馆在这一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从自身建筑功能设计,到馆内专业展览人才,都为高校毕业展的举办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
对于艺术院校而言,在校外的美术馆举办毕业展,满足了其摆脱学院派创作限制、走近社会、贴近生活的艺术教育需求。此前,在高校艺术学院的学习中,学生接受到的更多的是技法上的训练和传统艺术题材的培养。而这种教育模式,正在不断受到西方艺术教育方法和当代艺术发展的双重冲击。让学生们将作品拿出校园,放置于社会中的美术馆供更多人参观,并参与展览规划设计及相关公共教育活动,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走出校园的宝贵机会,更拓展了高校艺术教育范围,在技法和理念之外,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全面、系统的艺术训练。换而言之,在美术馆举办毕业展,也是艺术类院校更好履行应尽教育之责,全方位为学生服务的体现。
对于美术馆而言,馆校合作举办毕业作品展,是美术馆办馆新理念“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的必然选择,是美术馆拓展观众群体的公共性体现,也是美术馆学术性发展的良好契机。
作为艺术研究、展览和公共教育的平台,“美术馆的传统模式是注重收集、保存、调查研究和公开展示,是人围绕着藏品在服务,是一种以‘物为中心的模式”[3]。在美术馆管理新理念的引导下,美术馆的运营逐渐向关注“人”转向,关注人与美术馆,人与艺术作品之间的联系,这关系到一个进步的、开放的社会对待文化的态度和观念。在这种公众性的发展过程中,如何才能吸引更多的非专业人士来到美术馆参观,从而能够更好地产生社会和经济效益,一直是一个重要课题。艺术类院校与美术馆的合作,可以成为美术馆对外宣传的重要载体。一方面,青年艺术学生所受艺术商业性影响较少,因此呈现的艺术状态真实、贴合自身的艺术理念,更贴近生活,独具生命力。而恰恰正是青年学生这些未经过多雕琢的艺术作品,更符合普通观众的审美情趣,再加上高校的教育平台,更能吸引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的观众群体前来参观,从而达到美术馆逐渐扩大影响力的目的。另一方面,美术馆具有关注青年艺术家群体发展的社会责任,而这种责任亦有反馈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潜力,包括河南省美术馆等在内的地方性美术馆,更是推广本土青年艺术家的重要平台。换而言之,美术馆应该以一种富有文化建设性,包括对区域、时代所应有的文化姿态和知识理想来为公众服务,为学生举办毕业展、提供展览场地和艺术指导,便是美术馆履行其社会责任的很好体现。
“学术研究是美术馆的立馆之本,是贯彻美术馆各项工作的中心思想,呈现出美术馆的品质和方向”[4]。相对于其他艺术展览,高校毕业展因其与学术院校的关联,有着独特的学术研究价值。对美术馆而言,举办高校毕业展不仅仅是呈现学生毕业作品,更体现了美术馆的学术理念和观点,呈现出了相应的文化态度和立场。毕业生多样的艺术作品,都是美术馆进行艺术生态和教育研究的宝贵课题,研究并记录这些青年新生代艺术家的发展状况,对当代艺术发展的未来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
此次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2017年毕业展的成功举办,是河南省美术馆与省内高校合作举办毕业展的首次尝试,展览展出公共艺术、视觉传达和环境艺术三个专业方向的两百余件作品,包括了中国画、油画、版画、装置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在展览的同时,美术馆配合举办了多场公共教育活动,将毕业展的展览效果和学术目的最大化。下面笔者就将简要整理此次合作举办毕业展的一些经验。
与高校合作的展览,美术馆的策展应注重学术资源的整合和宣传[5]。此次毕业展中,在美术馆的引导及学校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不同形式表达了自己的艺术观点和对社会问题的反思,多种艺术门类的融合使得展览内容极为丰富。以公共艺术方向王菁的作品《 “ 嘴”脸》为例,学生以照片和绘画的呈现方式,将其学校生活中接触到的身边人展示出来,从而建构出作品的多重含义。抛弃“假大空”的生活化的创作题材,正是当下青年艺术家所缺少的关注生活,回归内心的艺术观念。不同学生的不同生活状态,在毕业展中得到一一展示,这种丰富和真实的创作引起观者共鸣,极具吸引力,很好地呈现了美术馆“公共性”与“学术性”的结合。
美术馆还为毕业展策划了多场公共教育互动,包括组织院系教师进行展厅导览,师生对谈等活动为毕业展增添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形成了美术馆、高校师生及社会观众的良性互动关系。美术馆还为学生提供了实习生、志愿者职位,使学生能够更为深入地参与到展览及其他美术馆工作中,获得极为宝贵的实践经验。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或工作之中,美术馆甚至在展厅外协助组织了毕业生招聘会,很大程度上帮助解决了不少青年学生艺术家的未来生活保障问题。endprint
三
在共同理念的驱使下,美术馆与艺术类院校合作举办毕业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国内外有很多优秀的经验值得借鉴,同样也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并在日后的馆校合作项目中通过实践进行验证和解决。
首先是美术馆在高校毕业展中介入程度的问题。美术馆作为展览场地,在规划展览空间的布展过程中自然需要提供一些建议和指导,但这種辅助应该达到怎样的程度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美术馆对学生作品的了解和理解有限,介入过多可能会曲解作者创作意图,对作品的展示产生不利影响;而相应的,学校师生对美术馆的展厅同样也有一些认识不足的情况,许多展览设计中的细节问题,包括诸如灯光、电源线路等事项都需要美术馆方面进行操作进行。那么如何合理权衡,分配美术馆和校方在展览设计中的话语权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而这也需要更多的经验进行不断地检验和总结。
其次是高校在美术馆举办毕业展的展示方式问题,是所有毕业生的所有作品全部展出,还是选取优秀的作品进行精品陈列?在美术馆举办毕业展不同于在校内场地举行,影响力的扩大会吸引各界人士前来参观,优秀的毕业生作品集合会使展览呈现出更好的状态,全部展出则可能会因为作品数量过多、质量参差不齐而影响展览整体效果。
第三,有关每年展览次数的问题,此次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毕业展在省内产生了很好的影响,省内其他高校艺术学院也纷纷提出了与河南省美术馆的合作意向。那么在未来,是仍每年举办单个学校的单次毕业展,还是一年连续举办多个学校的毕业展览,亦或是像“千里之行”中国重点美术院校毕业展一样,组织省内多个院校的优秀作品进行群展,都是可以探讨的问题。仍延续今年的做法每年一个学校,可以突出重点,使展览更为精细化,但省内高校太多,每年一个可能需要十几年甚至二十多年才能循环一次,会极大降低美术馆对高校合作的吸引力。每年连续进行多个学校的展览,可以产生对比,丰富展览内容,也使学生老师都可以互相交流学习,美术馆则可以推出“6月毕业季”的展览项目,将其规范化、品牌化从而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力,但这样的大规模毕业展,对美术馆人员的工作精力、体力都会是极大的考验。当然还可以集合省内各高校的优秀毕业作品进行群展,打造属于省内的品牌学生展览,在规模化、系统化之后还可以在省内其他地方进行巡展,将影响力最大化,这样做的问题在于整合各个高校资源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协调方面的困难,各个高校都希望在展览中获得更高的关注度,在展览陈列、后期宣传等问题上或许会产生一些分歧,从而影响毕业展最终的呈现效果。
总的来说,美术馆与艺术类院校合作举办毕业展有着极大的优势,不仅满足了美术馆及高校的需求,同样有益于社会责任的履行,也对青年艺术的发展有一定意义。在此次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2017届毕业生作品展的举行过程中,河南省美术馆与校方积极合作,双方共同推动了此次展览的成功举办,为后来的馆校合作项目提供了十分珍贵的经验。但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无论是大学还是美术馆,都在共同地面对“公共性”和“知识性”的具体实践问题,馆校合作在逐渐常态化、规范化的发展过程中仍会存在许多课题值得探讨和思考。
注释:
[1]张子康,罗怡.美术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2]杨卫,尉彬.中国当代艺术生态[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3]卢炘.中国美术馆学概论[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
[4]王璜生.作为知识生产的美术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5]蓝庆伟.美术馆的秩序[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
高敏,河南省美术馆学术推广部主任,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张希文,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硕士,现就职于河南省美术馆。endprint